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病理科 文/大医生兵器谱 荆冰 摄/雨杰
早上9点不到,小李带着家人的胃镜活检标本,来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接收标本的窗口。根据标本来源的不同,医院设有两个窗口,分别接收本院、外院(会诊)的小标本。“小标本”主要是指胃肠镜取出的活检组织以及穿刺(比如乳腺组织)标本。手术后切除的“大标本”则直接送到取材室。 病理科医生接过活检标本,迅速登记编号。小标本活检可能携带有肝炎、结核、血液传染病,所以这是一个半污染区,工作人员都要带手套。 术后切下的“大标本”直接送到取材室,用于明确下一步的疾病分期,临床医生根据影像学和病理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早期的可能就不需要化疗了,晚期的术后可能需要辅助化疗。 这可是个技术活,要“识得解剖位、识得术式、识得组织、认得病变、取得到位。”这里的味道……除了刺鼻的福尔马林,还会有组织中发出的……(不能再说了~~) 友情提示:重口味的来了~正在吃东西的童鞋请闭眼…… 你没有看错,取材医生在切的那些东西就是……(此处省略200字)小编第一反应就是:“……整天切这些,还吃得下去饭吗?”“能啊,早习惯了!”好吧…… 术中需冰冻的切片:将病变组织切开,放到零下20摄氏度的冰冻切片机中,5分钟后,技术员把冰冻的组织切成比纸还薄的薄片。因为是新鲜组织,所以同样会有肝炎、结核菌、艾滋病等感染的危险,千万不能划破手! 术中做冰冻病理切片有两个目的:一种用于判断切缘断端切得干不干净,这关系到会不会复发;另一种是因为有些病情在术前无法进行穿刺,需要在术中进行诊断,这时如果发现是恶性的病变还可能要做淋巴结清扫。 这个家伙叫做脱水机,可以将病变组织里的水脱掉,这样石蜡才能融进去做标本。 操作间的窗户全开着,还配有强力排风扇,但依然能闻到浓烈的福尔马林、二甲苯和酒精的味道。 6. 制作蜡块 做蜡块的模子,把病变组织包埋在石蜡中。 做好的蜡块,尺寸大概为3毫米厚,2厘米长,1厘米宽,为下一步的切片做准备。不同蜡块颜色区分不同来源,粉色的来源是乳腺。 包埋在石蜡块中的小标本以及处理过的大标本终于来到了切片技师手里。脱水后的组织较脆,为了好切,切片机上方的雾化设备不断喷出水汽。 在北肿,一台机器一天要切大约300到400张片子。“切片这活儿对技术要求特别高,必须切得有代表性、规格精确,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到镜检。”北肿病理科的副主任医师李忠武说,“没两三年这么练,出不来成果。” 4微米!用“薄如蝉翼”形容切片厚度最贴切不过了!据说这样可以看到组织的单层细胞。切好的组织放进46摄氏度的水里,最容易展开。 8.蜡片上色 自动染色机正在给切好的蜡片上色。国际上通用的是红蓝两色。染完色后的组织上面再覆盖一块盖璃片,就可以交给病理医生诊断了。 一个普通的病理切片宣告完成。收费低得你难以想象:40元 ![]() 如果根据以上做好的切片,病理医生仍不能确诊或是明确分期,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的时候,就要来这里了——免疫组化。 相对于前面的操作和环境,这里显得“高大上”了很多:免疫组化的机器,来自美国,全自动。切好的片子,加上对应的抗体,放进机器内,成片再提交给病理医生进行诊断。 李医生介绍说,一个抗体收费80元,成本却要60-70元,常规做五六项就够了。
![]() 这些抽象的“作品”,却暗含着“恶意”,病理医生的任务,就是要分辨出其中是不是有“坏细胞”(肿瘤细胞)。 李大夫说,“一个好的病理医生一定是对色彩非常敏感的人,在国外,很多病理医生都是出色的画家。” ![]() 卫生部认证的PCR分子诊断实验室。分子诊断标志着肿瘤已经从传统的放化疗时代进入一个靶向治疗时代。 实验室的冯勤医生说,部分形态学不好辨认,不知道来源的,通过分子诊断就可以明确。分子诊断对于患者来讲,简直就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未来的分子靶向药物会越来越多,患者将会从中极大受益。 分子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正在操作。 据介绍,现在肺癌、结肠癌、黑色素瘤、乳腺癌,都有相应的靶向药,尤其是肺癌中的肺腺癌,在一半以上的患者中发现了基因突变,如果基因位点吻合的话,患者可能获得枯木逢春般的治疗效果! 每天早上8点,是病理科的疑难病例会诊时间。每位医生都会将自己“拿不准”的病例拿到会上讨论,集全科之力,给予患者最准确、最及时有效的报告。这也是病理科医生的职业目标。 13.出报告 拿到报告后,下一步就是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了。
|
|
来自: Pick_up_pearls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