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理科普三部曲

 渐近故乡时 2018-04-17

文章来源:大医精城

1
 论一份病理报告的诞生

在任何一家医院,每一位直接面对患者的临床医生都深深地明白一份病理报告所蕴含的重要意义。


应该说,病理科是'医生一生的挚友'。


临床病理双拳出击,才能迸发出现代医疗对于患者最大的治愈作用。        


那么一份合格的病理报告是如何诞生的?


正应了那句话:'纸面寥寥字,数人年年功。'        


首先就是病理档案的接受、整理和收纳整理。临床上的'三查七对一注意'在病理科也是时时刻刻需要认真处理的第一要务。


因为日常病理工作中有大量细小的组织标本,从肉眼上无法区别,只能从编码上仔细核对,'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以说这一步在病理科全流程工作中都不可或缺。




标本千千万,病灶万万千。

取材无小事,纵苦也无言。


在经历了严格的核对后,进入取材间的标本正静静地躺在标本袋中等待取材小伙伴的到来。


但在安静的取材间,取材工作远不是那般岁月静好,因为为了保证病灶最真实的状态,我们必须采用甲醛来固定标本,而且是新鲜、高浓度的甲醛。


甲醛是大家装修中最不愿听到的字眼,但是在病理科,这是常态,纵行路难,吾独前往。


取材最关键的是认真和规范,一例规范化的取材标本将会为后续的病理诊断提供最大的便利。



巧手摇出蝉薄翼,细胞个个显原形。

染缸排排切片浴,紫红二色正分明。


规范化取材的组织块在经过脱水、浸蜡、包埋后就进入了制片环节。


这些熟练专业的老师们用巧手切出数微米(请注意,是微米量级)的组织片,轻巧地将其放置于载玻片上,然后在不同成分的'染缸'内洗几个澡,就穿上了'紫红'的外衣。


再盖上一层薄薄的盖玻片,一张漂亮的切片就诞生了。


话虽简单,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静心观镜心,冷静再冷静。

手边书若山,抽丝剥茧现。


一张张制作精良的切片发送至每一位不同年资的病理诊断医师手中,我们'焚香静坐,荡却杂心',将全部的视线集中于镜下那些千奇百怪的世界,追寻细胞间的那些蛛丝马迹。


虽然亚专科蓬勃发展,但是任何一位合格的病理医师都需要接受系统化的训练,这也就是从头到脚、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的病你都要会看。


至少你要能知道大方向,然后再从浩瀚的书海中抽取片章,来验证你的观点,砥砺前行、不断进步!


可以说病理人总在不断学习的路上!




常规基础壮,分子更不忘。

综合万千路,大道终踏遍。


常规病理技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臻于至善,分子病理技术日新月异,在现代医疗大发展的今天,病理诊断方法已经不限于寥寥数种,而且有些疾病的诊断必须借助于新的病理诊断技术,才能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最佳的方案。


至此,一份合格的病理报告才姗姗来迟!!


但是'美酒不怕陈酿、准确才是王道'。




病理人的故事千千万万,远不是几张图片几句话可以道明。


路虽万千难,吾辈皆往矣。


为所有从事病理事业的同道们点赞!


为所有从事医疗事业的同道们点赞!


2
 揭开术中冰冻报告的神秘面纱

术中冰冻报告是什么?


难道把报告冰冻起来、束之高阁?


NO,NO,NO。


我们不仅不能把术中冰冻报告冰封,反而需要让临床医生尽快的知晓病理结果。


下面就来听听术中冰冻报告的故事,这是一个又快又准的过程。




因为涉及规范化取材、制片过程,常规的病理报告通常需要较长的报告周期。


但有时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临床医生期待能尽快知晓病灶可能的情况,往往会申请术中快速冰冻诊断。


冰冻报告的流程和常规报告有类似之处,最开始的环节依然是标本的核收和取材;区别在于进行冰冻切片的组织是不能浸入液体中的(有时可用盐水纱布覆盖),是直接从患者体内取出的新鲜组织。


从取材角度讲,需要经验更为丰富的“老伙伴”来进行,因为取材速度、“刀工”、对组织器官结构的全面掌握等需要“更上一层楼”。






PS:感谢“甲状腺君”友情出演。




取材后,新鲜的组织标本被放置在'圆巴巴'载物头上,涂上胶冻样的包埋剂,就放入了这段故事第二个主角的'肚子'里。


请仔细看,-22度,-26度,对,这就'冰冻'的来由。


说粗俗点,把'肉肉'冻起来(请原谅此处对人体组织的不敬,我们也是为它好)。


待其冷冻变硬后,然后由经验更丰富的老师同样切出微米量级的组织片。


看见了那亮闪闪的刀片了吧,很锋利滴,千万要小心!!!









PS:我总认为发明冰冻切片技术和冰冻切片机的人估计是吃火锅的高手,原因大家都门儿清。戏说戏说,见谅!




要说前面的取材、制片、染色过程犹如'极速飞车',那么观察切片给出诊断就好似'临门一脚'了。


冰冻切片要求的是速度,这时候没有办法借助于其它病理诊断技术,生生地就看形态学的硬功夫,'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正常组织结构的形态,更要对病变特点了如指掌。


这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因为你即将说出的每一个字都会对等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和患者带来巨大的影响。





PS:这一步需要扎实的形态学经验,就好比老道的刑警对于罪犯的高度敏感。


说来话长,其实路短!


20分钟,这台紧张的大戏落幕了。


我们科漂亮的大姐姐(实在不好用小姐姐,小姐姐们都暂时还没这个经验)拿起电话,和临床医生进行着最后的沟通,告知我们的诊断意见,为下一步的手术方案提供坚实的基础。


这时候体现的是我们病理人的沟通能力,如何把我们真实的诊断意图告知临床医生,同样是一门技巧。



PS:快速这么快这么好,那咋不大力推广?

Good question!快速作为一种重要的病理诊断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也不是万能的,限于医院等级、术中冰冻取材的局限性、细胞内水分对形态的影响、以及一些特定组织(如骨、淋巴造血源性疾病)等。


我们仍然需要常规病理做最后的总结陈词。


3
 走进常规技术室

 

病理诊断报告对于一个病人而言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病理医生凭借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从中寻找疾病的蛛丝马迹,从而作出诊断。小小的一张病理切片看似普通,实际却蕴含了许多门道,一张包含着患者身体密码的优质病理切片是如何诞生的呢?今天我们来打开病理技术室的黑匣子。



从患者切除的组织首先来到了病理科的取材间--充斥着浓浓福尔马林味道的地方,在这里,病理工作者需要借助隔离衣、口罩、手套,帽子等物品进行防护。




首先我们要进行标本的核对。医者仁心仁术,人命关天,不得马虎,依照三查七对的原则,尤其注意病人姓名、住院号以及送检组织袋上的标本名称与申请单上是否一致。



将核对好的病理申请单,送入图文室,提取病人信息,生成病人的专属logo,即我们所说的病理号。



将包埋框印刷上病理号,这样我们的病变组织就可以对号入座啦。




取材是病理医生与病变组织亲密接触的时刻,无论送来的是心肝脾肺肾,还是胃肠皮胆脑,病理医生都能在对这些组织进行一番检查后发现病变所在。正如庖丁解牛,他们挥舞着刀钳,将病变组织切割成大小适中,厚薄均匀的小肉块。



病理医师取材时嘴里会念念有词,边测量边切开边描述肉眼所看到的组织大小、形态、质地、病变范围等,记录人员在电脑上一字不差的记录下来。



最后我们将取好的组织块放入脱水机中,借助相关的试剂,自动完成脱水透明浸蜡等步骤,人休息了机器继续工作,标本一刻没被耽误的继续被处理着。



作为病理人,我们经常会听到病人说,神马!!要3-7个工作日?!那么久?!能不能帮忙给加急出结果?可是仅仅机器脱水的时间就要12个小时,脱水是影响制片的关键,时间要到位。机器经过一夜辛苦的运作,第二天一早,'肉干'出炉了。




为了使组织达到一定的硬度和厚度,从而切成白片,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步骤叫做包埋,就是将组织块用石蜡包裹起来。包埋后的组织不仅方便切片,还可以使其长期保存。



浸蜡



灌蜡,蜡块制作完成,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切片



切片之前,我们将病理号打印成标签,贴在专用的显微镜载玻片上,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开始切片!




切片是病理制片重要的一个步骤,一张良好的片子不仅取决于制片人对切片机性能的熟练掌握,更需要长期大量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一切就绪,开始切片啦,所有病理技术员齐上阵,上千张切片在等待着我们,马不停蹄,切!切!切!



切片就像我们吃的羊肉卷,但是它比羊肉卷薄很多,薄到要用微米来计量-----4-5微米。要把组织的切成这样厚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可是一件需要眼明手巧的技术活,这里,我们需要借助捋片神奇----毛笔。



一不留神就会刮没了的小到芝麻粒大小的组织,小心小心再小心。



将切下来的切片放入恒温的摊片机中,将组织撑开撑平,捞片将其贴附在玻璃片上,再次核对切片和蜡块的病理号及编号是否一致。




切好的白片,先在烤箱中烘烤20分钟,在在不同成分的'染缸'内冲几个澡,就穿上了'紫红'的外衣。



精致的手工染色



先进的机器染色




完美切片制作的最后一步--封片.中性树胶滴加适量,盖玻片轻拿轻放,保证外观美观。最后别忘了核对病理号和取材数量。



商品出场之前,我们都要对其进行检查,最后贴上合格的标签,正如商品一般,病理切片的最后一步就是质控。技术员们在镜下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查漏补缺,最后由资深病理技术老师进行抽查。


合格后,一张优质的病理切片诞生啦!



一张优质的切片,应当是组织固定适当,并且染色清晰,镜下胞浆与细胞核红蓝对比鲜明,更应具备:薄、平整,无皱褶压缩,无裂损抓迹及擦痕,同时贴片排列密集,整齐位置适当,透明度好,封片用胶适量,盖玻片端正,无气泡等。


一张高质量的切片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大的意义。



最后,将完成诊断的切片和蜡块整理后归档。切片和蜡块静静的躺在档案柜中,待病人疾病复发时方才唤醒,或许几年,又或许十几年。为了病人着想,我们希望它们永远的沉睡下去。



从标本进入科室,经过数十道工序,整个制作过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最终都会影响到整张切片的质量。一枚枚标本最后变成一张张绚丽的切片,这其中饱含了病理技术人员辛苦的汗水,医者的使命感,支撑着病理专业每一个人坚定的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