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这些战士何以提前完成了一项特殊任务?

 史说新域 2019-10-15

1953年4月,志愿军一支部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肩负着一项极为艰巨的特殊任务——为了修通一条铁路,铁道兵第四师要在龙门山附近完成大填方工程。

4月底, 这项工程正进入最紧张的阶段,这时候,没有比石头更重要的东西了。那高达31米的大填方工程,张着贪吃的大嘴,眼看就要把铁道兵部队原先准备的一万多方石头吞掉,可是要填满它的胃口还差得很远。

情况是紧急的,连长命令四班:一定要在15天内,点响一个大炮,炸出18000方石头来。

第二天清早,四班在班长吴成亮的带领下,爬上了龙门山,选择好地形、位置,决定打一个高、宽各1米,深45米的大炮洞。

不一会,马达嗡嗡地响起来,随着机器的振动,战士们两手使劲地抵着风枪,向坚石展开了猛攻。

当炮眼打进5米时,在窄小的洞子里面,挺着1米多长的风枪,怎么也施展不开手脚。战士蔡如辉一开始弯着腰打,可不到半个小时,就累得瑞不过气来。

后来,蔡如辉变动着姿势,一会儿跪着,一会儿坐着,一会儿又佝偻着腰,只恨自己个子长得高,怎么也不行!一排小炮眼还没打下来,膝盖、屁股、臂肘上的衣服都磨烂了。

何得荣一见这光景,发起急来,一屁股坐在当地,把风枪往肩上一搁说:“来!蔡如辉,我给你当支架。打吧!”

这下倒解决问题了。蔡如辉蹲下用肩膀头抵住风枪,没换动作就把这一排炮眼打下来了。

“休息一会儿吧!”不知什么时候连长进来了,蹲在他们后面,亲切地招呼着。

“不累,连长!”

“怎么不累呢?”他摸了摸风枪杆说道,“你看,风枪热得简直不能摸了,你们至少干了六个小时了。”

就在这一天,四班达到了放八排小炮的最高纪录,把炮洞推进了6米。

炮洞一天天向前进展,可是困难也在一天天增多。在深得像蛇窟般的黑洞里面,每个人都觉得晕悠悠的喘不出气来,脑袋像顶着百斤重的铁帽子似的又胀又重,身体也似乎失掉了重心。

有的战士想抽烟来解救一下,可是,擦了半盒洋火也没点着一支,只见火光一闪就灭了,可见是空气太稀薄了。

上级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马上给他们安了一个送风机,好虽好一些了,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在洞里呆得时间长了,弄得他们胃口直翻搅,吃不下饭去。连炊事班特意为他们做的鸡汤猪肝面也照样吃不下。这些东西放在嘴里,都变了味道,好像嚼着又苦又涩的木片片。

就这样,四班连着病例了三个战士。排长再也想不出别的办法了,便对班长吴成亮说:“你们休息几天吧!让别的班来换一换!”

战士们听说“换一换”,真像挨了一棒子;没有完成任务的痛苦,比什么都叫人受不了。

“不!我们班就是剩下一个人也得坚持到底!” 蔡如辉代表全班向排长表示了态度。

战士们立刻跟着嚷开了:“排长!我们不换,这任务我们包下了!”“我们还有7个人,保证完成任务!”

四班重新调整了一下人员,把7个人分成2个组,由正副班长各带一组,日夜轮流着干。办法是:一小组内又分成两个班次,一排炮放过后,两个人眯着眼、憋住气冲进去,用极快的动作将石碴运出来,另一小组再接着干。

分工和方法都改进了,众人觉得比以前难受的滋味减轻些了,工效也提高了些。尽管晕眩、疲劳、空气稀薄、炸药烟的袭击……可是,这些困难,他们都忍受了,战胜了,炮洞还是前进了30多米。

眼看再有4天就可完成任务了。偏偏在这紧要关头,副班长带着上夜班的一个小组,全都昏倒在洞里。这一来,整个的担子就都落在另外四个人的肩上了。

“干!”吴成亮把拳头在胸前一挥说,“蔡如辉、何德荣,你俩打炮眼,张根楼和我运石碴。”

这样轮流地干着,一昼夜熬过去了,吴成亮等四人仍然使炮洞工程保持原有速度—向前伸展了4米。

在炮洞就要全部打好的最后一刻,严重的疲劳又把张根楼拖倒了。另外三人不知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插着两班不停歇地干:两个人打炮眼,抽出一个人休息一下;到运石碴时,再抽出一个人稍稍躺一躺……

就这样轮番坚持战斗。

众人的眼泡红肿了,血丝网满了眼球,口角舌头都烂得不能吃饭……任凭怎样,也没有把他们击倒。

开工的第15天,当最后一车石碴被推出洞时,连长早等在那里,他紧紧地握住战士们的手,激动地说:“同志们,你们胜利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你们凭着无坚不摧的斗志和奉献精神,提前一天完成了这个特殊任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