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峤 ![]() 窗外赤日炎炎。久未整理的书柜略显凌乱,有的隔层堆放着有关以前工作中的一些资料和文件,很少去翻动,已积满一层薄灰。当初整理进书柜的那一刻,觉得以后可能还会用得上才没有丢弃,也或许因为留恋于这些记录自己前半生记忆的印记免遭忘怀。但若干年后的 今天,再次翻开这些资料和文件,纸质已显陈旧且脆弱不堪,加上灰尘的沾染更觉得时间久远。现在,对于从事不同工作我来说,以后也不会再用,与其徒占着空间,不如腾出来堆放更有价值的物品。此时,紧闭门窗的书房里,只有空调的吹风口发出呼呼声和每张纸片在手中化为片片碎屑的撕拉声,清脆刺耳,在不停地重复相同的撕纸动作中,手都觉得有点生疼。看着一大堆的碎纸,窗外虽然酷暑难耐,但心中的悲悯如阵阵冷风袭来,吹散了夏日的燥热,嗟叹这些由岁月堆积起来的印记却也因时间的流逝而消蚀,竟变得毫无价值。 难道人生中被碾压过的每道岁月的辙痕都会因时间的远去而变得了无痕迹?这堆废纸屑,完成了它们最初的使命后,从今天开始将沉入时间的长河,或许,今后再也不被记起,甚至忘记它们曾经在这个角落安静地度过无数个春秋。 墙角一侧,堆放着一卷卷被裱成卷轴的书法和国画作品。时间不长,但尘埃也撒满每个卷轴的表面,用手轻轻拂去上面的浮尘,小心翼翼展开每个轴子,上面的墨迹仍是那么深沉,时间如沙漏,在不知不觉中纸面上的时间走得越来越遥远,看着这些书画作品是如此熟悉却又夹杂着些许陌生。虽然当时每个卷轴都是为了参加某个展览而精心准备,看来都很相似,却蕴藏着一个个只有自己才读得懂的故事。 打开作品的一瞬间,当时创作时情绪的起伏,书写或作画过程的艰辛,完成作品后略带喜悦后的落寞,就像3D 影像一般呈现在纸面上。每件作品虽然都不怎么完美,可在那时也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尝试,通过日复一日在纸面上不断地驰骋和打磨,才留下这一幅幅阶段 性的画面。每参加一个展览完成一幅作品,对自己也是一种创作上的历练和提高。 相遇书画就是一种幸运,只要你愿意携手,它就与你的生命一直同行。每天如约定一般在纸上相见,在纸面上的纵敛舒卷、墨气淋漓可以得到心情无比的畅然。日复一日,相伴的时日长了,每日的相见竟变成了习惯性的依赖,偶有疏离,竟会滋生丝丝想念,似乎一天之中缺少了最重要的部分而觉得恍惚。记录时间的生命和书画长时间的融合,让字画中的每根线条渐渐也有了微妙的生命律动而变得鲜活起来。从学习书画开始,积累了一幅幅具有自己生命价值的书画作品,或许在别人眼里因稚嫩而不屑一顾,但对于自己却是一种见证与肯定,可以清楚看到自己走过的每一个深深浅浅、歪歪扭扭的脚印。余秋雨说过“艺术修养是一种在审美范畴内感悟生命的能力”,因此这些用时间造就的每个卷轴在维系着自己命脉的同时 也烙上了生命的印记,和缺乏灵性的那些资料文件也就有了质的区别,无论时间如何推移,又怎会将其丢弃,轻易割舍。 把打开的轴子卷起后又归放于原位,望着窗外烈日烘烤下直逼40℃的高温天气,去哪里都会热得无处藏身,还不如在室内写字画画自觅清凉。一支毛笔、一缸清水、一碟墨汁相伴左右, 坐于案前便可以让心安定下来而别无所求。无论是临习碑帖还是描摹古画都可以如穿越一般,在另个时空感受不同的文化内质。用时间的积累让书画将自己的生命维度包裹得更为坚实丰润而有质地。 桌上摊着临摹沈周的作品《庐山高》,在半个多月的时停时续的描摹中即将完成。回想当初第一次临摹如此精细的大幅作品还是心存畏惧,从不知所措的打稿开始,不知第一块石头怎么落笔,更不知如何才是正确的皴法,怎样才能表现树木的苍劲……这一系列内心的彷 徨、迷茫、怀疑,在这张画以蚕食速度由下往上慢慢推进而逐渐消退。当技法在不断的临摹中变得越来越熟练和肯定时,竟然渐渐迷恋上临摹古画的感觉,聆听着笔尖在宣纸上行走时轻重疾缓的沙沙声,体味着线条在曲直、长短、粗细形式的变化中延伸出的不同的质感。每 根游走的线条又蕴藏着丰富的墨色变化,细腻而有韵味,也让我切实感受到“墨分五色”的微妙,以致忘记时间的存在,忘了夏日的炎热。此时,又可拿起毛笔继续在此画的皴擦点染间徘徊,可以不停描摹在群山的巍峨与连绵之中,游走在草木的丰茂充盈里,让秀逸空灵的瀑布,舒卷着绵长的呼吸垂挂于悬崖山涧,流走出淙淙山泉。此时恍若与古人一起置身崇山峻岭,在清凉的山水之间徜徉而不愿折返。 ![]() 时间悠然地在笔端下不 紧不慢缓缓地流走,当抬头之时已近日落,多日来所有闲暇时间均被作此画填满,在一遍遍的修整中终于竣工。张挂于壁间远观,虽存在很多的缺陷和遗憾,但是能完成这么张工细的六尺大画还是会难抑激动,以致喜形于色。轻轻将此画取下卷 起置于墙角的书画丛中,转身瞥见被此画占据多时的桌面除了笔、墨一如既往地驻守在一侧,已空无它物,心中竟莫名地产生一种被遗弃的失落与不舍之情。此画的抽离与完结,让精神突然松懈,居然会有种心被掏空的感觉而不知所从。如果这幅山水画能够永无止境地画下去,那就不会有现在这般茫然若失的情绪。心底思量,也许并不是因为舍不得这幅画在临摹完后被随意搁置一旁的分离,而是在此临摹过程中无法真正踏入山水古画的精髓取其神韵而觉遗憾。如果古画中丰富的内蕴永远都不能被体悟,浮游在表面的涂抹终究是缺少灵性而显呆滞,那份缱绻飘渺的神秘承载着厚重的生命内质,自然让人神往而滋生出不断探索之态。或许, 只有在不断地欣赏古画、临摹古画和比照古画中才能切身感受其中之玄奥。在不停的修炼中读懂画中所潜藏的能、妙、神、逸四者,在循序的薰染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真正融为已有时,才能随心所欲“泼出满纸云烟”吧? 四周夜色开始沉寂,月儿爬上树梢,鸟儿陆续归林,人们则急切地回到了温暖的居所。万物是如此真切,都怀有最原始最本能的归属感,心自然不例外。返身重新取出一张白宣铺于案头,再次寻找心灵的安放之所。 2017-10-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