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仪陇当地重教兴学,先后修建了文庙和书院。坐落在仪陇县老县城金城镇状元街的金粟书院,就是清乾隆时期修建的。数百年间,这家仪陇历史上的第一家书院成为仪陇的文化摇篮之一。由金粟书院改建的金城小学如今依然承载着教书育人的功能。 10月11日一早,笔者刚走进金城镇金城小学校门口,便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穿过操场,一眼便能看到树荫笼罩下的一栋传统建筑,在四周的现代化教学楼中格外醒目。县文化馆退休干部唐向东告诉笔者,这栋传统建筑便是金粟书院的旧址。 “以前,书院的规模很大,有前院、中院、后院,包括礼堂、讲堂、宿舍都能。现在只留下了中院。”唐向东介绍说。 拾阶而上,只见中院正房面阔七间,左右各有三间厢房,皆是穿斗式结构,青瓦白墙,红漆板壁,檐角飞翘。院内环境清幽,建筑古朴。左右厢房前各有一棵桂花树,树下立有石碑。右边石碑上的碑文模糊不清,隐约可见“金粟书院。建于清乾隆32年”的字样。 金城小学的老校舍,就是清代仪陇最高学府“金粟书院”的旧址。清同治十年(1871年)《仪陇县志》载:“金粟书院在学署左。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邑候吴映白建。嘉庆四年(1799年)署县事王燮补修。” “明清时期,仪陇重教兴学,在状元街上先后修建了文庙和金粟书院。金粟书院背靠金城山,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读书讲学的好地方。”唐向东对金粟书院如数家珍。当初,县令吴映白倡建书院是为了开教化育人才。几经发展,到嘉庆年间,金粟书院已然成为仪陇当时的最高学府,还修有专门的藏书楼。书院紧靠金城山岩,山顶的“金粟堆”居高临下正对书院大厅,象征着地灵人杰,群贤辈出。为使世代文风蔚盛,才子广继,故名曰“金粟书院”。 “入院读书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通过入院考试,都可以读。嘉庆年间的知县还规定,对成绩优异的生童给予伙食补贴,名日‘膏火’。”唐向东娓娓道来,除了激励刻苦用功的学生外,当时的每任知县对金粟书院的教师培训工作也比较重视。清同治年间,知县规定增设师课,知县亲自给教师讲课,每年四次,督促教师深钻业务,提高教学水平。 金粟书院共培养了多少举人秀才,如今已无从得知。但100多年间,金粟书院必定为仪陇培养了一大批有志之士、贤达人士,金粟书院当之无愧是仪陇的教育摇篮和文化摇篮之一,更奠定了仪陇金城文化重镇的地位。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后,金粟书院停办。1906年,民主进步人士刘寿川回到仪陇创办新学,将金粟书院改设为县立高等小学堂。以前在金粟书院教书的秀才文人又回到学堂任教。 移步左厢房的桂花树下,唐向东指着树上的标识牌让笔者细看,上面写着“一九零八年朱德同志在仪陇县立高等学堂(现金城小学)任教时,喜爱植树种花美化校园。这是他当年亲手栽植的桂花树。” 1908年,朱德毕业回县,通过他的老师刘寿川先生的推荐,来到仪陇县立高等学堂教授体操课。朱德同志在校期间,为了美化学校环境,亲手栽植了一株桂花树和一株皂荚树。这两株树如今已过百年,依然根深叶茂。这是朱德同志留给金城小学的珍贵纪念。 金粟书院从清朝开办迄今已逾两百年。这所学校在历史的长河里曾几经改名,1979年更名为“仪陇县金城小学校”。在学校的发展变迁中,拆掉了原金粟书院的大部分建筑,只保留下书院的中院。如今,遗存的书院正房成了金城小学的礼堂,左右厢房是学校的办公场所。当年朱德种植的桂花树早已亭亭如盖,树荫遮住了金粟书院的百年老建筑。 清晨,金城小学的师生在书院前的操场上集合,升国旗,诵读传统经典和朱德元帅诗文。课间,同学们在书院里嬉戏玩耍。放学时分,家长们坐在桂花树下,等候孩子们。 从清代的金粟书院到现代化的金城小学,从校舍到教育理念都有所改变,但关注重视教育本身的理念却是一致的,教书育人的理念和百年树人的愿景是一致的。(尹小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