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0年朱德夫妇回乡,看到故居一物件,康克清笑问:你还爱好这个

 数字人生6688 2022-06-01 发布于山东

在仪陇县金城小学大门口,生长着一株朱德亲手种植的皂角树,那是1908年朱德在这所小学任体操教习兼庶务的时候,为了美化校园,亲手种下的。

为了表达对朱德元帅的敬意,学校在皂角树上挂下木牌:“要问此树何人栽,那是我们的朱副主席。”后来朱德回乡看见树上的木牌,向学校建议:“不要写朱副主席,就写朱德同志种的树就行了。”

时至今日,虽然因为白蚁的侵蚀,皂角树只剩一节枝干存活,但是在专业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这棵皂角树依旧昂然屹立,成为了金城小学的“镇校之宝”。

(图|朱德)

“百姓们穿得好就够了!”

“五二年前别六亲,离时笑语记犹真。”1909年,朱德怀揣着“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初心,长途跋涉报考到了云南陆军讲武堂。

几十年的金戈铁马,朱德为中国的革命立下了不世之功,但因战事繁忙,数年来他也没有时间再回故乡。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仍旧忙忙碌碌,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

1960年,我们的国家正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考验,自然灾害、人民公社、供给制等等。为了改变现状,党组织号召领导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朱德元帅不辞辛劳,积极地响应国家号召,在繁忙之中抽出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视察,倾听着人民群众的呼声,对各地的发展都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而趁此之机,朱德也终于重返故土,再次踏上了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图|康克清 朱德)

3月8日,朱德和夫人康克清一起从重庆乘机抵达了南充,休整了一晚后,一行人乘着小车驶上了这回乡之路。

三月的巴蜀之地阳光明媚,一路上山笑、水笑,唯独乘坐在车内的朱德却是一脸深沉。两辆小车在凹凸不平的、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上费力地前行着,朱德怀着激动且沉重的心情不断地催促着司机:“再开快点”

彼时朱德已达74岁高龄,自1909年离家,他已经足足五十一年没有回过家乡了,看着窗外的山山水水,朱德思绪万千。

仪陇县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处在一片狭长的丘陵地带,这里常年缺水少矿,土地贫瘠,百姓们的生活自然也太好,虽然家乡的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看得出来,这个村子还是十分贫寒的。

一旁的康克清看出了朱德的忧虑,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臂,朱德努力扯出一丝苦笑,但他实在高兴不起来。一别几十年,他带着一身功绩荣归故里,但是对他寄予厚望,疼爱他的父母却全都不在了......

不一会儿,熟悉的村子映入眼帘,将朱德从悲伤的情绪中拉了回来。担心开车进去过于张扬,会造成扰民,朱德便让司机将车子停在了村口,一行人全都下车步行进村。

走了片刻,一位与朱德年龄相仿的老人突然引起了他的注意,朱德眯着眼睛细看,他觉得很熟悉,但是就是认不清是谁了。

正在晒太阳的老人显然也看到了慢慢走近的一行人,他起身打量着朱德,说不出的熟悉,思考了片刻,老人惊呼:“是代珍哥呀!啷个这么悄悄地回来了?”

朱德一拍脑袋,终于想起了老人正是自己的本门堂弟,他激动地握着他的手,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好。

堂弟上下打量着穿着一身旧军装和一双褪色皮鞋的朱德,感慨道:“哥呀!想死我了,你给我们老百姓办了那么多好事,出生入死立那么多功,就穿这么一身就回来了?”

朱德乐呵呵地说道:“衣服嘛!穿着不冷就行了嘛!”“你这么大官,当了总司令,也不带个胡兵,开个大车,就这么呼哧呼哧走路啊!”朱德爽朗地笑道:“总司令是个啥子,也没那么金贵嘛,哈哈哈。”

两人并肩交谈,不亦乐乎,一路上时不时就会传来两声爽朗的笑声。家乡的人们看见朱德司令的身影,纷纷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朱总司令回来了!”

村里的干部们闻讯赶来,热情地迎接着朱德一行人。堂哥打趣说道:“代珍,你看咱村的干部们都穿的比你好,穿的比你新。”朱德笑容满面:“百姓们穿得好,就够了。”

(图|朱德的旧军装)

在村干部们的带领下,朱德首先回到了自己的故居。指着一处看上去比较好的砖瓦房,干部们称这便是朱老总小时候住的地方,朱德连忙摇了摇头:“我没住过这房,那时候我们是地主家的佃户,地主怎么可能将这么好的房子给我们住?”

众人面面相觑,十分不解,朱老总如此出名,很多生活在此地的老居民都知道这是他家的房子,怎么朱德自己却不认识了呢!

朱德驻足在屋前,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朱德突然回过神来:“奥!我知道了,我当时当旅长的时候将挣的钱捎给了家里,他们拿那笔钱盖好的房子,他们全住过,我从未回过家,当然没住过这栋房子了。”

朱德愉悦地笑着,众人也恍然大悟,笑了起来。走进屋内,朱德的照片、竹琴、书籍、用过的文具等各种物品都整整齐齐地陈列在房间中,触景生情,那些旧时记忆也不禁浮现在了朱德的脑海之中。

康克清抚摸着那把竹琴,笑着问朱德:“这些东西你过去用过吗?你还爱好这个?”朱德笑着点了点头。一位干部上前说道:“这个房子现在没有人住,村子里计划在这里办一个朱总司令的陈列馆。”

朱德脸色突然严肃了起来,摆了摆手:“不要搞这个了,在这里办所学校,节省开支,让娃娃们念书吧!你们看现在就改,好不好?”干部们连连点头,应了下来。

后来朱德还专门叮嘱一定要改成学校,屡屡亲自过问:“学校办起来没?”听说只办了一个班,朱德又说到:“太少了,多办几个嘛!”在朱德的指示下,学校成功兴办,更多的孩子们也有了可以读书学习的地方。

“怎么能给我吃肉?”

下午,朱德来到了马鞍中学,看着这位拄着拐杖的慈祥老人,早已等在门口的全校师生们都激动地鼓起了掌。

迎接完朱德,已经到了吃饭地点,朱德便径直去查看了食堂和寝室。看着孩子们瘦小的身躯,朱德关切地询问道:“你们一个人一个月有多少花销,家里能供给上吗?吃多少粗粮、细粮?”

学生们埋着头吞吞吐吐,看着欲言又止的同学们,朱德意识到情况并不好,他严肃地对秘书说道:“娃娃们正在长身体,读书苦很费脑子,想办法使生活补助到位。至于那些支农活动,繁重的就不必让孩子们参加了,饭都吃不饱,哪有劲!”

转过头他对着县内的领导说道:“对我的接待,一切从简。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也不给当地添麻烦。”领导觉得不妥,朱德亲切地说道:“我只是个普通的老兵,能吃上家常饭就很高兴了!”

当晚,领导按照朱德的意思,没有为他备一点荤菜,桌上全是青菜、豌豆尖、红薯之类的,但是朱德却吃得津津有味,连连称赞:“家乡菜真香!”

见朱德吃红薯都不剥皮,领导担心地说这样不好消化,朱德笑着:“我消化的了!过去一直带皮吃,扔了怪可惜的。”

康克清也在一旁调侃道:“你呀!一看见红薯就不顾一切了!”朱德笑着说道:“几十年没吃过家乡菜了,今天吃起来感觉香甜得很,就让我多吃点吧!”众人纷纷大笑。

饭后,朱德不顾身体劳累,当即召集各位领导展开了一场座谈会,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全都了解了个清楚。他语重心长地说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仪陇有山林竹木,有山货药材,要根据山区特点,多搞副业广开财路......”

朱德的一番朴实告诫给了在场的人们极大地鼓舞,他提笔写下八个大字: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指着“努力”二字说道:“建设社会主义不是一朝一夕,关键是努力,努力生产、努力发展、努力前进,希望大家为仪陇的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当晚,朱德住在了马鞍中学,第二天一大早,朱德便拄着拐杖走到操场边做起了体操,虽年过七旬,但朱德的身手却依旧敏捷有力。

午饭后,朱德听说公社的大食堂办得不错,便前去参观,然而到那一看,锅里的饭稀的和水一样,朱德心中不禁泛起了酸楚。

当晚,县领导听闻朱德前一天吃的是家常便饭,睡的木板床,心中很是过意不去,便特意为朱德备了丰盛的晚宴。朱德看见这一桌的饭菜,心中顿时不快:“群众连饭都吃不饱,你们怎么能给我吃肉?给我上碗稀粥,来点野菜。”

一个接待人员无奈地说:“山上的野菜都被挖光了。”朱德鼻子一酸,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他长叹一口气,安慰道:“苦难是暂时的,大家一定要相信党,自力更生,度过难关!”

转头朱德又对领导说道:“在南充我就提出了约法三章:一是不要限制我的活动,想上哪就让我上哪;二我想找谁谈话就让我找谁;三是饭菜要我自己点。你们这样专门为我设宴,我怎么吃的下去。”

领导难为情的点了点头,朱德和蔼的说道:“你们给我做些家常饭,省钱又简便,我吃起来也会高兴的嘛!”领导连忙让同志将晚宴撤了下去。

朱德满意地点了点头:“我吃豆芽、菠菜、魔芋豆腐,再加一份侧尔根(鱼腥草)就够了。”领导照样吩咐了下去,朱德这才终于心满意足地笑了。

第二天一大早,朱德便上了街,看着人烟稀少的街道,朱德询问到:“你们是不是把老百姓都赶走了?不用赶,让我同他们见见面好吧!”

陪同人员解释道:“公社化后,从业人员都下放到公社、大队去了,县城人口还不够五千人。”彭德怀若有所思:“城市人口太少,社会主义还是要有商品经济的......不能清一色供给制。”

走了一会儿,天色渐亮了起来,街道上的人影也多了些。看到亲切和蔼的朱德司令,群众们热心地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候着。

朱德亲切地同大家握着手,同时还不忘关心着大家的生活情况,临走时,朱德满怀伤感的对着身边的干部人员说道:“一定要安排好群众的生活。”

“不要写朱副主席!”

吃过早饭,朱德神采奕奕地来到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金城小学(原县立高等小学堂)。师生们听闻朱德总司令要来,全都欢呼雀跃地等在了大门口。

许久,朱德拄着拐杖精神抖擞地迎面走来,他热情地同师生们握手寒暄,同学们簇拥着朱德向校内走去。走了几步,朱德看到了门前的那棵皂角树,内心感慨,这是他当年亲手种下的,如今竟都已长得这般高了。

走近一看,树上挂着一块木牌写到:要问此树何人栽,那是我们的朱副主席。朱德微微皱起了眉,转过身,他和蔼的向学校建议:“不要写朱副主席,就写朱德种的树就好了。”

停留了片刻,朱德便跟随着众人向校园内走去。他参观了宿舍,又参观了老师寝室,一边还详细询问着老师收入情况,学生生活条件等,并勉励他们要好好教书育人,好好学习。

临走前,校长拿着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红布请朱德题词,朱德挥笔留下九个大字:为共产主义培养新人。

返回县委机关的路上,朱德看见一所幼儿园的门上挂着写有“机关托儿所”几个大字的木牌,横看竖看他都觉得有些不妥。

朱德举起拐杖,指着木牌说道:“这不行,为啥只收干部娃娃呢?应该改成'城关托儿所’,让所有群众的子女都能进来,现在就改。”

一连几天,朱德都在各处进行参观,看着人们那稀淡的食物,瘦弱的面庞,朱德总是不由自主地叹着气。听接待的人说要给朱德的兄弟姐妹们拨救济粮,朱德严肃声明:“要拨,就给大家都拨,不能只给我一家,不然群众会骂我的。”

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调研上,参观学校、走访群众、与领导们交流,还不停地嘱咐他们:要老老实实办事,深入群众,关心他们的生活,听取群众的意见。

临走之前,朱德又去母亲的墓碑前进行了一番祭拜。一别五十年,物是人非,疼爱他的人都一个个离去,朱德不禁老泪纵横:如果当时没走,如果中途能回来看看,还会是现在这样吗?

停留了三天,朱德也不得不再次告别家乡。乡亲们依依不舍的与朱德话别,还特意为其拿来一些家乡的土特产,却全都被朱德婉言谢绝了。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朱德却特意吩咐秘书去街上买了两双草鞋带走了,人们都不解的询问着他,朱德笑眯眯的说道:“我们仪陇的草鞋可是好东西,穿起来舒服又柔和,过去我上学,上山砍柴都离不开它,后来......我带回去用得着。”

短短的故乡之行,朱德看到了家乡的变化,但同时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一回去,他就立刻向毛泽东汇报了他所了解到的情况,提出了不少关于经济建设的想法,同时也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图|毛泽东 朱德)

这一趟,朱德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过虽然这次回乡之行只有短短三天,但他那简朴的生活作风、平易近人的态度,却全都牢牢的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们的朱总司令其实也曾六次回到四川,但他却不愿用工作时间来处理自己的私事。

这一次,是他自离家以来的第一次回乡,带着职责,带着怀念,终于了却了他几十年的思乡之情,然而遗憾的是,这一次却也成了最后一次,此后他也再没有机会能回来了。

他是大巴山的儿子,但他也肩负着自己的职责。他不是无情只是情太深,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饱含着诚挚的情感,他深切的爱着家乡的土地和人民,但他只能舍小家为大家,在工作岗位上继续默默奉献,继续努力着为老百姓谋福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