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0日,星期一,农历己亥年【猪年】五月初八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之论衡卷第七——道虚篇第二十四(十一) 【原文之十一】或时卢敖学道求仙,游乎北海,离众远去,无得道之效,惭于乡里,负于论议。自知以必然之事见责于世,则作夸诞之语,云见一士,其意以为有仙,求仙之未得,期数未至也。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况卢敖一人之身,独行绝迹之地,空造幽冥之语乎?是与河东蒲坂项曼都之语,无以异也。曼都好道学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家问其状,曼都曰:“去时不能自知,忽见若卧形,有仙人数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见月上下幽冥,幽冥不知东西。居月之旁,其寒凄怆。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不知去几何年月,不知以何为过,忽然若卧,复下至此。”河东号之曰“斥仙”。实论者闻之,乃知不然。夫曼都能上天矣,何为不仙?已三年矣,何故复还?夫人去民间,升皇天之上,精气形体,有变于故者矣。万物变化,无复还者。复育化为蝉,羽翼既成,不能复化为复育。能升之物,皆有羽翼,升而复降,羽翼如故。见曼都之身有羽翼乎,言乃可信;身无羽翼,言虚妄也。虚则与卢敖同一实也。或时闻曼都好道,默委家去,周章远方,终无所得,力倦望极,默复归家,惭愧无言,则言上天。其意欲言道可学得,审有仙人,己殆有过,故成而复斥,升而复降。 【字词】1、复育:蝉的幼虫。 【拙解】或许当时卢敖正在学道求仙,游历至北方偏地,离开众人远行,却并无得道成效,惭于复见家乡人,羞于议论。他自知若说出实情必然会受世人指责,于是便编出夸大荒诞的话,说是看见了一个人,他的意思是认为确实有仙人,只是自己求仙却未得实现,是因为期数未到。淮南王刘安因谋反而获死罪,天下人皆知,当时也都看见的,儒家的书上尚且还说他是得得道成仙而去、鸡犬皆随之升天;何况卢敖只身一人,独行于人迹罕至之地,凭空编造出的幽秘玄冥的话呢?这与河东郡蒲坂镇项曼都的话,没有不同。项曼都喜欢学道求仙,离家出走,三年后返回。家人寻问他的情况,项曼都说:“离家的时候自已也不知道,忽然像是睡着了,有几位仙人,带我上天,在距离月亮数里处停下。看见月亮上下幽秘玄冥,那种幽秘玄冥使人不知东西方向。居住在月亮旁边,那里寒冷凄凉。饥饿想吃东西时,仙人便给我喝一杯流霞,每饮一杯,数月不觉饥饿。不知道离家多少年月,不知道是犯了什么过错,忽然像在睡觉,又从天上降下至此。”河东郡的人称其为“斥仙”。重事实的人听闻此事,就知道那不是事实。项曼都既然能上天,为何不能成仙?已上天三年,为何又回来了?人离开人间,飞升至皇天之上,其精气与形体,会发生变化。万物变化,没有可以还原的。复育变化成为蝉,羽翼既已长成,不能再变为复育。能飞升之物,皆有羽翼,飞升再降下,羽翼如故。若见项曼都身上有羽翼,则其言便可信;其身上并无羽翼,那么他的话便是虚妄之言。既是虚言则项曼都的话便与卢敖所说的话是同一类的。或许当时都听说过曼都喜欢学道,他悄然离家,周游远方,最终一无所得,身心疲倦绝望至极,悄然回家,内心惭愧无言以对,便称自己是上天了。他的意思是说道是可以学得的,确有仙人,自己或许是有过错,故而虽已成仙却又被贬斥,升天又被降回人间。 【小议】原本是些盲目学道之人的荒诞之言,经儒者著书载之并相传,竟成了修道可成仙升天的校验实例,唬得无数心存升天欲念者趋之若鹜以学道,却是妄废了人生大好年华。既然身心入了那个“道”,怎好再说那“道”为虚?即便终是知道虽勉力却还是个废,可是心中的虚荣在作祟,不知如何再面对社会,只好续编那学道成仙升天的故事。世人常说一句话:人家都说了。仿佛人家说的都是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确实,从古至今,传书、传言实在太多,其中的虚妄又何其多矣!今年的端午刚刚过去,媒体平台上对是应说“端午安康”还是“端午快乐”出现了激烈争论。双方各自举出了源于古时的故事以作实例,证明已方所言才是对的。其实,有什么好争论的?无非都是一些所谓的民俗禁忌之说,而那些民俗从何而来?所载之事真假难辨的史上传书、越传越玄的经世传言。民俗、禁忌应该受到尊重,但也不应以此禁锢他人。人与人,相互尊重,互道祝福,开心就好!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
|
来自: 紫微o太微o天市 > 《王阳明心学等其它哲学派别知识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