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八卷│儒增第二十六(17)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5

2019年6月28日,星期五,农历己亥年【猪年】五月廿六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第八卷——儒增第二十六(17)

《论衡》第八卷│儒增第二十六(17)

【原文之十七】

传言:“秦灭周,周之九鼎入秦。”

案本事,周赧王之时,秦昭王使将军摎攻王赦。王赧惶惧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还王赧。王赧卒,秦王取九鼎宝器矣。若此者,九鼎在秦也。

始皇二十八年,北游至琅邪,还过彭城,齐戒祷祠,欲出周鼎,使千人没泗水之中,求弗能得。案时,昭王之后三世得始皇帝,秦无危乱之祸,鼎宜不亡,亡时殆在周。传言王赦奔秦,秦取九鼎,或时误也。传又言宋太丘社亡,鼎没水中彭城下,其后二十九年秦并天下。若此者,鼎未入秦也。其亡,从周去矣,未为神也。

【拙解】

传言:“秦国灭周朝,周天子之九鼎归入秦。”

查验此事,周赧王时,秦昭王派将军摎攻打周赦王。周赧王惶恐惧怕便跑到秦国,叩首认罪,献出他的全部三十六座城池、三万人口。秦昭王接受了他的晋献并放他回去。周赧王死后,秦王获取了九鼎宝器。如此说,九鼎是在秦国。

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向北巡游至琅邪山,回程时经过彭城,斋戒祷告祭祀,欲找出周天子鼎,派上千人潜入泗水之中,寻找但没有找到。核对时间,秦昭王之后经三代到始皇帝,秦国没有危乱战祸,鼎不应丢失,如果丢失时间应在周朝。传言周赦王跑到秦国,秦国获取了九鼎,或许是时间有误。又有传言称是在宋国太丘的土地庙丢失的,鼎被沉入彭城下的泗水中,在此之后二十九年秦国兼并了天下。若如此说,鼎并未归入秦国,鼎的丢失,是随周朝灭亡而消失的,并非为神。

【小议】

鼎,通常为三足两耳,古时常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政权的象征。相传,夏时,禹用天下九牧晋贡的铜铸成九鼎,象征国内九州。商时,以鼎表示王亲贵胄的身份,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天子方可用九鼎。武王伐纣灭商,周成王时,周公旦将九鼎移置于洛邑。后来秦国势力渐起,历代秦王皆觊觎九鼎,至秦庄襄王,灭周,取九鼎宝器。据传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将九鼎迁至咸阳。然而,到了秦始皇灭六国,九鼎却不知所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鼎是极其重要的器物,小则体现身份,大则象征朝代王权。然而,虽然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种鼎不计其数,却偏偏那九鼎一直是下落不明。此为何故?世人常以“争鼎”表达争权之意,而那象征皇权的九鼎竟然消失,数千年而不得,莫非是在冥冥之中有一句潜台词:皇权如九鼎,失去便再也找不回来也。九鼎这样的重器尚且消失难寻,凡世间还有什么可争的呢?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