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九卷│问孔篇第二十八(13)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5

2019年7月10日,星期三,农历己亥年【猪年】六月初八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第九卷——问孔篇第二十八(13)

《论衡》第九卷│问孔篇第二十八(13)

【原文之十三】

哀公问:“弟子孰谓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夫颜渊所以死者,审何用哉?令自以短命,犹伯牛之有疾也。人生受命,皆全当洁。今有恶疾,故曰无命。人生皆当受天长命,今得短命,亦宜曰无命。如天有短长,则亦有善恶矣。言颜渊短命,则宜言伯牛恶命,言伯牛无命,则宜言颜渊无命。一死一病,皆痛云命,所禀不异,文语不同,未晓其故也。

哀公问孔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今也则亡。不迁怒,不贰过。”何也?曰:并攻哀公之性,迁怒、贰过故也。因其问则并以对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罚。

问曰:康子亦问好学,孔子亦对之以颜渊。康子亦有短,何不并对以攻康子?康子,非圣人也,操行犹有所失。成事,康子患盗,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由此言之,康子以欲为短也。不攻,何哉?

【拙解】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颜回,不迁怒他人,不犯同样的过错,只是不幸短命。如今他已早亡,再未听说好学的人了。”

颜渊之所以早死,原因为何?假使他因自身原因而短命,便如同伯牛患恶疾一般。人出生所禀受之命,皆应全为无疾。如今有患恶疾者,故而称其无命。人出生皆应禀受天生长命,如今短命者,亦应称其无命。如天生寿命有长短,则亦有善恶之命。说颜渊是短命,则应说伯牛是恶命,说伯牛无命,则应说颜渊无命。一人死一人病,皆痛惜说到命,他二人所禀受的命并无差异,孔子所用的文辞却是不同,不知是何缘故。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颜回,不迁怒他人,不犯同样的过错。”为何如此回答?有人说:这是同时指出鲁哀公的性格,迁怒他人、常犯同样的过错。因为鲁哀公有所问便一并予以回答,同时借以指出鲁哀公的短处,又不会因为冒犯他而受其责罚。

试曰:季康子也曾问过孔子其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也是回答说是颜渊。季康子亦有短处,为何不借此一并指出季康子的短处呢?季康子,并非圣贤之人,其操行也会有所不足之处。有实例,季康子担忧匪盗之患,孔子回答说:“假若先生无贪欲,即便有奖赏亦不会有窃贼。”由此而言,季康子的短处是贪欲。孔子不借机同时指出他的短处,这是为何呢?

【小议】

此段中的例子,体现了儒家学说倡导的“中庸”之道,孔子运用自如,而“好学”的颜回则是孔子心目中最好的学生。“不迁怒,不贰过”,颜回不仅如此,还有一个“优秀”的品质:从不“难问”老师!每日恭敬地聆听老师的教诲,将老师的一言一行均奉为至理。孔子对鲁哀公之问作答,那是与君王当面交流的机会,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以暗喻的方式“聪明”地了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孔子对季康子之问作答,那是一位鲁国大夫,也是一位众所周知的贪欲心很强的人,孔子既瞧不起他,却也不敢得罪他,因为当时的季氏族人多是权倾朝野的权贵。孔子的这种做法,在如今的职场中是否可以借鉴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职场中的事,从来就没有定律。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