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九卷│问孔篇第二十八(26)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5

2019年7月16日,星期二,农历己亥年【猪年】六月十四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第九卷——问孔篇第二十八(26)

《论衡》第九卷│问孔篇第二十八(26)

【原文之廿六】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有是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也?”

子路引孔子往时所言以非孔子也。往前孔子出此言,欲令弟子法而行之。子路引之以谏,孔子晓之,不曰“前言戏”,若非而不可行,而曰“有是言”者,审有当行之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孔子言此言者,能解子路难乎?“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解之,宜:佛肸未为不善,尚犹可入。而曰“坚磨而不磷,白涅而不淄”。如孔子之言,有坚白之行者可以入之,君子之行软而易污邪?何以独不入也?孔子不饮盗泉之水,曾子不入胜母之闾,避恶去污,不以义耻辱名也。盗泉、胜母有空名,而孔、曾耻之;佛肸有恶实,而子欲往。不饮盗泉是,则欲对佛肸非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枉道食篡畔之禄,所谓“浮云”者非也?或权时欲行道也?即权时行道,子路难之,当云“行道”,不言“食”。有权时以行道,无权时以求食。“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自比以匏瓜者,言人当仕而食禄。我非匏瓜系而不食,非子路也。孔子之言,不解子路之难。子路难孔子,岂孔子不当仕也哉?当择善国而入之也。孔子自比匏瓜,孔子欲安食也。且孔子之言,何其鄙也!何彼士为食哉?君子不宜言也。匏瓜系而不食,亦系而不仕等也。距子路可云“吾岂匏瓜也哉,系而不仕也”。今吾系而不食,孔子之仕,不为行道,徒求食也。人之仕也,主贪禄也。礼义之言,为行道也。犹人之娶也,主为欲也;礼义之言,为供亲也。仕而直言食,娶可直言欲乎?孔子之言,解情而无依违之意,不假义理之名,是则俗人,非君子也。儒者说孔子周流,应聘不济,闵道不行,失孔子情矣。

【拙解】

佛肸召见孔子,孔子欲前往。子路不高兴,说:“昔日,曾听老师说过:‘亲身曾做不善之事者,君子不会与其同流。’佛肸据中牟行反叛之事,先生欲前往是为何?”孔子说:“我确曾那样说过。不是也说过坚硬的东西吗?磨却不薄;不是也说过洁白的东西吗?染而不黑。我岂是匏瓜,怎能总是挂而不食呢?”

子路引用孔子以往所言来责怪孔子。以前孔子曾说出此言,是想让其弟子效法执行。子路将其引用以劝谏孔子,孔子是知道的,但不说“以前的话是开玩笑”,或者说那是不对的是不可行的,而说“确曾那样说过”,应是确定那样说过而且应当那样做。“不是也说过坚硬的东西吗?磨却不薄;不是也说过洁白的东西吗?染而不黑”,孔子如此说,能解释子路的责难吗?“亲身曾做不善之事者,君子不会与其同流”,如若为此言辩解,应说:佛肸未曾不善,还是可以去的。而说“坚硬磨而不薄,洁白染而不黑”。如若孔子之言,有坚硬磨而不薄洁白染而不黑那样品行者便可以与佛肸同流,那么君子的品行是软弱而易受污染的吗?为何唯独君子不能与其同流呢?孔子不饮盗泉水,曾子不入胜母巷,是为避邪恶离污秽,不想因为字义而使自己的声名受到玷污。盗泉、胜母只有空名,而孔子、曾子以其为耻;佛肸有恶事之实,而孔子却欲前往。不饮盗泉水是对的,那么欲见佛肸便是错的。“不合道义而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如同浮云一般”,如今背离道义而欲接受篡权反叛者给予的俸禄,所谓的“浮云”之说是错的吗?或许是孔子欲推行其道的权宜之说?即使是为推行其道的权宜之说,子路提出质疑,应当说“是为了推行其道”,而不应说“为食俸禄”。可以有为推行其道而出权宜之说,不应有为求食禄而出权宜之说。“我岂是匏瓜,怎能总是挂而不食?”自比为匏瓜,是说人应当入仕而食俸禄。孔子说我非匏瓜只是挂而不食,是在反驳子路。孔子之言,不能化解子路的质疑。子路质疑孔子,岂是说孔子不应当入仕为官?是说应当选择良善之国而入仕为官。孔子自比匏瓜,孔子是想安食俸禄吧。而且孔子之言,是何等卑鄙!何以说出士为食禄的话呢?那是君子不应当说的话。匏瓜挂而不食,亦与人闲着不去做官一样。若反驳子路可以说“我岂是匏瓜,闲着不去做官”。如今却说挂而不食,那么孔子做官,便不是为了推行其道,只是为求食禄。人做官,主要是贪图俸禄。依礼义之言,是为推行其道。犹如人娶妻,主要是为情欲;按礼义之说,是为供养双亲。做官可以直言是为食禄,娶妻可以直言是为情欲吗?孔子之言,是实情之说而无含糊之意,没有借用礼义之名,那么他便是俗人,而非君子。儒者说孔子周游列国,求应聘请却不成功,担心其道无法推行,这种说法与孔子的真实想法不相符。

【小议】

孔子周游列国,为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真是品尝了千辛万苦,却终是“应聘不济,闵道不行。”为何会如此呢?复推周礼未必是错,但在春秋时期却显得不合时宜。列国诸侯早已无视周天子的存在,甚至有取而代之的欲望,周礼如何还能被接受?孔子屡试不成,即便是几近穷途末路,断粮无炊,却仍是心有不甘。于是,不顾弟子质疑而往见声名不佳的南子、欲应晋国反臣佛肸之召,依孔子教诲之言,此皆失“礼”,可是当时的孔子实在是受困于“不食”,这个“食”,既指官位,亦指粮食。无官则无为,无粮便无命。孔子,虽被后世尊奉为圣,当时也是真的无奈了,于是便以“坚乎磨而不磷”、“白乎涅而不淄”回应子路的“不说”,心里实在是苦啊,哪还会顾得上“不饮盗泉之水”的“避恶去污”的理念?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