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37)——效力篇第三十七(上)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5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37)——效力篇第三十七(上)

一、

世有百业,人有万能。冲锋陷阵、摧城拔寨需赖勇猛之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则靠睿智大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则无以得胜绩。所谓贤人有智且“强于礼义”,此种贤人之功在于以德化民、以法治天下。力士扛鼎,已证其能。那么文吏之功在于任内做事娴熟,不误国事、民事。大儒即大贤,便如朝廷重职,历代皆只占少数,故不宜以大儒比小吏。普通儒生与文吏,均需凭自身之能谋得一差事,也就是官吏或府吏,方得以生存。既然是谋生的差事,便需“理事”之能,“知学”之功。当然亦需知礼义。礼义根深,为吏不惑。

二、

庞少都推荐儒生与太守,竟玩儿上了文字游戏。不知他推荐的是何人,倘若真如其所言,儒生才能超百万人,岂不是位大贤?太守亦望其项背!为荐儒生却言文吏“不通一经一文,不调师一言”,那么在他的眼中,太守算作文吏呢?还是“文儒”呢?闻少都之言,太守无以应,或许是面对少都的诡辩懒得理他了吧,但不好说他什么,毕竟能向太守荐吏,太守称其“亲吏”,少都与太守当有特殊关系。不知夏、殷,是因载史不明;不晓秦、汉,当是汉时儒生只知从师学经,经书之外,“力劣不能览”。文儒或有,却是极少,屈指可数的至尊者已被奉为圣。倒是文吏中涌现出无数出类拔萃者,堪称英才贤能,终成为朝廷之栋梁。文儒与英才,可佑天下;儒生与文吏,国之基石。

三、

抱负与志向,非儒生独具。儒生读经书的目的是什么呢?王充说他们是为了能讲解经书所言大道,以教化世人向善崇德。可是,经书所载并非历史全景,疏失甚多,以至于儒生获知受限。儒生虽“弘毅”,奈何学道却不全;儒生虽存志,焉能独负十石之重而行远?儒生读经学文,当是“才知”广博,即便为文吏,亦应无所失。儒生师学之功,效在悟道教人、益智以事国。融会贯通终成大儒,便是国之重器;一知半解堪以为士,也只能混迹于府县,谋个普通文吏之职聊以生存。

四、

如孔子、孟子等人,其思想亘古传承,影响世人两千余年,何其壮哉!故孔、孟被奉为圣,而后世辑录孔、孟之言成《论语》的儒生,堪称为“文儒”。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圣者著经书论言大道;文儒传道释众生;儒生,悟道而已,可在经书中学会仁善道义,或在学习经书的过程中获取才智,为其事国、事民增添能力。那么文吏又是如何?庙堂之上,股肱文臣谋划国策堪称国之重器;州县之首施行国策直面治下诸事当为国之栋梁;文吏,事国、事民为日常公干,熟知理事程序,做事干练且严谨无过,官家、百姓皆赏之,则亦需很高的才智。如此而言,儒生与文吏,殊途同归。或为谬解?才智到此几近上限,唯有继续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