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常话》349、词与曲的相应

 天地虚怀xia 2019-10-15

 

看了很多期央视“经典永传唱”节目,听了很多好诗好歌,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经典永传唱”里一些古诗的谱曲,曲子与诗词的意境并不合拍,或者说,曲子与诗词意境不相应,尽管听起来很好,其实满不是那回事。比如黄绮珊用摇滚调来唱《陋室铭》,就不相应。《陋室铭》的曲子要体现出作者洒脱淡泊、宁静、超越的意境才行。“阅金经,可以调素琴。”金经是《金刚经》,无相出尘之谈;素琴指素雅的音乐,高山流水之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自然是很清净的境界。“南阳诸葛路,西蜀子云亭”,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杨子云在西蜀隐居时,都有如诸葛亮自述的“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淡泊之志,宁静之远,如何会是摇滚范儿?如果不能理解诗词的内在意境,就很难真正“写准、写好相应的曲子”。

对同一首作品,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但总有最切近作者本心本意的。而表达的形式可以千差万别,但内在的意蕴,会有中心之趋近。比如内涵悲伤的诗歌,不宜用嘻哈来现(也仅仅是不宜,如果是高手,也能用嘻哈表现悲痛)。而表现悲痛的形式有很多,不说音乐,而说情态,比如大哀无声的沉默,比如叹息,比如歌吟,比如痛哭,比如发狂,比如晕厥,比如伤感,比如书写,比如舞蹈,每个人内心对那份悲痛的感受不同,每个人的个性、文化、习惯、地位、关系不同,则对悲痛的表现有异。

音乐在抒情上更丰富,表现手法更多元。但无论如何丰富、多元,都应该有某种契合,就是相应。契合与相应也会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比如悲痛,只要真正表达出了悲痛,感染了人,打动了人,不论何种形式的表达,在悲痛的情绪、气氛上是相应的。比如同心圆的趋同效应。不同的圆周范围象征不同的表达手段,而那个圆心,正是诗人的心,你要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或者你要表达你想表达但他也会认可的情境。

关键是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这就涉及到学问、修养、境界问题。

看来,说复杂了。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