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富论:商品价值不取决于它多大用途,而是消费者对它的主观评价

 yh18 2019-10-15

从原著第八章到第十一章,亚当.斯密对劳动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析,构成了他的三个阶段之间的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理论

在第八章中,亚当.斯密提出了工资基金说和最低生活费用说,他说:一个人总是需要靠他的劳动来生活,因而他的工资至少必须要能维持其生活。

在大多数的场合,他们应该稍微多一点,否则他将不可能养家,而工人这个种族就将灭绝。

亚当.斯密认为利润是从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中抠出来的那一部分,它为雇主和资本家所得。

但同时他又把利润视为生产费用的一部分,它源于资本金 的服务和资本家的职能,是他的“生活资料的正当资源”。由于每一笔投资都面临损失的危机,所以“普通的最低利润除以应足以补偿每种投资所遭到的意外损失外,还必须有些盈余”

劳动分工是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原因

亚当.斯密的贡献,绝不仅仅在于生动而明晰的描述了“分工”的神奇,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分工受市场限制”的著名论点。这在当时是一种创见。交换的范围,或者说市场的范围,会制约分工的程度,这一思想非常重要。它不仅为后来各个国家废除内贸关税和降低国际贸易关税提供依据,也为后来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产生是由于交换引起的,所以分工的范围必然总是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

所谓劳动生产力,是指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其实亚当.斯密已经罗列出这些因素,如劳动者熟练程度,劳动者技能和判断能力。

商品的价值和它的货币表现

由帕累托发展起来的序数效用概念,是西方经济学中当之无愧的现代价值理论的基础。而且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概率是伴生的,如果没有它们,现代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供给需求曲线就都无法找到合理的依据。

不过,这些理论成就都与对一个“价值悖论”的解决有关。这个悖论就是:“砖石”和“水”到底哪个更有价值?

亚当.斯密认为,需要注意这里“价值”一词的两个不同的含义。它有时指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指的是取得它所需要付出的“购买力”。前者是一种意义上的价值,叫做“使用价值”;后一种意义上的价值,叫“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却可能没有什么“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有时候却只有很小的“使用价值”。比如:水有很强的使用价值,但是很多时候却分文不值;而砖石没有使用价值,却常常费用高昂。

国富论:商品价值不取决于它多大用途,而是消费者对它的主观评价

亚当.斯密提出自己要寻找的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呢?他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工资,利润,地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来源

虽然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商品的价值通常却不是由劳动来估定的。

尽管对于劳动者本人,常有等量价值,但的雇佣劳动的人看来,它的价值就和其他的一切商品一样,也是时高时低,变动不拘的。这一来,劳动这个“准确尺度”也变得不再准确了。因此,他认为,“劳动价值论”只适应人类社会初期的野蛮阶段。只有在那个时候,劳动的全部生产品都属于劳动者自己所有。也就是说,亚当.斯密眼里,“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了。

亚当.斯密宣称,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企业,或者是土地变为私有,“劳动价值论”也就要另当别论了。

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了。

因此,亚当.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只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

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来源”。这样,亚当.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

孔狄亚克:价值是对需求的满足

法国学者孔狄亚克是一名著名的哲学家,在60岁时,他发表了一半纯经济学著作《论商业和政府》。

在该书中,他提出价值是经济学的基础。因此,一开始就使他之前的重农主义者相形见绌。

在孔狄亚克的眼中,价值本身被看做是以有用性为基础的,而且这种有用性已经被剔除了它的通俗含义,不再是一种与纯粹的使用价值相联系的物质因素,而是一种和商品与人的需求相符合的东西。“价值不是物质的属性,而是我们对它的有用性的感觉,而这种有用性是与我们的需求相对的。它是随着我们的需求的增减而增减的”。

“既然物品的价值以需要为基础,当然一种较为迫切的需要就赋予物品较大的价值,一种不很迫切的需求就赋予物品较低的价值。价格随着供应稀少而上升,随着充裕而下降。在十分充裕的情况下,价值甚至会完全消失,因为过多的商品如果没有人需要,就会毫无价值”。在这里,“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已经被融为一体了。

从对“价值”的这种理解出发,孔狄亚克又进一步推断出了对“交换”的更加深入的理解:

倘若价值就是对需求的满足,那么,交换实际上连接着的是买卖双方的需求,在满足双方需求的同时,交换还为双方都创造了价值。因为在交换时,买卖双方都是拿出自己认为较小的价值去换取较大的价值。这种做法是互利的,双方都有收获,都是以少换多。否则交换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博弈论里面好像也提到过这观点)

不过,在他生活的年代,盛名犹在的重农主义者的说法是:“交换是等价的,它对任何人都是没有好处,或者至少一方的获益只能抵消另一方的损失”,这显然是荒谬的。

“亚当.斯密之谜”

亚当.斯密生前没有完全理解社会经济生活现象,但后人据他的论述,却打开这些现象的思维空间。

“亚当.斯密之谜”有2个,其一是“价值之谜”,或称“价值悖论”。亚当斯密注意到,有些东西,譬如水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对人生存的价值极高,但价格却很低;而另外诸如砖石的奢侈品,使用价值并不高,但价格却很高,这是为什么呢?对于这个迷,后来的现代经济学已经破解,答案就是经济学常说的“边际效用”。

理清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与使用价值,以及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的关系,人们便豁然开朗,明白了决定商品价值的是消费者从消费一种商品中得到的效用,即消费该商品带来的满足感或者享受程度。

一种商品的价值大小不取决于它有多大的用途(使用价值)或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消费者对它的主观评价。商品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

第二个迷至今没有得到世所公认的答案,那就是他在其他著作中所涉及的人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利己”与“利他”的矛盾现象。(人有时候很奇怪,一会是带有朴实的原始的大爱之心,善良,包容跟同情;一会又带有现代经济社会浓烈的利己之心,不屈不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