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 所谓初唐四杰,指的是唐朝初年四位杰出的文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四位文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杨卢骆。 王,指的是王勃。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出自王勃的手笔,此外,中学课本中还收录了多篇王勃的诗文,这些足见王勃的影响力。 杨,指的是杨炯。代表作有《从军行》,读完后让人感到热血沸腾,有投笔从戎的冲动。 卢,指的是卢照邻。绝句“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出自此人手笔。 骆,指的是骆宾王。骆宾王算是四杰中最为传奇的人物。《咏鹅》出自此人手笔。骆宾王曾协助李敬业讨伐武则天,李敬业讨伐武则天的文告檄文,出自此人手笔。对于骆宾王的才华,武则天十分欣赏,甚至在知道骆宾王讨伐自己檄文的内容后,表示:这样的人才没为自己的政权服务,这是宰相失职。 杨炯因何轻视王勃? 在《新唐书》中,有过这样的记录:说的是杨炯在得知天下人以“王杨卢骆”评价四人的时候,表示:对于自己排在卢照邻之前,自己表示愧疚,深感不足,但是让自己排在王勃后边,自己感到羞耻。 那么,杨炯这么说,动机何在? 个人感觉,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分析: 文人相轻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承认自己不足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嫉妒和虚荣,又是人的一种本能。即便是雄才大略如魏武帝者,也会因为嫉妒杨修的才华,而选择诛杀杨修。因此,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 但是,人性中又隐含着虚伪的元素。比如近代袁世凯在称帝之前,还曾假惺惺的三让皇位——既分别表示要把皇位让给宣统帝、明朝宗室后人和孔子后人。 因此,杨炯表示自己愧在卢照邻前边,是一种虚伪体现,而对于自己排在王勃后边,则是出自一种不服心理。 王勃行为不端 此外,卢照邻的年纪比照杨炯要大,因此杨炯表示自己愧在卢前,表示对卢大哥的一种尊重。而王勃的一些行为,和才干要完全不相符。 王勃少年时,因为写过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而触怒唐朝皇帝,最终被唐高宗逐出京城。从这一行为,不难看出王勃的处事能力是很差的。 此外,王勃在担任虢州参军期间,又因为杀人而触怒唐朝法律,最终险些被处决。之后因为朝廷宣布大赦,而让王勃躲过一劫。 王勃的种种不端行为,给了杨炯鄙视自己的口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