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爱的袁子墨:怀孕了吃饭还有很多讲究哦

 袁腾说 2019-10-16

序言:

袁子墨还没有出生,还在妈妈的肚子里,为了更好地为袁子墨做记录,同时也为了告诉袁子墨爸爸和妈妈是如此地爱着他/她,由袁子墨的爸爸写下以下的文字,以兹记念。


以下文字为袁子墨的爸爸所写:

亲爱的袁子墨,今天跟你聊聊吃饭的事儿。

古人云,食色性也。

又说,民以食为天。

现代人则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这些都是在论述吃饭的重要性。

出生于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人,很多都有着饥饿的记忆。从农田里洗干净了脚,来到城市奋斗的一代人,饭量也都比较大。

爸爸的师兄甲,就是典型的60年代出生的,每次聊到吃饭,他都说小时候吃不饱饭,因此就长不高,直到读了高中,食堂里可以吃的食物多了,他才感觉可以敞开肚子吃了,于是每顿饭都是一顿狂吃,由此就把胃撑大了,饭量超大。

每次和甲师兄吃饭时,爸爸就感觉他的饭量特别大,不过看着他吃饭的样子,爸爸就会想起他小时候的辛酸日子来。没经历过苦日子的人,是很难体会那份艰辛的。

而师兄 乙作为70年代初出生的农村精英,也是有着饥饿记忆的。

乙师兄家里的饭碗容量比爸爸妈妈家里的饭碗要大一圈,差不多是他们的一碗饭顶我们的两碗。而在乙师兄家吃饭时,就会看到乙师兄在吃了一大碗饭之后,往往还会继续添饭。

乙师兄经常把运动减肥挂在嘴边,当然他也经常参加徒步和跑步,不过从他吃饭的节奏来看,不管住嘴,减肥可是很难的呢。

外公外婆也是70年代初的人,与爸爸妈妈相比较,他们的饭量也是要大一个级别的。

外公外婆来到深圳,在做饭、吃饭的事情上,慢慢地也和爸爸妈妈产生了认知上的差异。

认知上的差异,是个比较文绉绉的词语,说直白一点,就是有些小小的矛盾。

矛盾在哪里呢?

起因就在于,爸爸妈妈的饭量,一直都比较小。

外婆在做饭的时候,一般会按照老家的饭量习惯来盛米、淘米、煮饭,等到饭菜上桌时,爸爸妈妈就会感慨,说这饭盛的有点多了。

这时候外婆就会撇撇嘴,说:“这一小碗饭还说多,再吃少一点,就像小猫咪吃的份量差不多咯。 ”

爸爸妈妈知道,在外婆眼里,多吃一点,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呢。

不过,爸爸也有点不服气,就会和 外婆理论几句,爸爸说:“我们一直是吃这么多啊,再吃多了就会撑了。”

外婆一听就不相信:“吃撑了?欢欢还怀孕了呢,怀孕了是两个人吃饭呢,两个人吃饭还是一小碗怎么行呢?”

外婆担心妈妈肚子里的袁子墨,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呢,老人们确实是考虑得很多,生怕外孙营养跟不上。

妈妈明白外婆的意思了,就说:“医生说,怀孕了要少吃多餐,不要一顿就吃得很饱了,吃撑了之后肚子还难受呢。我们吃这些,营养够了呢,恩拉嘎放心吧。”

外婆还是不相信,一个劲地摇头,说:“就吃这么一点,怎么就会撑了呢?”

爸爸还准备继续说,外婆就说了: “啰里啰嗦,我以前怀欢欢的时候,吃得比你们两倍还要多。”

的确,90年代初的时候,外婆肚子里怀了妈妈,还要照样干农活,于是为了让妈妈在肚子里长得好,就把 能吃的好东西都吃进了肚子, 同时每顿也都吃得饱饱的。因为,外婆担心,如果不吃饱,一旦干起活来,很容易就会没精打采的。

听到外婆的念叨,妈妈就接上一句:“妈妈呀,你那个时候是什么年代,现在是什么年代了哦,我又不需要干力气活,而且 一天到晚都有零食吃。”

苦口婆心没有获得爸爸妈妈的认可,外婆就选择了沉默。

看外婆不说话,妈妈又轻声说了一句:“妈妈,我买了一些粗粮在家里,你下次煮饭的时候,放一些粗粮进去咯,这样对我比较好一些。”

外婆嘟着嘴回了一句:“粗粮有什么好吃的咯,都是一些我们 以前不吃的东西,你怀孕了还吃粗粮。”

在外婆眼里,粗粮以前大部分都是用来喂猪的猪食,现在人们倒好,把这些猪食整理干净了,自己吃起来了。

最典型的,莫过于以前在农村里红薯梗与红薯叶都是切碎了煮熟了喂猪的,而如今在城里的菜市场里, 红薯叶卖的价格可一点都不便宜呢。

妈妈耐着性子说:“光吃大米,糖分太高了,我担心得孕期糖尿病呢。医生建议,可以大米和粗粮一起混着吃,这样也有利于宝宝的发育呢。 ”

外婆显然并不满意妈妈的解释:“我们以前怀你们的时候,还没有医生说呢,还不是一样的生得很好啊,现在啊,你们是被这些医生牵着鼻子走了。 ”

对于外婆的说法,爸爸妈妈也很理解,毕竟外婆生妈妈那个年代的农村,条件还比较简陋,翻山越岭走田埂路的接生婆端一盆热水,旁边放一把剪刀就敢接生呢。

如今社会进步了,医学发达了,营养学也发达了,而外婆们因着自己的知识积累局限,在表达了充分的爱意之后,她们的举动却并不一定被儿女们所接受。这个时候,外婆们难免心底里就会产生很大的落差,继而也就有了很深的失落感咯。

妈妈还是要耐心地给外婆解释 :“我们现在要优生啊,妈妈。社会进步了,我们需要多听医生的建议。而你们当年,只是想着吃饱了不饿着宝宝就行,现在大家都想生一个健康的宝宝,聪明的宝宝呢。”

眼看着说不过,外婆就不说话了。

外公外婆来深圳后,妈妈从做饭的主力变成了一个搬小板凳在一边看着的人,而外婆和外公则轮着来下厨做饭。因此,由吃饭引出的小争论也成了饭桌上的新常态,不过外婆显然是不会轻易认输的,爸爸妈妈也只得耐着性子来持续劝说。

其实,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宝宝好,都是为了妈妈肚子里的袁子墨好。

又一天。

饭菜上桌了,妈妈看到又煮的纯大米,就跟外婆说:“咦,妈妈,我跟你说了做饭的时候要加点粗粮进去,怎么忘记加了吗?”

外婆一脸蒙圈:“忘记了咯,你把粗粮放在哪里嘛?哦,你放在那里,哪个还记得加了,再说我之前做饭都不加粗粮的。”

说着这话,外婆有点像做错了事的小孩子,有点委屈。

的确,爸爸妈妈并没有把粗粮放到米缸旁边。

想一想,外婆装米的时候,一着急忙活,肯定就容易把加粗粮这件事情就弄忘记了。

这点,其实怪不得外婆的。

于是,妈妈就细声说 :“那好啦,妈妈,那我把粗粮放到米缸旁边啦,你下次做饭的时候记得加一点啦。”

外婆回了一句:“哦。”

外婆平时做饭放多少大米,加了粗粮之后还是照常放多少大米,到了爸爸盛饭的时候一看,饭锅里都是满满的,米饭一颗颗都鼓鼓的,像一个个壮实的小胖子一般。

爸爸喊了一句:“妈妈,你怎么又煮了这么多饭?饭锅都满了呢。”

外婆:“哎呀,啰嗦,怎么叫又煮多了?”

爸爸:“妈妈你看撒,平时就已经很多了,这加了粗粮之后饭就煮得更多了?”

外婆:“那肯定啊,加粗粮了当然煮的更多啊。”

妈妈这时也加入进来,说:“妈妈,我们饭量不多呢,恩拉嘎煮这么多饭,不是要让我们老吃剩饭吗?”

外婆:“哎呀,没事啦,剩饭我来吃就行,你们不吃剩饭就是了。”

“老人家”有时候被说多了,也会耍一下性子,这是正常的。

听到外婆这么说,爸爸妈妈就知道,不能再往下说了,不然外婆就要撂挑子不做饭了。

外婆每次盛饭的时候,会稍微给外公、爸爸、妈妈多盛一点,给自己少一点,这样虽然饭煮多了,但是也不会有饭剩下来,因为她知道我们都不喜欢吃剩饭。

不过,外婆在老家的时候,自己盛的饭不会那么少。而她来到深圳之后,一段时间通过锻炼居然减掉了5斤,让她非常的受鼓舞,所以她觉得有必要控制自己的饭量。

不过,外婆这样的盛饭方式,就可能会导致外公和爸爸妈妈都吃得很撑。

因此,爸爸妈妈又耍了点小心机,把多了的饭都装给了外公,自己的饭量还是保持差不多的样子。

结果,就是外公一个人吃得超级饱了。

不过,每次都让外公吃撑,外公也有点接受不了了。

外公,要反抗了。

外公每次做菜之前,也基本上都是由外婆把菜择好、洗干净了切好,放在盘子里或者砧板上,然后外婆再喊外公进厨房做菜。

与外婆做菜不同的是, 外公会考虑吃饭的人数,决定这一顿要做多少菜。

于是,外公进厨房了之后,一般会先把外婆准备多了的菜分出来,然后才开火翻炒起来。

外公做菜的时候,动作的幅度也往往比外婆大一些,坐在客厅里能听到厨房里的碗碟与锅盘发出的声音,冲水涮锅的声音,一切都是那么的欢快,奏响了一篇餐前协奏曲。

很快,饭菜的香味从门缝里钻出来,弥漫在了客厅里,诱惑着人的味蕾。

外公三下五除二,快速地安置好饭菜。

大家上桌时,发现菜式比外婆下厨时的要精致一些,也就是份量要少一些,而盛的饭量也明显减少了一些。

爸爸这个时候就会盛赞外公的英明,饭菜的份量分配很赞,建议外婆也可以参考外公做菜的份量来,外婆这时就会说:“当然啦,你爸是比我要厉害一些啊,所以我经常喊他炒菜。但是有时候他不炒啊,没办法啊,我就只能自己上了。”

原来如此。

如果是由外婆安排盛饭的时候,每次她都会给自己盛一小碗,然后再把外公的饭碗盛满了,再用饭勺把饭压紧一下,接着再添上一些饭,满满一碗饭看起来非常的扎实。

看到外婆的这波神操作,爸爸就会在一边问: “为什么恩拉嘎给爸爸装的饭要压紧了再装,你自己的就不压紧了再装一点呢?”

外婆就笑着说:“我不吃压紧的饭的,压紧了的饭,吃了长不高。”

爸爸也笑了,问:“恩拉嘎还要长高啊?”

外婆抬起头,有点得意地说:“那当然啦,能长高就再长高一点呗。”说完,外婆自己先笑了。

她的这番话,把外公和爸爸妈妈也都逗笑了。

这几天,妈妈和外婆还听到一个邻居的故事,是一位带外孙的外婆说的。

老人说,女儿怀孕的时候,为了给她补身子,买了很多的补品,有燕窝,有榴莲等等。结果女儿生的时候不太顺,肚子里羊水太少,一时间还生不出来,在医院呆了两天才总算是生了出来,生了一个女娃。

老人说,现在女儿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一切家务、带娃都是外婆自己做,宝宝晚上也是由老人带着睡。女儿甚至连 自己的衣服都不洗,也让老人来洗。

对于自己的举动,女儿给老人的解释是:“孩子是你要的,就让你带嘛。”

面对这样的情况,老人显得很无奈,说“这一胎没办法,只能自认倒霉了,下一胎,哪怕她生的是金子,我也不管了。”

听了这样的故事,妈妈与外婆也很是感慨。

到底是为谁生孩子?

到底要怎么进补?

到底要怎么生?

其实这里面都充满了很多的陷阱。

这些陷阱往往会将两代人裹挟进去,在商业社会中,商家的过分渲染与宣传,让一些老人片面相信进补的功效,忽略了一些简单的常识,而年轻一代面对问题时,又选择了任性与责难,这些不恰当的处理方式,形成了恶性循环,加剧了两代人的冲突与隔阂。

其实往细了说,吃饭是小事。

而往大了说,吃饭还真是大事儿。

怎么吃?

吃多少?

什么时候吃?

这些都是满满的学问,在这里面都透着生活的哲学,也会夹杂着两代人的不同的生活历练与学习积累。

听老人的 VS 听医生的,还是简单的只听自己的,都是每天要做的一道选择题。

“老人们”的心都是好的,出发点也都是善意的,只是往往在选择上面,与做儿女的有了差异,而由于这差异往往又容易引发争议。如果两代人不能处理好争议,再进而认可差异、认可彼此的初心,平衡彼此的爱与付出,那家庭里肯定就少不了有争端的。

More love,More power,More of you in my life。

多爱,多能力,你更多在我生命中……

听着这首赞美诗《More Love,More Power》,想起爸爸妈妈与外公外婆生活的日常,认真想一想,也是蛮好玩的。

其实,我们真的 都需要有更多的爱,能更多的包容,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生活了。

亲爱的袁子墨,关于吃饭,等你出生了之后爸爸妈妈再慢慢跟你聊哦。

后记:

感谢您的阅读。

我们希望这样的文字,能够一直记录下去,记录爸爸妈妈的日常,以及与袁子墨的陪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