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画艺术收藏 2019-10-16 06:35:18 图丨宿利群 声明:本篇文章经艺术家授权与艺术家宿利群百家号同步发出,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代水墨的本土性建构是宿利群在水墨陶瓷系列作品中着重研究的主要方向。他在追求水墨当代性的同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脉络,力图从当代文化中寻找传统人文内涵的切入点,再用极具个性的笔墨语言加以呈现,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 《大清顺治青花石花鸟纹莲子罐》36x52cm 2018年 宿利群 自近现代以来,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背景下,西方当代艺术的评判体系曾使中国水墨艺术一度丢失了话语权——原本的语言系统及其中的东方美学传统在多元语境中被打破,水墨画发展陷入困境。所谓当代水墨画的“本土性”,是指通过水墨画所特有的价值趋向、评判标准、风格追求等方面来评介水墨艺术的发展动向。水墨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它的当代转换需要保留其所具有的深刻底蕴和文化内涵,而并非仅仅是运用水墨材料来进行描绘、组合。宿利群的水墨陶瓷系列作品体现出他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思考和解读,因而对作品的评判和欣赏不能简单地用当代艺术的标准来界定。 《圣经与中国山水的故事》 52x36cm 2018年 宿利群 鲁迅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宿利群深知,“本土性”是“当代性”的基础,如果失去了“本土性”,当代水墨将会深陷文化身份缺位的困境。他的水墨陶瓷系列作品在吸收借鉴了西方艺术形式、观念的同时,将中国传统人文内涵作为强大支撑,这种支撑不仅是题材上的,还包括精神层面上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思考,以及在当代多元化语境下的重构。 《西夏酒香》52x36cm 2018年 宿利群 在水墨陶瓷系列作品中,观者能看到宿利群对当代水墨本土性建构问题的谨慎思考。因为当代水墨本土性的体现既不是指默守传统与泥古不化,也不是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复制,这就对创作者中在处理传统与当代,中国与西方的矛盾方面提出了要求。宿利群在水墨陶瓷系列作品中,并没有对传统笔墨语言进行反叛和颠覆,而是着力于突破文人审美意趣下的程式化牢笼。画面呈现出多元语境下的个性化笔墨语言,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审美文化与古代文明象征间的碰撞和融合。在水墨陶瓷系列作品中,当代性不再将艺术与现实分离,而成为两者的整体表征。 《紫砂花器中的昌蒲草》36x52cm 2018年 宿利群在作品中实现了古代陶瓷在当代语境下的形式转换,同时他试图通过水墨审美与当代艺术形式的巧妙融合,将个人感悟注入本土生命精神并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体现。水墨陶瓷系列作品在当代语境中呈现出了水墨内涵,这也显示出宿利群在面对当代艺术的复杂与多元后,明确了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立场。 《宣德龙纹大缸》45x34cm 2017年 宿利群 随着媒介材料的不断扩张,当代水墨画家的创作无须受限于任何的既存规范,这也导致了当代水墨画走向边缘化的危险。虽然当代水墨自诞生后一直处于传统水墨与当代艺术的夹缝之中,但我们在宿利群的水墨陶瓷系列作品中看到了明显的针对性与文化取向。诚然,面对当代多元文化的复杂环境,对当代水墨的探究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是艰难的,但类似宿利群这样的画家们仍然通过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勇于尝试,使水墨画紧随时代,这种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在文化崛起的背景下显得更加可贵。 《宋耀州窑茶盏与磁州窑铁锈斑茶盏》 36x52cm 2018年 宿利群 艺术家简介: 宿利群,1961年2月19日生于北京,祖籍辽宁沈阳。从事壁画、环境艺术创作设计。现为清华大学清华工美高级工程师,自由艺术家。1981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从祝大年、吴冠中、袁运甫、杜大恺先生,学习壁画专业,1985年7月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装饰艺术系系秘书,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学术秘书。1995年至1996年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研修。主要作品有重彩壁画—《大自然的呼唤》(1990年),彩色琉璃壁画—《百鸟朝凤》(201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宿利群油画作品展”(1989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寻真·宿利群油画、水墨作品展”(201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