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揭阳祠堂的结构和功能

 风吟楼 2019-10-16
3346432717@qq.com
 ↑关注

揭阳祠堂的结构和功能

 作者:彭妙艳  

 揭阳祠堂可分为两大类:先贤祠和宗祠。
 从建筑结构上看,先贤祠更接近于庙,通常只是一个单间或两进院落,如揭阳学宫仪门两侧反照式的名宦祠和乡贤祠属于单间,学宫东路首座忠孝祠为两进式。都仅开一门。
 宗祠,包括祖祠(家庙)、支祠、家祠(公祠),则从结构上看,除了少量为二进外,大多为三进。二进式的通常称为“祠堂仔”,三进式的为“大祠堂”。
 二进式的祠堂,其结构是一进包括外门、前庭、仪门及左右两间反照库房。二进为拜亭及正堂。中间有过渡部分,包括天井与两廊。
 三进式的祠堂,则于正堂后部,再加寝室。其与正堂之间,也有过渡部分,仍是一天井与两走廊。


 有所变化的是,凡仅开一外门者(祠堂仔),必在前厅(即下厅)临近天井处安木制仪门。而三进祠堂则直开设一大两小三门以作仪门。也有两进祠堂,于前厅与天井之间隔出前庭(开龙虎门),仪门以牌坊式立于前庭与天井之间者,只是这类遗存较少,仅见榕城下义林氏宗祠、东门金马玉堂和西马路许氏宗祠三处,他地未见。而此类结构也可见于浙江绍兴等处,说明非揭阳所特有。
 此外是举凡大小祠堂,仪前左右反照库房,都各只有1间,不像民居的有五间过可各有二间。但在前厅,又以梁柱象征性地分为明间和梢间共三楹(间),以凑五间之数。
 此外,天井两侧的走廊,通常又叫作“序”,一般以廊的形式存在,象征式地分立为三间,只有极少数做成有门的“庑”,与前后厅构成面向天井的“四厅会”。像榕城城隍庙东南角的陈氏敦睦堂,原本就是如此,可惜已经改造。


 三进祠堂大体都于前天井与正堂之间建有飞檐翘角的拜亭。拜亭与正堂的衔接,以“倒盖船”式孤顶的船篷轩过渡。船篷轩也即为正堂的前檐。某些二进式祠堂没有实体性拜亭,但为了“配套”,也在正堂前檐屋顶做成象征性的亭顶模样。
 祠堂的各个结构,都有其独特用途(也即功能)。
 仪门是进出祠堂的孔道,分开左右门在于规范入祠秩序,以示遵礼。左右库房,用以贮藏祭具、祭器以及族谱和相关杂物。


 天井是一祠的唯一通风采光之处,因为祠堂的四壁外墙,按制是不能开窗的,没有天井,黑暗与郁闷不可思议。天井正中心必铺通向拜亭与正堂的甬道,也即神道,系入祀的通路。两廊之设,对外是为了保持屋顶的连接性,使祠完整。对内,则在于设置配祀神位,或镶嵌碑记、“芳名榜”,乃至某些训词、规约之类。
 拜亭,顾名思义,就是祭拜祖先的场所。一般设置有石板铺设的拜位,其余地墁以红砖为材料。于是拜亭上方楣板上,往往悬挂镌刻“入门思敬”之类的牌匾以为提示。


 二进式的祠堂,正堂集祭祀与议事的两大功能。祭祀时,于堂中神龛香案前摆上一排祭桌以供放置祭品。祭毕后祭桌撤去,复放左右相向坐椅各一排,以为族长、祖贤议事与接待宗亲、执行宗法之用。除了祭祀,龛门平时关闭,只有重大事情要禀告祖先,才会打开龛门。现在有的祠堂平时龛门都敞开着,这是不合礼制、礼仪的。
 如果是三进祠堂,后座为“寝”,即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则中厅也即正堂就成为专门议事、接客的场所。则在堂的后部立起屏璧,其前置几案以为议事正座。出入后寝,从屏璧两侧而行。


祠堂的各个结构,都有它的功用,是祠堂的主体,至于某些外部装饰,是次要的,但现在有些谈论祠堂的文章,却总把重点落于其上,这无异于喧宾夺主,表现了对于祠堂本质的不了解,这是祠堂文化研究上必须纠正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