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色列以“创新的国度”闻名于世。 在以色列,50% 以上的出口来自高科技和生命科学领域, 在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数量中,以色列继美国和中国之后位列第三。 以色列科创成就的取得固然具有众多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比如:以色列是全球工程师人均资本最高的国家,而人的培养归根结底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文化所做的贡献。 然而,令人感觉诧异的是:以色列的学校基础教育并没有对国家的科创成就产生直接影响,教育对学生的学术性学科学习也不像我国那样高度重视。 2012 年的PISA 测试中,以色列学生的表现水平仅处于OECD 国家的中下水平,但以色列学生测试后的自我感觉却在OECD 所有国家中位列第一。 以色列学生的自信源自哪里?教育对人的培养与其“创新国度”发展之间有何关联?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些暗藏在其中的“教育密码”呢? 以色列科创成就背后的“教育密码” 其一是精神铸就性格。以色列因宗教而起,也因宗教纷争不断。因此,以色列人都知道,“物质财富无法被带走,只有信仰和智慧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财富,只有将创新创造融入到民族的血脉之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这种“要生存下去”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使以色列人从小就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气质。以色列的前科技部部长曾告诉我们:“以色列人要进一个房间,如果门关了,可以从窗户进去;如果窗户也关了,还可以从下水道进去。”在以色列,创业人群的最大年龄可达百岁之长。 显然,这种坚忍不拔的方向感和意志力,已经成为这个国家不断创新的内生动力。 其二是思辨挑战规则。以色列的老师曾经告诉我们:以色列人要守安息日、要守500~600 条规则,这样的规则意识已成为以色列人日常的生活习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周边环境的变化,以色列人又不愿意被这些规则所束缚,这就势必要不断对规则进行新的解释,要不断进行思辨和创新思维。 我们发现:以色列的学生在学习《塔木德》经典时,主要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更多是通过辩论、质疑等方式,不断使规则赋予新意义。 因此,在以色列人的性格特征中,既有守规则的一面,又有不断拓展规则、突破规则的一面。这种双重性格,使以色列人既信仰坚定,又不为固定思维所困,形成了其固有的人格特质。 其三,实战胜于讲授。在以色列基础教育的教学方式中, 非常注重对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以色列人坚信“问题来自需求”,因此流行着“需求是创新之母”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的是“教师不是教学生怎么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做”的教学思想,他们激励学生要充满激情、挑战问题、注重与人合作、要“听得进”别人的话。这些方式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吻合。 基于这样的理念,以色列人不太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 也不屑于将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成绩表现作为对学校教育的主要评价指标,而是更多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学会“厚脸皮”、是否能够不惧怕失败、是否能够不断尝试各种领域、能够擅长灵活应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这些往往成为以色列基础教育学校的主要教育目标。 因此,学生参与丰富的课程实践明显多于课堂上的讲授,这是以色列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四,经验源自经历。在以色列的教育制度中,高中生毕业后都需要服2~3 年的兵役。有的学生在服役期间,就能接触到尖端科技,同时建立起广泛的人脉资源,也能初步地了解自身的特长和专业方向。 服役过程中,艰苦的环境培养出了不屈的毅力和品质,保家卫国的使命担当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为学生转业后的创新创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此外,以色列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活动每天下午2~3 点结束以后,学校和社区会组织各类项目化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跨年段、跨学科的活动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引导学生补充“维他命P(人际能力)”。 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军队的服役经历,为以色列创新人才的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经历和资源。 其五,品质重于能力。以色列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始终把引导发现问题、找到办法、积极执行作为学生的重点品质进行培养。 以色列学校注重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不轻易接受现状,积极激发“每个人都要当老板”的梦想,也经常鼓励学生思考一下诸如“袜子为什么要一样颜色”这种看似习以为常的问题。 在以色列,有太多如农业滴灌技术、胶囊内窥镜、外骨骼技术等创新发明, 为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的健康与安全找到了新的需求、创造了大量财富,但我们同样也听到有许多如“无毛鸡”等“有技术无市场”的发明。 尽管以色列新创企业的成功率只有4% 左右,但每年还是会有上千家新创企业诞生,这种不怕失败、不断敢于创新突破背后的要素,是以色列人从小在教育中养成的一系列优秀的心理品质。 一项中以两国创造力要素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和以色列两国创业者间,领导力的水平基本相当,但以色列人在远见卓识、对创业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讨论问题不留情面等方面的水平要高于中国人。 可见,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对于创新品质的培养要比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得更为重要和基础。 以色列“教育密码”对上海基础教育的启示 首先是要坚持以文化人,激发学生创新发展的使命感。以色列专家认为:历史文化是让以色列成为“创新国度”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把我们的儿童青少年培养成创新创造的一代,就要引导他们一方面去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更要让他们铭记中华民族苦难的近代史、奋发图强的抗战史,以史明鉴,增强民族生存的危机意识、培养报效祖国的奋斗精神、激发服务人民的昂扬志气,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才能使国家的创新创业永不言败、勇往直前。 其次是要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以色列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业特征告诉我们: 学校教育教学不能仅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为目标,应重在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以项目化学习为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积极行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不畏失败、敢于挑战、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和“能人”,使教师成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导员”。 再次是要健全综评制度,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以色列专家认为:创意是个人层面的想法和点子,而创新是一个过程,创造则更是一个组织的行为。因此,学校教育要培养创新创造人才,就既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天赋潜能和专业素养,也要培养学生具有开放心态、善于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为我所用的心智模式。 这就需要在对学生综合评价方面,采用多元主体的评价、过程性的评价及多维度的评价,并将综合评价切实作为学生往后升学的重要参考,以评价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回归“育人本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成为具有面向未来较强胜任力的一代新人。 最后是要构建生态系统,增强基层学校创新办学活力。以色列目前有6600 家左右新创公司,人均创业公司数量是欧洲的14 倍之多。究其原因,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以色列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投资者、加速器、孵化器、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全球网络、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兵役制度、教育制度以及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循环运营,为新创公司的生存发展和价值体现提供了土壤和气候。 以此为鉴,上海要鼓励学校培养创新创造人才、发展特色学校,就同样要为学校赋能, 建立生态系统。 比如:政府要研制激励政策,引导更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各类企业、社会组织深入学校开展科普教育和创造教育;共同研发探究型、研究型课程;合作建设更多学校创新实验室;协同开展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实践;为师生广泛组织科创活动、搭建展示交流研讨平台;继续探索建立各类社会实践基地,打造更多创意创客空间,培养更多创新“极客”,进一步促进教育服务人才战略、服务社会发展,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和未来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作者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贾 炜 编辑 | 朱清 来源 | 《上海教育》杂志2019年9B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