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制作工艺(下)

 你我入画 2019-10-16

 制作工艺 

金银首饰制作与宋元相比,明代金银首饰制作的一个显著变化是表现手段更为丰富。传统技法中的打作,明代依然延用;元代流行的镶嵌,至于明代而更为兴盛;前朝已有的累丝,此际则推向极致。明陈铎散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银匠》句云「铁锤儿不住敲,胶板儿终常抱。会分钑手艺精,惯厢嵌工夫到」。又蒲松龄《七言杂文.银匠第十七》:「惟有银工手不贫,手持销铁打金银。枝叶拔丝如钢板,掠钩倾片上锤鍖。耳坠响铃衬㡀页额,丁香排环坠耳轮。花缠明珠光照耀,金镶蝴蝶闹纷纭。簪顶牢箝石榴子,金箍摇动水波云。巧为官员錾银爵,喜逢美女打金盆。十媛金钗媚少女,千两银壶送夫人。寿星更骑梅花鹿,天仙又送玉麒麟。......」。关于金银器的制作,古代歌诗很少涉及,这两条描述详明的材料自然值得特别重视。后一条晚出,却是总括前朝,对照明代的情景,正是丝毫不差。打造、累丝、镶嵌,明代金银器制作的三项主要工艺,这里都一一说道。

金石榴银脚簪武进横山桥勤丰队出土

「铁锤儿不住敲,胶板儿终常抱」,指打造工艺,----第一句,指打造胎型;第二句包括了打造纹样。「手持销铁打金银」,「掠钩倾片上锤鍖」,也是同样的意思。传统的打造仍为明代所用,纹样风格有变,工艺者变化无多,如陕西高陵县院张村明代张氏墓出土金镶宝簪。(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明代(篇)鬓钗可查阅)常州武进前黄明墓出土榴枝双鸟图金簪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纹样设计可查阅),武进横山桥勤丰队出土金石榴银脚簪,第二例背面簪脚的装置方式与元代也是相同的。此外宋元流行的攒造工艺此际依然,如江西省博物馆藏金镶宝凤穿花鬓钗一对。

金镶宝凤穿花花鬓钗 江西省博物馆藏

「会分钑手艺精,惯厢嵌功夫到」,指錾刻与镶嵌,而金银首饰的镶玉嵌宝,正是到了明代才大为兴盛。明《世事通考.铁器类》列出的各式工具中有「舞钻」,舞钻是用来打圆眼,也包括宝石眼。所谓「簪顶牢箝石榴子」,「金镶蝴蝶闹纷纭」,便都是具体式样的描绘。实例如河南浚县东环城路王伯禄墓出土金镶宝蝴蝶簪首,上海卢湾区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银鎏金镶宝蝴蝶啄针,南通博物苑藏明墓出土金镶宝蝴蝶银脚簪。(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闹娥可查阅)。又如北京右安门外明万贵墓出土的一只金镶宝莲花顶簪。

金镶宝莲花顶簪 北京右安门外明万贵墓出土

末一例造型为一朵重瓣莲花,系用金片卷成圆管把莲花举为三层,红、蓝两色宝石一一镶嵌花瓣,一颗黄宝石即明人所谓「酒黄」嵌在当心以为花蕊。花团锦簇的效果,原始用了层叠镶嵌的办法营造出来。金银和珠宝玉石的结合,重要的是烘托和映带,此际金银和珠宝俱为构图元素,要须根据这些元素不同的特性而安排位置,使得光和色在相互映衬之下显出和谐与生动。只是镶嵌工艺中始终没有对宝石的精细加工,多是依其自然形状而填嵌。「枝叶拔丝入钢板」,言拔丝,当然它的下一步是累丝。《世事通考.首饰类》举出「吹焊」,也正是累丝所用到的方法。累丝把片材处理为花丝,而使首饰制作精细到最小的构成因素,金的柔韧之品质也在累丝工艺中被发挥到极致,也因此成就为首饰制作精细的极致,实例如南昌青云谱京山学校出土金累丝蜂蝶赶花钿(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明代(篇)花钿和络索可查阅),江苏江阴长泾九房巷明墓出土金累丝楼阁人物分心。(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明代(篇)鬓钗可查阅)

金累丝楼阁人物分心  江阴长泾九房巷明墓出土

累丝一方面以对原材料的精加工使得首饰立体造型或繁复的构图用材大为俭省,另一方面也使金银本身变得柔和轻盈,精光内敛,更宜于在镶嵌工艺中衬托玉石之温润,宝石之明艳,如明梁庄王墓出土的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鸾鸟纹分心、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鸾鸟纹掩鬓(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明代(篇)花钿和络索可查阅)。同时它也丰富了首饰图案的表现手法,比如平填和堆垒。江西南城明益宣王墓出土一对金累丝嵌宝双龙捧福寿掩鬓,为平填之实例。

金累丝嵌宝双龙捧福寿掩鬓 江西南城明益宣王墓出土

金累丝石榴啄针  浙江临海明王士琦墓出土

浙江临海王士琦墓出土金累丝石榴啄针一对,为推垒之实例。「后者中空的石榴系以堆炭灰的办法堆垒成型,即先把木炭碎磨成粉,加入白芨,用水调成面糊,手捏成型,干燥后在绕码丝,继用小药筛匀筛焊药,加焊后内里炭粉做成的模型化成灰,于是留下表层的码丝轮廓,便是一颗玲珑石榴。最后把各个小件赞焊在一起。」可以说,累丝是金银器手工制作所能达到的精细之最,它把明代金银首饰的制作定型为技术化的风格,-----纤巧,秀丽,规整,精细至上。而明人对「奇巧」的欣赏,也多半是由洗练与圆熟的技艺所成就的趣味,金细工艺中的累丝,自是其中之一。概而言之,打作、镶嵌、累丝,三种不同的工艺是明代金银首饰制作的三副笔墨,打作用锤錾表现浮雕的效果,累丝以钳镊见出玲珑,镶嵌则以玉石珠宝为图案设色敷彩。三副笔墨使得有限的空间里容纳了更多的表现因素,----小到一件,大到一副。而一副头面设计与制作的要义是整体的典重华美,局部的秀巧纤丽,以平衡、对称中的变化显示和乐与谐美。又不仅插戴之后有着不同角度显示出来的精好,且一枝在手也禁得起反复玩赏。此外,制作金银饰品如各种小事件常用的一种方法,有所谓「减金」、「减银」、「减铁」,此即《碎金.艺工篇》之所谓「錎银」,前节已稍稍提到。

金三事儿连减银筒 浙江临海王士琦墓出土

明代之例,则如浙江临海王士琦墓出土的金三事儿连博古图减银筒这里的「减」,即嵌。明宋诩所著一部日用小百科,其《家规部》卷四「金」下释「减银」曰:「以银丝嵌入光素之中」。又「银」下释「减金」曰:「以金丝嵌入光素之中」。「铁」下「减金」曰:「金错。」即此。若溯其源,则似兴起于北方,原多用于制作带具、马具及兵器,实物如赤峰市四道湾子镇太平营子墓出土的错银铁马镫,大营子辽驸马墓出土的错银铁矛以及马络头饰件。明代把这一工艺用于金银佩饰小品的制作,而使它成为含藏于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的精致。

银错铁矛 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墓出土

 银错银马络头饰件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墓出土

清代首饰有满汉之别,首饰的制作,也是如此,即首饰楼「分为旗妆、汉妆两行,各不易侵越」。工艺则有实作、錾作、包金作、镀金作、拔丝作、珐琅作,又锤金作、点翠作等名目。而不论满妆、汉妆,首饰穿珠点翠的广泛施用是共同的工艺特色。点翠又或称作铺翠,即把翠鸟的毛羽细细平铺,均匀粘贴在金银器上,使之更加金碧耀眼,工艺上要求平整服帖,不露底。

 银点翠花簪 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藏

「翠鸟体长仅十六点五厘米,根据有翠羽部位,可分小毛(背毛,色泽最好,翠羽细软如一粒米,故叫软翠,因点翠时费工,一般都舍弃不用)、大条(翅膀上的飞羽毛,色彩好,有光泽)、线条(翅膀上的羽毛,色彩一般)、构堂(尾下复羽无光泽)、尾条(尾羽毛,除小毛外,色泽最好,但仅可采用八根)。一只翠鸟一般只能采用二十八根好翠羽(左右翅膀各采用大条十根、尾条八根),制作时需精工巧作且费时多,故点翠头面价格昂贵」。京城所用,多自广东运来。在中国外销画中可以见到钻珠和铺翠的情景,虽然是十九世纪的广州,但这一类手工艺在百年乃至更长一点儿的时间段里,似呼没有太大的变化。

中国外销画钻珠

中国外销画点翠花

首饰纹样设计篇里说到清代因西洋工艺带来珠宝加工技术的跃进,而令珠宝的使用也如同金银,即用攒作的方法为花卉、草虫造型。

 铜镀金镶珠宝菊花瓜果草虫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银镀金石榴花果珠花簪山东博物馆藏

比较山西灵丘县曲回寺村出土元代金蜻蜓簪首与故宫藏金点翠镶宝珍珠蝴蝶簪(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清代装饰题材举例-特色首饰可查阅),浙江临海明王士琦墓出土金累丝蜂蝶赶菊花篮簪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银镀金累丝攒珠盆景面簪(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明代(篇)花树与鬓边花可查阅),以珠宝使用引起的变化,正见得分明。

金蜻蜓簪首山西灵丘县曲回寺村出土

银镀金累丝攒珠盆景面簪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两宋以降,金银器的使用普及于民间,簪钗錾刻工匠名号的做法也逐渐流行,建立信用,自然是目的之一。甘肃省博物馆藏一件元代黑釉鸡腿瓶,肩部一周刻着「金箔章家瓶」,也是一种广告形式。明代金银首饰有铭者,多为属于皇家的银作局(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明代(篇)小插可查阅)。清代民间银楼制作金银首饰,标记铺号名称则已成为通行做法,且字体规整,风格一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清代装饰题材举例--手饰、项饰与佩饰可查阅)。

「京溪供铺记」浙江永嘉南宋窖藏

 

「李百七造」湖南临澧柏枝乡南宋窖藏

「周二九记」银簪湖南临澧柏枝乡南宋窖藏

「癸未季春某记」金簪湖南临澧柏枝乡南宋窖藏

「金箔章家瓶」甘肃省博物馆藏

喜鹊登枝银鎏金簪  浙江安吉博物馆藏

当日工匠的信誉究竟如何,今天似乎很难查证,而出现在歌诗剧曲小说中的工匠,却多非正面脚色,掺假、减分量,作为最常使用的手段,自来在民间制作中大约司空见惯。元稹《估客乐》:「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即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父兄相交示,求利莫求名。求名有所避,求利无不营。火伴相勒缚,卖假莫卖城。交关少交假,交假本生轻。自茲相将去,誓死意不更。一解市头语,便无乡里情。鍮石打臂钏,糯米吹项璎。归来村中卖,敲着金玉声。村中田舍娘,贵贱不敢争。所费百钱本,已得十倍赢。」元郑廷玉《金凤钗》杂剧第四折,〔「净扮银匠上云〕自家是个银匠,打生活别生巧样,有人送来的银,半停把红铜搀上」。明《形世言》第六回《完令节冰心独抱全姑丑冷韵千秋》,曰汪涵宇「换了一两金子,走到一个银店里去,要打两个钱拌重的戒指儿、七钱一枝玉兰头古折簪子。夹了样金,在那厢看打。不料夜间不睡得,打了一个盹,银匠看了,又是异乡人,便弄手脚,空心簪子,足足灌了一钱密陀僧。打完,连回残一称,道:『准准的,不缺一厘』。」又《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回,曰童银匠「使了内官监老陈公的本钱,在前门外打造乌银,别的银匠打造金银首饰之物,就是三七搀铜,四六搀铜,却也都好眼看,惟这乌银生活」云云。前引明陈铎散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银匠》,前面说着打制,后面便说着打制过程中如何作弄些手段,即所谓「经一度煎销,旧分两全折耗;下一次油槽,足成色改变了」;蒲松龄七言杂文说银匠也道「全凭加焊移轻重,又复搀铜乱假真。打作鎞钗三钱重,化来止剩银三分」。明代宫廷制作因此每每在铭文中注明成色分量,甚至连兌在焊药里的部分都要交代的分毫不差。金银如此,穿系珠花也可以做手脚。清朱素臣《翡翠园》第四齣:〔「赵珠花背包匣子上〕〔秋夜月〕到处钻,入户穿房惯。有女妖娆跨身段,穿珠点翠多新款。要钱财满贯,变欺心不管。(白)老身夫家姓赵,原籍湖州,三十八代家传,穿花点翠为活。虽是抛头露面,则落得穿州撞县,凭你相府侯门,直进直出。......个个生意,全靠移手换脚。人家拿珠子来叫你穿,要拿细个换渠个粗个,黄个换渠个白个,粗糙换渠个光个,石角个换渠个浑圆个。只要穿得好,使别人看勿出,就赚子银子哉。」戏曲多有插科打诨的成分,歌诗小说则出之讽喻,但也并非全是虚语。只是考古发现中的金银首饰经成色测定者不多,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详细情况究竟如何,目前尚无法讨论。

下一篇预告:欧洲古董首饰收藏-从早期到18世纪首饰的演变过程

 古董首饰永远是独一无二的,很难找到 两件一模一样的首饰,所以你可以无所顾忌 地佩戴任何一件胸针、一条手链、一个搭扣,再也不用担心撞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