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残片—春秋墓葬出土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0-16

春秋晚期—玉残片(A面)

春秋晚期—玉残片(B面)

长:112mm

宽:59.3mm

最厚:4.3mm

最薄:3.2mm

重量:47.9g

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桐柏县月河墓。现藏于河南省南阳市考古研究所。该器物因风化严重,未测出其材质。玉器呈鸡骨白色,破碎状,表面有大量的裂隙,由碎片组成,为后期修复粘合在一起

如果您对我们有好的建议或者有新的见解和发现,欢迎您与我们联系:gyyjlhgzs@163.com。我们期待您的消息。

玉残片局部50倍微观图

玉残片局部150倍微观图

玉残片局部20倍微观图

玉残片局部200倍微观图

玉残片局部50倍微观图

玉残片局部100倍微观图

玉残片局部200倍微观图

扩展文献

鸡骨白

鸡骨白按形成分初期和全白,对于初期的形成目前有探讨,有人认为是地温的热度使玉受热,必须处在干燥的环境中,要历经大约1千8百年以上,才有机会出现,由于受地域降水的不同,有南土北土之分,南方湿润,墓穴容易漏水,就不容易出鸡骨白,对墓穴的干燥要求比较高,长期的受低温的影响,玉质的内部开始出现变化,温度的不同,内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温度高,内部容易出现冻白现象,有鱼脑冻,鱼肚白等等现象出现,温度的高低出现的白应该是不同的,如果再高,就能形成全白。这个低温的好处就使玉质的变化很慢,最后玉质内部形成大小不等圆球状颗粒,没有结冻白,这种圆球状与表面的切触部分就散开形成了白色,时间的不同,受热越长,越加剧白化,最后直至全白,同一块玉在一个墓穴中所受的热是不同的,温度的不同出现的冻白也不一样。

陪葬品有关,是墓坑中的有机物腐烂时放出热量,使墓室长期处在微热中,玉器与地面接触,地面的温度低于墓室中的温度,所以会形成边框发白的现象;与鸡骨白的受地温变白也不同。还有的因为进水,有浸在水中,水是热的,在水中的却变白了,还有的因为受尸水的腐蚀变白的,最后在时间的长河中都走向整体的全白和钙化。有鸡骨白的玉器,出土后,只要沾水,凉干就能吐白。

还有种玉器的钙化,先干坑,逢漏水受潮湿,玉器自己吐白,吐出的石灰质腐蚀自己,形成大小不等的花斑白,由于吐白的时间长短形成的钙化斑深浅也不同!形状跟出白形成的覆盖物有关,在祛除覆盖物时能见到化斑白。

撰稿 琳琳

国际珠宝鉴定师

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在山吟馆古玉研究中心联合创立,其宗旨是推动和促进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以考古出土的古代玉器为研究对象,与考古单位及科研院所合作从事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开展中国古代玉器科学检测分析的专项研究,创建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实验室,从事中国古代玉器数据库建设。服务学术,服务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