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最经典的词作,百读不厌,能背诵全文才是高手

 马路上的你 2019-10-16

古代士大夫接受儒家的传统教育,都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李白就曾慷慨激昂地说,“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明代的于谦也斩钉截铁地说,“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可是这些文人墨客虽然愿意投笔从戎,但他们报效祖国的同时,也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内心的矛盾心情时常令其惆怅和郁闷,正所谓“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下面介绍范仲淹最经典的词作,百读不厌,能背诵全文才是高手。

渔家傲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通过对戍边将士守边之苦、和“勒石燕然”责任感的描写,表现出守边将士的伟大气概与崇高的爱国情怀。词人突破了北宋初年歌舞升平的婉转词风,将作品的范围扩展到边关塞漠,为将士们抒写发自肺腑的心声。壮阔的词境、苍凉的格调,也让这首词成为宋人豪放词的先声。苹果手机维修网点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起句点明季节、地点,“塞下秋来风景异”,句中先下个“异”字总写,阐述边塞秋天的特殊性。接着以“雁去无留意”来坐实风景异,更见其异。

大雁到这个季节就飞向衡阳,对塞下毫无留恋。大雁来去是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并没有思想感情,但以雁喻人,就委婉地展现出词人的思乡之情。

“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句,具体写塞下黄昏的荒凉景象。异域特有的边声,再衬以军中悲壮的号角声,显得苍凉悲壮的气氛。令戍边的征人听后,更勾起思乡之情。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两句写所见。作者运用一组意象加以渲染,抒写边塞的特殊景象,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每件景物都具有自己的色彩。长烟缭绕、余晖残照,孤城凄凉、乱山迷茫,整幅画面暗淡,而且毫无生气,作者笔下一片衰败的景象。戍边征人见了思乡,普通人看了也会心灰意懒。

上片极力渲染边地荒僻、苦寒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片侧重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当乡愁涌上心头,词人端起酒杯,借酒解愁。

将士们回不了家,不是因为关山难越,而是“燕然未勒归无计”,作者将个人的情感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的矛盾,使将士们陷人无法摆脱愁苦之中,最后只有发出“将军白发征夫泪”。久戍边城、辛苦备尝,老之将至、两鬓如霜,而有“燕然未勒”之慨;战士们思乡心切,不眠中心事重重,时常在背地里留下两行热泪。“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三句极力表现出将士们抗敌与思乡的矛盾心情。

纵观全词,既有守边之苦,又有勒石记功的期望。但作者言苦却不悲观颓唐,更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两种情感的冲撞,也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情怀,不愧为一首悲壮的边防之歌。

岑参思念故乡,尚能吟诵“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王昌龄怀念故土,也能高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而范仲淹驻扎的边塞,既无野花盛开、更无歌舞开怀,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让多少边关将士回忆起心中那难以割舍的挚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