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中的玉————治玉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0-16

“白圭之玷, 尚可磨也”

                                              ————《大雅· 抑》

风雨兼程 来自每天美玉 00:00 03:29

西周玉璧  正面

背面

玉, 通常称之为玉石, 故许慎《说文解字》曰: “石之美者” 。 玉虽有硬玉, 软玉之分, 但按照国际上宝石学和矿物学的通用概念, 它们都属于晶质的矿物, 因而玉器比起石器来, 更需重视开采、选择、 加工和制作的流程和工艺水平。 而(诗经》于此却难能可贵地有所真实的记录, 为后人积累了生产玉器的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显示了古代人们高超独特的制玉技能。至少下列诗章的描写都与此有关: 

《大雅· 公刘》 : “ 涉渭为乱, 取厉取锻。 止基遒理, 爰众爰有。 ”

《小雅· 鹤鸣》 : “ 它山之石, 可以为错。 ’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

《大雅· 棫朴》 : “ 追琢其章, 金玉其相。 ”

《卫风· 淇奥》 : “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大雅· 抑》 : “ 白圭之玷, 尚可磨也。 ”

周人早在其先祖公刘率族由部迁幽之后, 为了始建城市, 定居生产, 创造财富, 就曾有过大规模地“涉渭为乱, 取厉取锻”的人力投入。 所谓“ 厉” 、 “ 锻” 即为“ 砺” 、 “ 碫” , 均为质地坚硬的特殊石料, 开凿或采取此种矿物, 乃是为了打制琢磨生产工具, 或为磨打建筑材料, 当然也不排除用作制造玉器的可能。居行胃“ 它山之石, 可以为错” , “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 原本就是一种采玉或攻玉措施, 充分表明了开采矿物时石玉之间的相互作用。“ 止基遒理” , 是说居处基址已经治理妥当。许慎《说文》云: “理, 治玉也。” 并引《战国策》复云: “ 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 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 而治之得其䚡理以成器不难, 谓之理。” 故马瑞辰《通释》云: “ 《说文》: ` 理, 治玉也。”治玉谓剖析之, 引申为分理之称。” 可知“ 理” 原指制玉而言, 后被引申用之, 比喻治理田土等事。由此常见的遣词用字符号, 可见出古人浓厚的治玉意识。“ 众有” , 陈英《传疏》 以为“ 众有犹富有” , 指物多丰富。 ( 郑笺》则释“众” 为“ 人数日益多” ; 释“ 有” 为“ 器物有足” 。 但不论怎样, 公刘率族定居生产, 创造财富, 以致生活富有则是可信的。特别是“ 器物有足” , 应当包括“ 取厉取锻” 制造的玉器在内, 亦似无疑问。周人治玉的实践经验, 在(诗经》中被全面地概括为“切、 磋、琢、磨” 等一系列制作方法和工艺程序。原诗“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 是用不断完善的制玉成器, 比喻人的修身磨炼, 从而使人如玉那样具有美好的文采和纯正的素质。但由此却可得知, 每制成一件精美玉器, 都必须经过四道工序。首先是“切” , 这是指选好原料, 初步进行产品轮廓设计之后, 用斧锯等工具将玉石切割成所需的大致形状, 使之初具规模。

玉在石中未切开者谓之璞, 楚人卞和献给厉王之玉便是这种石头, 因被误认为假冒伪劣产品, 卞和乃招来刖其左足之祸; 武王即位, 也是玉盲, 又以卞和诳骗罪而刖其右足; 直到文王手里, 令人将璞剖开验证, 果然是块稀世宝玉, 遂命曰“和氏之璧” ,才算给卞和平反。可见有些玉石必须经过切割, 才能露出真面。而这切割也就是上面所言之“理” 剖析治玉的意思。 其次是“ 磋” , 这是指将切割后初具规模的玉料, 根据构图进一步加工。朱熹《诗集传》 : “磋以娘锡” 。 即用锉钻或石锤、 石凿等坚硬利器, 将玉料粗糙不平, 边角多余的部分打掉锉平, 并大多需要钻孔, 而使中规矩, 形成方圆。再次是“ 琢” , 俗谓“ 玉不琢, 不成器” , 《大雅· 棫朴》亦云: “追( 雕) 琢其章, 金玉其相。” 可见这是制玉工艺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工序。 琢即雕刻, 此指将切磋之后的玉材, 雕刻成各种流畅的线条, 精致的花纹和瑰丽的图案等, 以使器物玲珑剔透, 造型美观。《公刘》 诗中所说“ 取砺取锻” ,《郑笺》 以为取锻厉斧斤之石, 可以利器用。” 但由于玉材比一般岩石坚硬,非一般骨制或石制工具所能攻琢, 必须选择比玉材更加坚硬的金刚砂或天然石榴石等为工具琢玉才行。所以服胃“ 它山之石, 可以为错” , 《毛传》虽说: “ 错,石也, 可以琢玉。” 但《说文》段注却说: “ 错, 古作厝。 厝石, 谓石之可以攻玉者。 … … 玉至坚, 厝石如今之金刚钻之类, 非厉石也。” 可见琢玉难度最大, 也至关重要。 最后是“ 磨” , 将已做好的玉器表面, 进行研磨、抛光, 使之光洁晶莹, 通体闪亮, 这仿佛给玉器罩上一层色彩透明更加美观的外衣。其实光泽滑润乃玉料固有的特性, 但须磨光加工处理, 才能使润泽充分显露出来。故《大雅· 抑》云: “ 白圭之玷, 尚可磨也。 ” 就是说白玉上有了疵点污痕, 是可以通过刮垢磨光, 使之露出光彩原貌的。从上述玉器的制造过程和精湛工艺, 就可以想见周代玉文化的发达情况, 以及周人爱玉和重玉的程度。

据载“ 赤鸟衔珪, 降周山歧社” 而有周兴。 正因为武王伐封时有“ 赤鸟衔珪” 的符瑞征兆, 才取得了灭商的决定性胜利。所以周人才特别尊崇美玉为不可离之的吉祥之物。何况玉器更有着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 因而也就有了制玉手工业的长足发展, 并将玉器派人了社会生活中的多种用场。从诗经的描写看, 几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周人都置身于玉器的光环之中, 感受到玉器的无穷魅力, 获得了高雅的审美享受, 形成了广泛的用玉民俗, 从而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升华。因而应当说, 华夏民族爱玉本源于民俗, 而用玉的民俗和礼乐制度的结合, 便形成了商周时代盛行的礼玉制度, 特别是经过儒家的宣扬推崇, 使之与伦理道德相联, 更使玉器具有了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从而受到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注重和应用。


本期编辑:王潇

对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有任何意见或者建议,也可以私信小编个人微信:994913076 .每天美玉期待着您的关心指导。


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在山吟馆古玉研究中心联合创立,其宗旨是推动和促进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以考古出土的古代玉器为研究对象,与考古单位及科研院所合作从事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开展中国古代玉器科学检测分析的专项研究,创建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实验室,从事中国古代玉器数据库建设。服务学术,服务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