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二卷│程材篇第三十四(8)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6

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农历己亥年【猪年】七月十九

《论衡》第十二卷│程材篇第三十四(8)

【原文之八】

禹决江河,不秉锸;周公筑雒,不把筑杖。夫笔墨簿书,锸筑杖之类也,而欲令志大道者躬亲为之,是使将军战而大匠斲也。说一经之生,治一曹之事,旬月能之。典一曹之吏,学一经之业,一岁不能立也。何则?吏事易知,而经学难见也。儒生擿经,穷竟圣意。文吏摇笔,考迹民事。夫能知大圣之意,晓细民之情,孰者为难?以立难之材,含怀章句,十万以上,行有余力。博学览古今,计胸中之颖,出溢十万。文吏所知,不过辨解簿书。富累千金,孰与貲直百十也?京廪如丘,熟与委聚如坻也?世名材为名器,器大者盈物多。然则儒生所怀,可谓多矣。

《论衡》第十二卷│程材篇第三十四(8)

《论衡》第十二卷│程材篇第三十四(8)

【字词】

1、:(jué)形似镐的刨土农具

2、锸:(chā)铁锹

3、雒:(luò)古指白鬣的黑马。雒阳,今河南省洛阳

4、斲:(zhuó)古同“斫(zhuó)”。砍;削;雕琢

5、擿:(tī)挑出;挑剔;指摘;指使;揭发;剖开

6、貲:(zī)同“赀”,计量;罚款

7、廪:(lǐn)米仓,亦指储藏的米;收藏;储积

8、坻:(dǐ)高坡地;(chí)水中的小块高地

【拙解】

禹疏通江河,不持镐锹;周公旦筑雒邑,不握筑杖。笔墨书簿,便如镐锹筑杖之类的工具,而欲让有志于大道者亲身为之,好比是让将军亲自出战而大工匠亲自砍伐木头一样。让能解说经书的儒生,去治理一曹的事务,旬日个月便可学会。让掌管一曹事务的文吏,去完成经书学业,一年也不能学成。为何?文吏事务易知,而经学难懂。儒生细研经书,为的是彻底弄懂圣人之意。文吏动笔,只是考察百姓琐事。能知晓伟大圣人之意,通晓百姓民情,哪个更难?能够掌握难懂经学之才,胸怀经书文章辞句,在十万字以上,行事尚有余力。博学而通览古今者,若论其身具智慧,当是超出十万字经书文章辞句。文吏所知,不过是辨别解释书簿公文。聚富千金,与身怀百十钱者谁更富呢?粮食堆如山丘,与积粮如坡地,哪个粮食更多?世间将声名显赫的人才视为名贵宝器,宝器大者盛物便多。儒生所知,正可谓颇多。

【小议】

禹治水不持镐锹,因为他是治水工程总管;周公旦筑城邑,他亦是工程总指挥,何需亲握筑杖?然而江河之通、雒邑筑成,是千万持镐锹、握筑杖者奋力而就。笔墨书簿是文吏手中的工具,因有文吏着笔墨行书簿,方得民事顺国情安。若以儒生为读书人的代名词,似有不妥。文吏亦读书,即便在古时,不识字焉可为文吏?若以尝读经学方为儒生,也就是读书人,那么在汉武帝大树儒学之时,文吏亦需读经书以备考,然后方有机会得文吏职。或许王充所言的儒生,是专研经书者,便可称之为经书学者。解圣人之意,著书立说,儒生所趋,可是,世间实情,需高谈阔论的儒生少,需察民治世的文吏多,以民视之,孰更重要?实论,解大道之儒生,治民事之文吏,皆为世道所需,窃以为不宜惶论轻重。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