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出产玉石不只是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也不只是和田地区。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的安大力塔格,向东到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的且末县阿尔金山北翼肃拉穆宁塔格,在长达1100余公里的范围内,都出产玉石。按产地细分,有和田玉、于田玉、且末玉、若羌玉、叶城玉等,也有人统统将这些玉石称为和田玉。这些玉石属于同一矿系,理化成分基本一致,均为透闪石夹杂少量阳起石,但行家搭眼一看,就知道哪个地方出产的,品质不尽相同。笼统冠以和田玉名称,追求的是一种品牌效应,因为“凡玉……贵重者尽出于阗”。(《天工开物》),和田美玉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 但我对新疆玉石更愿意使用狭义的概念,一是和田玉在历史上本有专指,二是在当今市场上,和田玉与新疆其他产地的玉石在人们心中还是有一个清晰界限的,品质价位都不一样,区别开来,更接近于市场实际。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采玉的方法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便是前边所说的下河捞玉、踏玉;第二个阶段是在河床周边,或进入曾经是古河床,后来成为戈壁的地方挖玉;第三个阶段是深入大山,开山攻玉。 第三种开山攻玉的方法,到了现代,已成为玉矿开采的主要手段。 沉寂平静了万年的昆仑大山里,响起了隆隆的爆破声,现代化生产手段在给人们奉献更多美玉的同时,也给自然造化所赋予人间珍贵的玉石宝藏,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新疆开山攻玉的第一声炮声,据我采访了解,是响于阗县的阿拉玛斯玉矿。 历史上玉石矿料的开采方式,《西域闻见录》里有详细的记载:“欲求纯玉无瑕大至千万肋者,则在绝高峻峰之上,人不能到。土产牦牛,惯于登陟,回民携具乘牛,攀缘锥凿,任其自然落而收取焉”。肋。即斤。可见大块玉石非常难得。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开采方式。 阿拉玛斯玉矿是新疆开采原生玉矿最早的矿区之一,建矿之初,采用的也是上述开采方式。这个于1957年在古代开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玉矿,是一座生产白玉的主要矿山。矿区位于高山之巅,海拔高达4500~5000米,汽车只能通到一个叫做柳什的地方,从柳什到开采点,还要走两天的驮运小路。起初露天开采,用錾子、榔头、铁钎等工具凿石取玉,不几年后,因为开采方式效率太低,于是改用打眼放炮的办法,硝铵炸药的爆炸声,从此不绝于耳。 这是20世纪印年代初期的事情。 炸药的威力要比人的力量大得多,于是,各地玉矿纷纷效法,大山冰川从此不再平静。 那些沉睡地下亿万年的玉石精灵,是否感到心惊肉跳? 电钻、风钻,都派上了用场,露天、硐采相结合,硐内的煤油灯、蜡烛照明,换成了电灯照明,但硝铵炸药炸飞了石头,也炸碎了玉石。玉碎再难复原,本来亿万年沧海桑田变幻形成的大自然精华,瞬间分崩解体。人类获取玉石的效率是提高了,但原生大块体的珍贵宝藏却不复存在。正所谓玉石俱焚、香消玉殒! 当然,开山采玉,谁都想得到大块的玉料,他们也想把炮眼凿在玉外的石中,但玉包石,石包玉,采玉者常常掌握不好,将炮眼打在了矿体之中,从而爆裂了石头,也爆裂了玉料。 为了保护珍贵的玉石,我国制定了相应的规定,要求采山玉用保护性开采方法,推行机械切割的新工艺,严禁放炮取玉。但禁而不止,时至今日,爆破采玉仍是山料玉矿开采的主要手段。 《西域闻见录》的作者、乾隆朝进士满人椿园,记载乾隆时期新疆河产仔玉,“大者如磐如斗,小者如拳如栗,有重三四百斤者。”直到清末唐荣祚之《玉说》、民国初年李凤廷之《玉雅》、20世纪30年代章鸿钊之《宝石说》里,仍作如是记述。但到今天,玉龙喀什河大部分地段的仔玉资源已面临枯竭。 据新疆地矿局第十地质大队总工程师王家鑫介绍说:他们对和田仔玉的储量做过一个测算,一立方米的沙砾层里面,大概有20克和田仔玉。当时测算选择的是产和田仔玉比较集中的地段,长度在10公里,宽度800米左右这个范围之内,大约有720吨和田仔玉。要知道,盛产和田美玉的玉龙喀什河总长不过300多公里,以此推算,那就是说真正的和田仔玉的储量并不乐观。 如此蕴藏量,动用现代化的机械手段挖玉,以我所见和推断,一年的工夫,少说也抵得上过去100年的开采量。《西域闻见录》中的描述,已经成为难以寻觅的破碎梦境了。 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据《新疆经济报》报道:《中国和田玉》研究表明,从夏到清代4000多年间。共采挖出玉料约9968吨。而从1957年到1995年近40年间,共采挖玉料9459吨。《中国和田玉》按矿山类比法作了概略研究,预测新疆境内玉石资源总量约为28万吨。从古代到现在数千年的开采,挖去的玉石尚不足2万吨,余下的玉石资源藏量还有26万吨左右。其藏量之巨,令人感叹。 这种乐观的估算,是将新疆境内包括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各种玉石矿产计算在内的,但这些玉石。严格说来,并不能算作和田玉,其中玉珉混杂的低档次玉料不在少数。真正的和田玉特别是仔玉的产量,已是屈指可数了。 ————转自《十月》2007年第3期 《秘境》作者:白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