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文 ![]() 小时候,看连环画书(也叫“小人书”)的时候,就知道有位女英雄名叫“唐赛儿”,但不知道是自己的同乡。 长大之后,见到山东滨州黄河大桥北端,矗立着的那座标识性建筑——高40米的塔顶上跨马欲飞的唐赛儿铜像。才知道唐赛儿原来是我们滨州人。 唐赛儿滨州蒲台县西关(今滨州蒲城区)人,生于明建文元年(1399)八月,因为父母年老得一千金独女,期盼她能胜过男儿,故取名“赛儿”。 唐赛儿家境贫苦,自幼从父习武,不到15岁已武艺超群,后与本县村民林三结婚。明初,山东连年灾荒,饿殍遍野。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朱棣又发动“靖难之役”,山东是主要战场。朱棣做皇帝后把京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大修宫殿。为了供养京师官员及军队,又组织南粮北调,修浚运河,开凿会通河,大量征调民夫,山东人民首当其冲。永乐年间,山东又连续发生水旱灾害。百姓吃树皮、草根、苟延生存,但仍然“徭役不休,征敛不息”,广大人民陷入绝境。唐赛儿的父亲被抓服劳役,她和丈夫林三冲进宫府讨粮,林三被杀害。她父亲悲愤而死,母亲也重病身亡。她忍无可忍,决心率众起义。 起义之前,唐赛儿利用白莲教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组织群众。自号“佛母”,声称能预知未来。她不辞劳苦,往来于益都、诸城、安丘、莒州、即墨、寿光等州县,影响很大,信徒众多。她首先先在滨州起义,以红白旗为号,声势很大,为躲避遭官府的镇压,后转移到地势险要的青州卸石栅(一作棚)寨,以此为基地,与官军周旋。青州以东各地人民。他们纷纷起兵响应,计有宾鸿、董彦皋、丁谷刚、刘信、刘俊、王宣、郝允中、白拜儿、高羊儿、王住儿、杨三等大小数十支起义军汇聚在一起,声势浩大,震惊山东。山东布政司储埏等人怕朝廷知道问罪,先采取镇压与招抚的手段,不敢上报朝廷。永乐十七年(1419)由青州卫指挥高凤领兵镇压,结果被义军击溃,高凤被杀,千余名官兵被歼。其后又遣莒州千户孙恭前往招抚,也被义军拒绝,前往招抚的官军也被杀掉。在这种情况下,山东官员才报告朝廷。所以“《明史·成祖本纪》的记载是:“(永乐)十八年,二月己酉(1420年,二月初十),薄台妖妇唐赛儿作乱。”山东靠近北京,是漕运的要道,是供给京师的基础。所以明成祖朱棣闻报后大为震动,立刻下令镇压。 朱棣一方面接受了高凤被杀的教训,同时也是出于对山东官员的不信任,所以他决定派出安远侯柳升和都指挥使刘忠率精锐的京军前往镇压。三月十三日,柳升率领的官军到达益都,带领5000人马包围了义军的山寨。面对强敌,义军采取了诈降之计,声称食尽无水,欲趋东门汲道。待到官军放松警惕,义军乘夜偷袭官军军营,杀都指挥刘忠,突围而去。这时唐赛儿的部下董彦杲已经率领义军攻克莒州、即墨,并且包围了安丘。据史书中的记述,当时攻打安丘的义军多达万人,成为这场起义的高潮。但是围攻安丘的义军却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遭到了备倭都指挥使卫青所率官军的突然袭击。安丘战败,使唐赛儿的义军受到很大损失,无力再与力量强大的官军作战。不久,另一支义军在诸城与官军作战中再次失利,起义被镇压了下去。但唐赛儿却不知去向。《明史·成祖本纪》记载:“安远侯柳升帅师讨之。三月辛巳,败贼于御石栅寨,都指挥刘忠战没,赛儿逸去。甲申,山东都指挥佥事卫青败贼于安丘,指挥王真败贼于诸城,献俘京师。戊子,山东布政使储埏、张海,按察使刘本等坐纵盗诛。戊戌,以逗留徵柳升下吏,寻释之。”《明实录·太宗实录》载:“(永乐十八年)三月,戌子,山东布政使储埏、张海,参政卢信、林锺,参议曾光,按察使刘本,副使王璚、王肃,佥事王孜、刘先、林桢、张建及‘贼’所发郡县官吏,皆以‘纵贼’为‘乱’不言,诛。” 朝廷的又一员大将都指挥刘忠被义军杀死了;山东的一群昏官以“纵盗”瞒报罪被朝廷砍头了;唐赛儿突围而出不知去向了。 唐赛儿不知去向,是明成祖的一块心病,他以为唐赛儿可能削发为尼,隐藏于庙观之中。于是下令把山东、北京一带所有的尼姑、道姑统统押往北京一一审讯辨认。《明实录·太宗实录》载:“永乐十八年三月戊戌。诏令:上以唐赛儿久不获,虑削发为尼,或混处女道士中,遂令法司,凡北京、山东境内女道士,悉逮至京师诘。” 折腾了几个月,仍没有捉拿到唐赛儿,于是又把全国的尼姑、道姑全部押送到北京审问,“永乐十八年五月丁丑,上惩妖妇唐赛儿通经扇乱,遂命在外有司,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姑者,悉送京师。”(《太宗实录》)《明史·列传第四十六·段民传》:“山东妖妇唐赛儿作乱,三司官坐纵寇诛,擢民左参政。当是时索赛儿急,尽逮山东、北京尼及天下出家妇女,先后几万人。民力为矜宥,人情始安。”但是仍没有发现唐赛儿的踪迹。 唐赛儿到底哪里去了?有多种版本。官方正史中说没有找到;半官方历史、野史中说捉拿到又神秘地脱逃了。现转录于下,以备考究。 《明史·列传第四十二·柳升传》:“(永乐)十八年,蒲台妖妇唐赛儿反。命升与都指挥刘忠将京军往剿,围其寨。升自以大将,意轻贼。贼乞降,信之。夜为所袭,忠中流矢死,赛儿遁去。” 《明史 列传第六十三·卫青》:“永乐十八年二月,蒲台妖妇林三妻唐赛儿作乱。自言得石函中宝书神剑,役鬼神,剪纸作人马相战斗。徒众数千,据益都卸石栅寨。指挥高凤败殁,势遂炽。其党董彦升等攻下莒、即墨,围安丘。总兵官安远侯柳升帅都指挥刘忠围赛儿寨。赛儿夜劫官军。军乱,忠战死,赛儿遁去。” 《野記二·國朝典故卷之三十二》(明·祝允明):“永乐中,山东民妇唐赛儿夫死,唐祭墓回,经山麓,见石罅露出石匣角,唐发视之,中藏宝剑妖书。唐取书究习,遂通晓诸术。剑亦神物,唐能用之。因削发为尼,以其教施于村里,悉验,细民翕然从之。欲衣食财货百物,随须以术运致。初亦无大志,事冗浩阔,妖徒转盛至数万,官捕之,唐遂称反,官军不能支。朝命集数路兵击之,屡战,杀伤甚众,逾久不获。三司皆以不觉察系狱。既而,捕得之,将伏法,怡然不惧,裸而缚之诣市。临刑,刃不得入,不得已,复下狱,三木被体,铁钮系足。俄皆自解脱,竟遁去,不知所终。三司、郡、县将校等官,皆以失寇诛。” 《存砚楼二集》卷二四《秦五公传》亦记有:“获赛儿暨刘峻等男妇百余人。赛儿坐槛车,语解者曰:‘今死矣!幸畀我一杯水以止渴。’护解者哀之,不知其诈,比水至,而赛儿遽遁矣。” 清乾隆《即墨县志》卷十一《灾祥志》:“赛儿遁去,后捕得下狱。三木被体,俄皆自解,而逸。”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大事》:“永乐十八年,妖妇唐赛儿作乱,寇即墨,城陷。邑人皆溃。赛儿,蒲台民林三妻也。夫死,祭墓山麓,得妖书、宝剑,遂削发为尼,自称佛母,能剪纸为人马。奸人董彦杲等率众从之。朝廷遣柳升进剿,赛儿遁去。后捕得下狱,三木被体。俄,皆自解而逸。” 不管哪种记载,唐赛儿都没有被官府“正法”、不知所终是事实。这对永乐皇帝朱棣来说是一件死不瞑目心腹大事,对广大老百姓来说是莫大的欣慰。唐赛儿没有死,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 ![]() 【当年唐赛儿的军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