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射性肠炎很痛苦,但是有办法!

 WENxinHANmo 2019-10-16

张女士3年前被诊断为宫颈癌II期b,经过放化疗已经恢复了健康。最近却突然腹痛难忍,连忙来到医院求诊。一番检查后,她被诊断为放射性肠炎。对这个病,不仅患者,有时医生也认识不足,它到底是怎样一个病呢?


西医治疗现状

放射性肠炎(RE)是指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正常肠组织经过照射引起的一种并发症,多发于盆腔及腹膜后肿瘤的放疗,其发生与放射强度和肠道屏障的放射损伤有关。

作为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放射治疗占据着重要位置,肿瘤患者中大约70%接受过放射治疗,在提高患者局部控制率、减少复发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放射治疗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的普及程度,但随之而来的放射性肠炎的疾病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最新的临床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盆腔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肠炎的疾病发生率甚至达到20%。临床多表现为严重的脂肪泻、便秘、黏液脓血或鲜血便,迁延不愈者可能出现肠梗阻,进一步引起肠穿孔、腹膜炎等。其中,血便和肠梗阻对患者影响很大,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引起抑郁恐惧心理,还可能引起重度贫血及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如果治疗不及时,甚至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目前针对放射性肠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高压氧、适当减少放射剂量、内科药物治疗、内镜及外科手术。但对于慢性放射性肠炎,尤其对其引起的肠梗阻仍无有效控制手段,这是目前临床的难点和热点。

中医理论认识

由于放疗历史较短,在祖国医学文献和古籍中鲜有“放射性肠炎”的历史记录。张主任解答到,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结合其临床特点,可归于古籍中的“腹泻”,“便秘”和“腹痛”等疾病,而放射性肠炎之梗阻者,类似古籍中的“关格”、“肠结”、“反胃”等类别疾病。

张主任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实际上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则脾胃虚弱证为主要证型,实则热毒蕴结为主要证型。其发病之根本在于脾胃虚弱,而热毒蕴积损其肠腑则为其发病要素。肿瘤患者癌瘤久伏体内,耗损元气,加之射线能量较大,杀灭癌瘤的同时也损其机体,伤及脾土,累及脾胃,脾气羸弱,运化失衡,湿邪中阻,蕴滞脾胃,故见纳差、便溏等;湿邪日久化身热邪,二邪相搏,注入大肠,可见腹泻及脓性血粘液便;湿毒热邪蕴结于肠,气血被阻,气机不畅,毒瘀互结,可见腹痛、里急后重;热毒损津伤阴,则可见口干,大便干燥;日久脾虚中阳不举,则有便意频频,肛周坠胀;脾失健运,影响肝失疏泄,反则横行犯脾,可见肠鸣腹泻,嗳气频作;病久及肾,脾失温煦,致脾肾两虚,可见肠鸣泄泻,完谷不化,四肢畏寒,腰膝酸软。

因此,放射性肠炎的基本病位是在肠道内,与脾胃密切相关,也与肝肾有关,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在本病中,射线照射导致脾胃虚弱、热毒蕴结阻于肠腑,均为肠腑损伤的原因。因此,治疗应以扶正以健脾益气为主,祛邪以解毒凉血为大法。

放射性肠炎有时不能避免

肠道位置:不同部位对放射治疗的耐受程度不同。小肠比结直肠的耐受性差,但由于肠蠕动使小肠不断改变位置,避免了连续照射,损伤反而相对较少。直结肠位置相对固定,而且多数妇科肿瘤需采用腔内照射,导致所接受的剂量更高,更容易发生肠损伤。

放射性肠炎温针灸治疗常取中脘、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四穴,再临症选穴。也就是说,所选穴位符合“合治六腑”的基本原则,主要由胃下合穴足三里和大肠下合穴上巨虚组成。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等穴位集中在第9胸脊髓段至第2骶脊髓段的支配部位,与放射性肠炎部位有密切的解剖生理关系,是这些穴位治疗放射性肠炎的生物学基础。

诊治放射性肠炎需要综合手段

需要提醒的是,放射性肠炎的一些表现与肿瘤的复发、转移非常相似,鉴别非常困难。特别是放疗后数年才出现的症状,在做诊断时需要特别谨慎,建议取病理明确诊断后,再指导下一步的治疗。

出现急性放射性肠炎时,一般无须终止放疗。可通过调整饮食减轻症状,如避免食用刺激性、粗纤维类食物等。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对症处理,如服用止泻、止血、缓解痉挛药物。中医药在临床中也可发挥一定的疗效。

“放疗复肠修复因子法”治疗放射性肠炎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分别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治疗难度较大,是目前医学界的难题,在西医学难以治疗好的现状下,近年我院医生致力于放射性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放疗复肠修复因子法”针对放射性肠炎的现代研究机理,发挥中药治病求本优势,促进患者受损免疫机能的修复,调整机体已被破坏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治疗与调养相结合,使患者避免了西医对人体的伤害和不可愈性。采用这种方法,已使众多患者恢复健康。 

“放疗复肠修复因子法”的治疗原理:

(一)促进肠上皮再生:放射性肠炎患者肠上皮细胞再生受到抑制:现代研究证实:由于放射线抑制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使肠粘膜上皮细胞死亡的速度远远大于再生的速度,从而发生急性病变。“放疗复肠修复因子法”中所含的景天三七、阿胶、西洋参等降低肠粘膜上皮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程度,促进肠腺隐窝部的未分化细胞增殖,使细胞再生和凋亡处于平衡状态,从而促进受损肠粘膜的修复。

(二)消除肠粘膜下小动脉炎症:小动脉的内皮细胞对放射线很敏感。大剂量放射治疗使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纤维样变性,引起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静脉内膜炎,因此产生肠壁缺血和粘膜糜烂、溃疡和坏死。肠道内的细菌侵入使病损进一步发展。“放疗复肠修复因子法”含败酱草、天仙藤、忍冬藤、天龙、地龙等有消除肠壁微小动静脉血管内膜炎症,分解血管内膜增生组织,改善肠壁供血,修复肠粘膜下小动脉损伤,从而防止溃疡形成,并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细胞再生而修复溃疡。

(三)消除肠壁炎症,阻止肠壁纤维化:放射性肠炎患者,肠壁组织受损:因肠壁组织经放射线损伤后引起水肿,肠壁各层均有纤维母细胞增生,结缔组织和平滑肌呈透明样变化,最后导致纤维化(硬化)、肠管狭窄、粘膜面扭曲和断裂,“放疗复肠修复因子法”中含有大量抑制纤维母细胞增生的成分龟板、鳖甲、虫草菌丝等;同时还含有土鳖虫、水蛭等促进纤维组织分解吸收的成分,因此可有效阻止肠道慢性纤维增厚,防止肠道狭窄梗阻;同时红藤、双花、败酱草等消除肠壁炎症,阻止病情发展。

治愈病例:

安徽亳州的王女士4年前因宫颈癌直接放化疗治疗,治疗结束2年之后出现剧烈腹疼,大便次数增多,带有大量鲜血,于16.6在当地确诊为放射性肠炎当时病情比较严重已经出现了直肠间质纤维化,部分腺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住院进行消炎,止血,补液治疗半个月之后出院,出院不到10天病情反复之后再次住院,大便次数和血量控制不住当地医院建议用激素治疗,连续治疗一个月之后激素减量病症再次反复。因害怕病症再次加重于16年年底找到张璐教授接受“放疗复肠修复因子疗法”治疗一周之后腹疼开始减轻,10天之后血量开始减少,患者的治疗信心大增,连续治疗3个疗程症状消失,巩固两个疗程之后停止用药,因害怕做肠镜一直没复查,今年3月份在医院行全身体检复查肠镜:正常。附治疗前后的检查结果:

古法炮制,地道药材、充分保持药物活性和天然性,原生态中草药扶正祛邪、有效调节阴阳平衡。辨证治疗、对症下药,针对患者具 体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有效促进肠上皮再生,消除肠粘膜下 小动脉炎症,消除肠壁炎症,阻止肠壁纤维化,避免了放射性肠炎 反反复复,难以消除的危险。不打针,不开刀,不住院,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临床常见的其他对症处理方式

肠道益生菌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上皮,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及调节免疫系统,在放射性肠炎的预防和治疗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放射性肠炎的急性期,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硫糖铝等,可在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促进肠道黏膜上皮的修复。

当出现狭窄、梗阻、穿孔、肠瘘及腹腔脓肿,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可选择外科手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