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邓名世先生简介: 邓名世(生卒不详)字元亚《宋史》无传。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平生坎坷多舛。南宋著名学者,仕途约8年累官著作佐郎。与郑樵(1104-1162)为同时期人物。与朱熹之父朱松同事。 其父早卒。祖父邓孝甫进士及第,官至奉议郎、提点开封府界河渠。后去官闭门撰著二百余篇。宋哲宗元符末年(1100),诏求天下直士,孝甫八旬高龄上书指陈时弊痛责权臣,遭蔡京陷害削籍羁筠州,后在筠州去世。邓名世后携家小“晦迹穷山”多年,后返故乡以教授著作为业。其学承祖父遣,得益甚多,命运相似。 邓科场失利。虽考绩往往为诸儒所未到。但因考官主观禁学《春秋》,而邓独嗜甚精,屡以援《春秋》黜出。 绍兴二年(1132)七月,邓祖父昭雪。不久,御史刘大中宣谕江西,录邓书荐朝廷。绍兴四年(1134)三月,高宗召见邓,邓献所著《春秋四谱》《辩论谱说》《古今姓氏书辩证》初本。时尚书胡松年审阅称“贯穿群书,用心刻苦,学有渊源,辞亦简古,考订明切,多所按据”。高宗赐邓进士出身,以删定官兼史馆校勘。绍兴十一年(1141)冬,名世因忤秦桧旨,被以"擅写日历"罪名罢官,后在家乡去世。邓遗文至今仅存《欧阳澈墓表》一篇、《古今姓氏书辩证》一部。 二、郑樵先生的《通志·氏族略》: 《氏族略》郑樵自称综览全篇有:“绳绳秩秩,各归其宗。使千余年湮源断绪之典,灿然在目,如云归于山,水归于渊,日月星辰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之感。是概括中国千古姓氏起源于一体,的氏族百科全书。有四库馆臣赞:“采摭既已浩博,议论亦多警辟,虽纯驳互见,而瑕不掩瑜,究非游谈无根者可及”。 但,史学家认为《氏族略》的史料价值却有欠。体现在:其一“略”,略实而繁虚。对“上古传说”量海论阔。概括性姓氏及起源浩博,但言诸姓的实质性有价值内容甚简。欠具体的姓氏研究本质性要素郡望世系。如:曹源有曹叔振铎、数种陆终说、数种共姓而别、祝融八姓等十几种。让考证源流者仍实无所适从。 其二“附会”,除增简略记事外,述诸姓之内容还大多沿袭附会史料,按谱所详。其内容不复详检甄别,失于稽考,有官修依样画葫芦之嫌,文中还时有“末知孰是”之称。欠价值性稽考筛选。 其三“避”,郑樵“博该经史,著述闳富”不排除其“略”及“精简删削”是有意回避。北宋接五代更迭,仕宦因洗牌奔亡而犹重门荫地位,至有私鬻告敕,乱易昭穆。郑樵深知官场人际错综复杂。或出现移花接木攀附擅託也只能避异。史官因文字而入罪者多,邓名世就因“秘书文字罪之”被秦桧罢官。郑樵自称“自汉至唐,世有典籍讨论兹事,然皆出于一时之意,不知澄本正源。每一书成,怨望纷起。臣今此书则不然”。“此书则不然”一语洞破,可窥一斑。 三、《古今姓氏书辩证》的成就: 1、宗旨独特:邓超出当时姓氏研究大多停留在记录姓氏,据史传考现状。其家学深厚,姓氏学术功底淹博。以去伪存真纠错务实为宗旨。全面收集考辩姓氏文献史料,研究整理姓氏成果。 其子邓椿年,所作《古今姓氏书辩证》《序》称:“先君太史公生平留意姓氏之学,虽饮食,梦寐弗置也....其后蒙恩,备数太史之属者八年,始尽得铨曹命官脚色册、乌府班簿,括次序之...绍兴辛酉冬(1141)放归山樊...会韩衢州美成同寓临川,借其家藏《熙宁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谱》稽考参订之。及将易箦,谓椿年曰:姓氏未成全书,死不瞑目...”。邓一生,竭尽全力,力整前弊,发现并辩证千古姓氏错误。希望成就一部精准详实全面的《古今姓氏书辩证》。 2、性价:《古今姓氏书辩证》不是官修,是邓经几代人历数十年的个人行为作品,可排除权贵某种干预,内容属性较为客观。邓名世自以,如辩证陈氏四误,所说“姓氏之书不可误,误则子孙失其祖,而后世秉笔者无所据依”为己任。以严谨分析论证,客观取舍,不妄信不苟同为标榜打造《古今姓氏书辩证》。 邓罢官后更潜心研究整理,且得知交韩美成等借书及尚书程大昌资助,其子椿年终逐父愿,于乾道四年(1168)作《序》梓行。此书问世,其文献史料价值立现,为学者所肯定。尤其对后世校勘研究古籍姓氏源流,辩证真伪影响深远。南宋理学家朱熹《朱子语类》称:“邓名世...学甚博,...与先吏部(父朱松)同局,吏部甚敬畏之。有考证文字甚多,考证姓氏一部甚详…” 3、局限:《古今姓氏书辩证》因其主要目的是纠错辩证,及增续当朝“见闻”姓氏文献内容。而不是完全包罗万象。大凡经其考证较为正确完整的当朝文献资料,则录入较少,或用引索查阅。如:“唐,河南曹氏,確,字剛中,相懿宗,世系在《唐表》”。 又,据专家考证:《古今姓氏书辩证》,所参阅的史料及百官家谱达数百部之多。且考证其古文献书目大多现已失传,已无法查证。现仅存的《元和姓纂》等,都比邓的宋版,卷帙确证遗失尚多。《古今姓氏书辩证》至明编入《永乐大典》散千家,入清后已散佚。乾隆改版。道光据宋残本作《校勘记》三卷。而清本与宋版是否一致,宋版是否今日犹存还无从确认。 据邓椿年所作《序》:“…又取宋名公文集、行状、墓志,订证,次序之厘为四十卷,即此本也…”。也可知其宋版有“文集、行状、墓志”等篇幅内容,而现存清版中已无处找寻。 另,邓其资料来源主要有家藏、校书郎时馆藏海量文献资料、圈内借阅等都带“官”性。且其“尤喜公卿大夫家,人物之盛勲业”。加之“晦迹穷山”多年,本也无力采集四海民间世系资料。“官族”资料较为详尽靠谱,也成为此书一大特点。 四、考宋真定灵寿曹氏彬系: 1、关于曹姓起源与世系:目前谱记起源两大主流,髙阳之后陸終,周曹叔振铎,等。上古世系更是五花八名,有历代名人大集合、有攀附擅託、远祖重叠、并入名人世系明显不合代等。 据邓考证:曹出自髙阳之後,陸終第六子安,為曹姓。 且辩证“或曰姬姓,周文王子振鐸,封為曹伯,至伯陽(古曹国传24世,今定陶县),為宋所滅。子孫亦以国为氏,魏太祖(曹操)即其後也。誤矣。”其证据是:“当伯陽未亡時,已有曹氏,则魏亦当为陸終之後。特史臣失於稽考,因成附会之文尔”。 邓此辩证透示三个信息:一、先有黄帝之后陸終第六子安,裔孙挟的曹姓居住在古曹国,后有周武王克商封叔振铎封于曹国传位至24世伯陽。二、也就证明曹叔振铎至伯陽,古曹国的曹姓子民并不全是曹叔振铎的子孙,有陆终氏曹国子民,有封叔振铎姬姓曹系。三、确证曹操支系不是曹叔振铎之后,而也是陆终氏之後。 南宋时,邓考曹氏七大支系线索:“今望出譙國(今亳州市)者,漢丞相平陽侯參㈠,始居沛國譙縣。望出金鄉者,唐御史中丞懐舜之後㈡。出齊郡亭山縣者,唐金部郎中長史之後㈢。出東海者,晉吏部尚書簡之後㈣。出陳留者,晉陳留太守同之後㈤。出清河者,晉清河太守泓之後⑹。出鉅鹿者,魏太尉洪之後⑺”。惜均无世系详录,就目前彬系,是否实出自晉清河太守泓之後,都有待考证。 2、彬系:邓详尽考录了宋曹彬家族世系,彬下1-5代共150人(与黄一农先生考证的版本或稍有不同)。是目前研究考证彬系,1-5代,(1141-1168)节点。且记于当时,较详尽的宝贵权威资料。 真实性、价值性毋庸置疑。其一开国重臣彬,其家族是宋朝典型皇亲“官族”。其录彬系大小官职100多人,从中書令節度使等到小直日官。人丁、职位之详实,非惟亲历者所考,则无法具及。确证其资料来源真实可靠。其中无官职的人丁40多人,可见应是当时彬系的未成年人或平民。其二时间节点应为邓椿年《序》(1168)止,之前到(1141)放归山樊后之间。其三彬系特点:以偏旁部首区分代,1王2人3言4日5水,每代一致各代不同。 (邓考彬系,整理见下图) 据长沙曹申先生考证,目前全国谱称曹彬支系的近80支。其中不乏须澄本正源,有待推敲考证者。 本人也对彬系感兴,因我湘乡曹始迁祖祖七公(1195-1271)。谱记(1777):“...乃以友闻公阳平一役之故,而遂韬踪敛迹,以远避也。抑独何哉?盖因全军既殁之日兄弟俱死,公不图荣宠远徒吴江,再迁龙城...”。且留下“知几其神”玄机,让后人来探索。 我祖七公历经“阳平血战”兄弟俱死之故,为何要韬踪敛迹不远万里举家几次迁徒以远避呢?“阳平血战”史料真相又是如何呢?见本人另一拙作《湘乡曹氏祖七公身世之迷探索》。 五、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曹氏原文整理: 曹:出自髙阳之後(上古部落首领。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名乾荒,号高阳氏),陸終第六子(1)安,為曹姓。裔孙(3)曹挾,周武王(名姬发,灭商建西周。周文王姬昌次子)封之於邾,其地魯国邹县是也。十四代孙(14)文公迁于繹(今山东邹城)。至战国时,距挾凡三十九世,而楚灭之,封其君為鉅鹿(今邢台市)侯。 漢相國平陽侯參,生侍中窋,后徙居杜陵。后漢扶風曹世叔,娶同郡班彪女,名昭,字惠班,生子成齊相,關内侯。成生子穀,中散大夫。昭壻之妹曰曹,生孝女曹娥,会稽上虞人,父盱絃歌為巫祝,溺死。 燉煌太守曹(原缺)益州太守曹謙,金城西部都尉曹。 唐,河南曹氏,確,字剛中,相懿宗,世系在《唐表》。 或曰姬姓,周文王子振鐸,封為曹伯,至伯陽,為宋所滅。子孫亦以國為氏,魏太祖(曹操)即其後也。誤矣。當伯陽未亡時,已有曹氏,則魏亦當為陸終之後,特史臣失於稽考,因成附会之文尔。 今望出譙國(今亳州市)者,漢丞相平陽侯參㈠,始居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望出金鄉者,唐御史中丞懐舜之後㈡。出齊郡亭山縣者,唐金部郎中長史之後㈢。出東海者,晉吏部尚書簡之後㈣。出陳留者,晉陳留太守同之後㈤。出清河者,晉清河太守泓之後⑹。出鉅鹿者,魏太尉洪之後⑺。 宋真定灵寿曹氏,同生业。业生成徳軍兵马使芸。芸生彬,字國華,太師兼侍中樞宻使,贈中書令濟陽武惠王,加贈韓王,有傳。生璨、璉、珝、瑋、玹、玘、珣、琮。 (一)①璨字韜光,殿前都指揮使、河陽節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中書令,諡武懿,有傳。生②儀、伸。儀,字搢臣,耀州觀察使、知渭州,有傳,生内殿崇班③詠,閤門通事舍人詥、謂,西京左藏庫副使諹,左侍禁談。詠生文思副使④明、侍禁④曖。明生⑤濟,涇、洚。曖生淵。詥生内殿承制④昈。 昈生⑤湜、泌。謂生文思副使④昕。昕生⑤演、汯、濬。諹生奉職④昭。談生評事④晭、晅、昶。伸,東頭供奉官。 (二)璉,滑州都指揮使,无子。 (三)①珝娶秦王女,昭宣使、恩州團練使,生右侍禁②倫及②偕。倫生内殿承制③訥。訥生侍禁④諫。偕,字光道,衛州防禦使,知河陽,有傳,生大理寺丞③諝、侍禁③詁、内殿崇班③謐。詁生④㬢 (四)①瑋,字寳臣,宣徽北院使、簽書樞宻院、彰武軍節度使,贈侍中,諡武穆,有傳。生禮賔使②僖、内殿崇班②侍、供、备庫副使②偀、倩。僖生供備庫副使③諒、左藏庫副使③說、内殿崇班③譁、誼、諷。諒生奉職④曛、侍禁④旴、殿直④晛、内殿承制④昉、侍禁④暌。說生評事④昧。諷生評事④旻。譁生奉禮郎④杲、昪。誼生供奉官④暉、内殿崇班④暲、侍禁④映、暄。暉生⑤浹、洞。暄生⑤沖、㳙 。偀生供備庫副使③諮。諮生④暭、暚。暭生⑤濡、 (五)①玹,左藏庫副使。暚(暚字应是误多一字)生殿直②偁、三班奉職②估、文思使②僅、左藏庫副使②備、偓。偁生左藏庫副使③諲。諲生内殿承制④㫛 、供奉官④晊、侍禁④昺、奉禮郎④易。晊生⑤淑、沔、湘、測、溉。僅生左侍禁③諤、殿直③證、内殿承制③詔。諤生侍禁④晈、殿直④譜。詔生④曠、奉禮④晄。備生大理評事③詧。偓生内殿承制③誨、殿直③論。 (六)①玘,虞部貟外郎、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呉王,生②傳、佾、億,女為慈聖光獻皇后。傳,四方館使、榮州刺史,生供備庫副使③誦。誦生大理評事④景。佾,字伯容,保静保平軍節度使,守太保,贈太師,沂王,有傳。生皇城副使③評、東頭供奉官③誠、六宅副使③諭、文思副使③詳、皇城副使③諶、東上閤門③誘。誠生侍禁④?、?、昇、奉禮郎④昱、供奉官④晟。億,莱州防禦使,生内殿崇班③讀、皇城副使③誌。誌生④昂、晸。 (七)①珣,東上閤門使、儀州刺史,有傳。生文思副使②傑、左藏副使②依、東頭供奉官②俊、文思副使②侁。傑生三班奉職③誥。依生侍禁③譄。俊生供奉官③譓、譏。侁生供奉官③計、殿直③讚。計生④時。 (八)①琮為侍衛親軍、馬歩軍都指揮使,有傳。生皇城②使、嘉州刺史②脩、西京左藏庫使②任,六宅副使②佺,左藏庫使②偃,六宅副使②伉,左班殿直②俌。脩生供奉官③誡、侍禁③誗、内殿承制③誎、供奉官侍禁③訏、殿直③譔。誎生④昰、旦。訪(或笔误应为訏)生④暟、曠。任生侍禁③診、奉禮郎③訅、侍禁譼、供奉官③諺、殿直③調。諺生④渙。(黄一农先生考证的台本,还有③調生④晟,晟生⑤浩。②佺生③诗,诗生④旼、晔。多5 人) 湘乡曹氏(24派远) 曹罗生 整理于2019年6月23日 |
|
来自: 土建跋涉者vb30 > 《本人考祖湘乡曹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