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之最》后记 等5篇

 晓峰书阁 2019-10-16

                            《河南之最》 后记   

1993年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葛纪谦同志倡议,把河南的最具优势的项目汇集成册,以便使海内外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南,认识河南,扩大河南在海内外影响,提高河南的知名度。此后,在他的催促下,并由他主持召开了数次编辑组稿会议,省计经委、省文化厅、省外办、省商管委、省科委、省文物局、省城建厅、省宗教局、省农经委、省外经委、省体委、省卫生厅、省科协等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单位的同志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文稿,这本书オ得以同读者见面。

张文彬同志为本书欣然作了序。

省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处的任子厚、薛德星、杨贵生、巴宏田、牛玲、李亦博等六同志负责本书的编辑工作。王鸿玉、王洪应、黄伟荣、宋全忠、常伟光、任高潮、宗树洁等同志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由王鸿玉、任子厚、王洪应、薛德星同志对本书进行了统稿,由葛纪谦同志审读了全书,修改定稿。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谨向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致崇高的谢意!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难免会有不妥之处,我们热切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1994年11月


                              《开封之最》后 记

     地处中州黄河之滨的开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她是镶嵌在豫东平原上的一颗明珠,因历史悠久而闻名海内外。作为开封人,要热爱开封,振兴开封,就要了解开封,同时要设法提高开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以便吸引广大炎黄子孙为建设开封作出贡献。这就是编纂《开封之最》的宗旨。编者怀着对古都开封笃实真挚的感情,从各个方面,以不同角度将开封古今“之最”展示出来。特别突出开封文化旅游名城的特点,围绕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名胜古迹杰出人物和新建设、新成就几个重点进行选构。其条目寓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于其中。其丰富的史实、知识、信息内容,不仅成为中外游客了解开封的媒介、各方面工作引鉴的宝贵市情资料,而且也将唤起开封人热爱乡土、热爱祖国之情,为振兴开封而拼搏进取。

    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全市很多史志工作者都给予热情帮助,积极提供资料。初稿编成后,于1994年5月召开了有专家、学者和部分史志工作者参加的评审会。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开封日报社主编、高级编辑杨子庭,开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副编审刘施宪,开封博物馆原馆长、副硏究馆员徐伯勇,开封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总工程师尹志国,开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副研究馆员王瑞安,开封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编辑沙旭生,开封教育志主编王文中,开封医药卫生志主编缪诚开封城建志编辑室主任黄玉奇,开封市地方志办公室科长、编辑郭书学,开封市地方志办公室副科长、副编审庞应水和副编审赵道山等同志参加了评审会。会后,根据与会同志提出的宝费意见进行了反复修改。此外,开封市委党史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张绛和徐伯勇同志对部分稿件进行了审阅,届春山、王瑞安、刘心健庞应水、赵道山、梁景月、杨月华、高春喜、刘晓敏、曹景宪、牛跃达等同志还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稿件。       在此,特向所有支持和参与本书编纂工作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古都开封事务纷繁、“之最”众多。因编者水平有限,加上时同仓促,掌握资料不全,书中定会存在不少缺点、错误和遗漏的地方,敬请广大读者予以指正,并望在不久的将来有《开封之最》续集同广大读者见面。

                                                  编者1994年8月


                               《钟祥之最》后  记

    《钟祥之最》是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制的十年规划  中确定的重点书目,是经市政协主席会议决定,由学习文史委  员会组织编写的,也是市政协全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书的全面征集工作从去年五月就开始了,由市政协办  向全市各条战线、各个乡镇发出了征稿通知,并征得了一定数  量的稿件。今年四月,编辑班子正式运作。一方面,再次发出  通知,扩大征稿范围;并从《钟祥县志》、《钟祥地名志》、《中共  钟祥地方史》以及各行业、各部门编写的志书中摘录了所需  条目。另一方面,对已征得的内容进行审查核实。七月下旬,  统编统审结束后,分别报送市政协领导及部分原市领导审定,  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八月份对书中内容进行调  整、修改、补充定稿,并于九月份底送报社印刷厂付印。  本书由杨友平负责拟定和组织实施编纂计划,并统稿统  审修改成书;廖向荣、龚承喜、吴道清分别负责从各类志书、报  刊资料和政协现存资料中编写有关条目;付家斌、薛毅负责照片、设计等有关编务;廖运孚副编审参与了撰稿和编审。

     《钟祥之最》得到了市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贺立秀主席亲自审查入选该书的条目,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各位副主席也对该书的编纂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并统筹解决所需经费,王万友副主席还为该书作序。市直各战线和乡镇政协联络处更是鼎力相助,提供许多高质量的稿件。《钟祥日报》社和市直有关部门为编辑该书提供了方便,报社印刷厂也为保证该书质量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人物、事件多,加之编者水平有限,疏之处和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所难免,敬请各级领导,各位读者和各界同仁谅解并赐教。

                                                      编者2002年10月1日



                               《淄博之最》后记

     为了让淄博人民进一步了解淄博光辉的历史、光辉的今天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四十周年之际,我们组织编写了《淄博之最》一书,把她作为珍贵的礼物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動劳勇敢的淄博人民。

    《淄博之最》寻着漫长的历史纵线和改革开放的横断面,以平实简朴的语言,在兼顾淄博历史和淄博名胜的编辑思想上,集中反映了建党、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各行各业、各界人士创造的在酒博市、山东省、全国和世界上最好最高的成就,或是唯一成果。力图通过生动翔实的事例,展现出淄博人民的创业精神、奉献精神、团结实干争创一流精神。

  本书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新泰任主编,副部长张文、周元军、徐继华、市志办副主任昌明强任副主编,全书由李新泰统编定稿。参加编辑工作的人员,党政篇:邱云礼、王莲君、司传德;精神文明建设篇:刘新徳、杨春水、王淑芬;法制篇:于明芝、王聿亮;社会事务篇:张金放;工业篇(一)、(二):王玉和、周成国、阚金智;乡镇工业篇:唐乃兴;农业篇:杨寿民、张英荣;交通邮政篇:杨培玉;贸易篇:刘文彬、刘路生;财政金融篇:夏立群;工商管理篇:王娟;城乡建设篇:杜思勤、张爱民;游旅篇:张兴玉;科学篇:孙衍喜、姜岩;教育篇:张俊臣;文化篇:王志江;卫生篇:姜闽英、国承彦;体育篇:周克达;新闻出版篇:赵新法、王东宏;历史篇:耿佃亮。本书编辑过程中,得到市五大班子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各区县、各大企业和市直有关部门给予了热情帮助,淄博出版分社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此一并感谢。由于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由于淄博历史悠久,各个领域一流工作成果很多,加之编辑比较急促,故许多好的“淄博之最”未能如愿收入。我们打算,适当时机将继续编辑出版《淄博之最》续编,为此特告。


                             《哈尔滨之最》 后  记

北方名城哈尔滨,这颗“天鹅项下的珍珠”,在我国实行改  革开放政策中,愈加放射出奇光异彩。为宣传家乡改革与建设成  就,纪念建国40周年,特献上《哈尔滨之最》一书。本书于1988  年春拟编以来,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本市众多地方志工作者  纷纷撰稿,编者谨对辛勤笔誹的撰稿者,致以诚挚的敬意。  一方水土一方情,正是稿者和编者密切协作,带着对冰城  笃实真挚的情感,严谨的态度,从微观到宏观,以不同角度将冰  城古今“之最”展示出来。书中条目寓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  于其中,既无夸张之笔,又无粉饰之词。其丰富的史实、知识、  信息内容,不仅成为外界了解冰城的媒介、各方面工作引鉴的宝贵市情资料,也将唤起冰城人热爱乡土、热爱祖国之情,进而增强为振兴冰城而拼搏进取的精神。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哈尔滨市政府办公厅资料室、哈尔  滨口报社等单位和阿城市地方志办公室隋振海等同志的支持和帮  助,在此深表谢意。

事物纷繁,“之最”众多,因本书组稿仓促,篇幅有限,难  免在某些方而有所圆如,有所不当,恳望广大读者指正。

                                                      编  者

                                                   一九八九年七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