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谋略家深谋远虑之举——有感于《三国演义》鲁肃荐庞统

 伟天英 2019-10-17

谋略家深谋远虑之举——有感于《三国演义》鲁肃荐庞统

在我国众多古典文学作品中,《三国演义》备受世人的推崇,甚至还形成了“三国文化”。

不同的人对《三国演义》有着不同的解读,无论是年少还是年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三国演义》已经不局限于一部小说了,而是被当成谋略的标杆,诸葛亮、司马懿、曹操、鲁肃、庞统、郭嘉、周瑜等众多谋略家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凤雏者,庞统是也,是一位卓有才华的谋略家。赤壁之战中,庞统向曹操巧授连环计,为孙,刘联军火烧曹军战船立了大功。但赤壁之战后的一段时间,这位贤士在江南却处于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尴尬境地。

鲁肃慧眼识英才,周瑜死后,鲁肃主动让出东吴兵马大都督之位先向孙权力荐庞统。可惜孙权这位一贯珍惜人才的明主,这次却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他见庞统 “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里十分不喜”,又嫌庞统出言不逊,轻视周瑜,便拒而不用,就这样轻易放弃了大才。

谋略家深谋远虑之举——有感于《三国演义》鲁肃荐庞统

但值得深思的是,后来鲁肃竟写信把这位有匡世之才的凤雏先生推荐给了刘备。毫无疑问,鲁肃是一位爱惜人材、举贤荐能的好伯乐,他情愿让出自己的高官厚碌而力荐庞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但在当时三家鼎立,各为其主的形势下,他居然向刘备推荐贤才,就显得相发的不可思议了。如果单纯从思贤若渴、 惜才如宝的角度来解释,是无法讲通的。倘若气量狭小的周瑜还在世,庞统如不能为东吴所用,那必定会成为他的刀下之鬼。

然而,我们如果全面思索,便可以从鲁肃荐庞统一事中,进一步看出他的战略远见。 在鲁肃引庞统拜见孙权之后,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鲁肃出谓庞统日:“非肃不荐足下,奈吴侯不肯用公,公且耐心。”统低头长叹不语。肃日:“公莫非无意于吴中乎?”统不答。肃日:“公报匡济之才,何往不利?可实对肃言,将欲何往?”统日:“吾欲投曹操去也。”肃日:“此明珠暗投矣。可往荆州投刘皇叔,必然重用。”统日:“统意实欲如此,前言戏耳。”肃曰:“某当作书奉荐,公辅玄德,必令孙、刘两家,无相攻击,同力破曹。”

谋略家深谋远虑之举——有感于《三国演义》鲁肃荐庞统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鲁肃对庞统有三策,反映出了他对划分敌、我、友的不同界限和态度上策当然是劝说庞统“耐心”留在东吴,以待后用。上策不成,那就宁可将人才赠与盟友,而绝不让他落入敌手,此为中策。假如庞统真心投

曹的话,鲁肃是否对庞统还能诚心相待,是否会使出下策一一“推出去,斩了”,就很值得研究了,但肯定是大概率事件。可见,鲁肃的爱惜人才,是和他的整个战略意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同周瑜相比,不知高出多少倍。

其实,史籍中并没有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的记载,但确有鲁肃作书于刘备,称赞、 推荐庞统一事。《三国志·庞统传》载: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也就是说,刘备在荆州时,实际上庞统就已经担任耒阳县令,因为治理无方,被刘备撤职,这时候,鲁肃写了一封信给刘备,说他的本领在一县这个小地方无法施展,要让他担任治中、別驾才能发挥他的才干。于是刘备待他仅次于诸葛亮。

《三国演义》将史实与虚构巧妙地捏合在一起,在直接表现鲁肃忠厚诚实的特点中,也体现出他深谋远虑的战略思想。

谋略家深谋远虑之举——有感于《三国演义》鲁肃荐庞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