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共读 ★ 《三国演义》 作者: 罗贯中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领读者:李大刚 领读者说 57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58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书接上回,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气绝身亡,年仅36岁。既生瑜,何生亮!东吴方面则由鲁肃接替周瑜担任东吴大都督,而在东吴难以受到重用的庞统则转而投靠了刘备。西凉方面,锦衣马超横空出世,与曹军激战于长安,难分伯仲。 【背景叙述】 (一)庞统仕途坎坷的原因:演义中孙权和刘备都因为庞统貌陋、狂士而不肯重用,但在庞德公、鲁肃、诸葛亮等人看来,庞统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才。孙权和刘备都在用人之际,阅人无数的两位老板难道真的会凭第一印象的颜值而以貌取人吗? 历史上庞统仅仅是周瑜的功曹,周瑜也并未将庞统推荐给过孙权,庞统并没有机会在孙权面前刷刷存在感。 而当周瑜病逝于巴丘后庞统送丧至东吴,本来庞统是想借机接近孙权为自己谋得职位,但时的东吴政权还都沉浸在周瑜病逝的巨大悲痛之中,庞统并未得到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返回时庞统曾与陆绩、顾劭、全琮等人进行品评并成为好友,自有讨好东吴大族之嫌。在东吴难以得到重用的庞统,转而投奔刘备。 而最初刘备仅仅任命庞统为耒阳县令,因为此时的庞统即没有来自诸葛亮和鲁肃的背书,又是来自于敏感的敌对势力,刘备可能都没有亲自进行面试,而是出于常理任命庞统为县令。 庞统在担任县令时不理政务而被免官,引来了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鲁肃写信告诉刘备: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也向刘备推荐: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于是刘备真正的给了庞统一次面试的机会,经过一番交流过后,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亲密程度亚于诸葛亮,后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鲁肃为何会推荐庞统呢? 因为鲁肃一心想通过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庞统是大才,能够提升盟军刘备的实力,所以要坚决推荐。而诸葛亮是在庞统被免职之后才推荐,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首先,此时的诸葛亮并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诸葛亮推荐人才未必有效;其次,诸葛亮深知庞统能力在自己之上,此时的诸葛亮对于推荐庞统表现的并不积极。而从后来刘备面试庞统的结果与面试诸葛亮的结果对比,可发现其中的原委。 (二)锦衣马超:演义中的马超与历史上的马超有极大的反差,历史上211年3月,曹操派钟繇、夏侯渊进攻汉中的张鲁,需要从马超、韩遂等军阀占领的凉州经过,马超认为是曹操的假道灭虢计策,想要借机吞并凉州,就联合关中很多将领起兵反曹。 而此时马超的父亲马腾、兄弟马铁、马休还都在邺城为官,然而马超并未考虑这些,为了拉拢韩遂一同反曹,甚至对韩遂说出了放弃父亲并让韩遂放弃自己的儿子,把自己当儿子的话。 212年5月,曹操因为马超反叛,而将马腾父子杀死,并夷灭三族。因为此事,马超口碑急转直下,后来马超又先后投靠了张鲁和刘备,但一直没有被真正的重用过。 打卡集锦 灵玉 周瑜被诸葛亮气的大叫坠马,众将连忙救起。回营后病势渐重留,长叹数声而亡。年仅三十六,确是英年早逝,可惜之极。周瑜不但有才能,有出身,而且长相英俊气质儒雅,又通音律。即使在现代,也算是男神级别的人物。 Mr.been 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旧伤复发,临终前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诸葛亮观天象,发现将星聚于东方,于是有借着吊丧之名前去查看,结果遇到庞统。 诸葛亮接机拉拢庞统说如果不如意可去找刘备。并且给了他一份推荐信。庞统来找刘备,刘备因他相貌丑陋,并没有重用他,只将他派到了耒阳县当县宰。 庞统不被重用,上任后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作乐。刘备知道了十分生气,派张飞前去巡县,结果庞统只用了半日就把百余日的公务做完了。张飞见了十分吃惊,赶忙报告刘备,刘备这才将庞统请了回来。 庞统在江东得了鲁肃的推荐书,又有诸葛亮的推荐书。两封书信庞统都是最后才分别拿出来,他认靠推荐书使自己收到重视是没有本事的行为,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博得刘备的认可,那才是真本事。不得不说,庞统是非常有傲骨的一个人。 楠 又帅又有才的周瑜被气死了,看得我好不伤心。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真真悲凉至极。听易中天品三国,周瑜断不是气量狭小的鼠辈,而是文武双全的大英雄。而且跟诸葛亮的关系也没那么糟糕,反而是惺惺相惜,相互欣赏的。
李鹏 既生瑜,何生亮”,是一个应该盖世而未盖世的英雄,在他命危旦夕,已无法再一争短长时的哀叹。很痛苦,很悲伤,死也咽不下这口气。许多有一个强硬对手的败者,即使不死,也会发出类似的感叹。 这可能与中国人口过于密集,生存空间拥挤有关,所以中国人之间的相排斥,远远大于相吸引、相联系、相匹配。中国的人口众多,物产有限,形成了中国人心态中的独霸欲。 典型的状态是:一山不容二虎,只有一个馒头,分开来吃,两个人仍是饥饿,就不如拼个死活,人享用,于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势必要千掉对手。 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只有无情的屠杀,而无公平的竞争,造成历史总是时不时地倒退逆转,缺乏长足进步的一个根本原因。强者和强者,是不能共存的,周瑜和诸葛亮如此,庞统和诸葛亮又何尝不如此呢? 娜娜 今天来夸夸老罗。正史上着墨不多仅有几百字的后赤壁时期,东吴和刘备争夺荆州的故事,被罗先生敷衍成传颂几百年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 “既生瑜何生亮”成为中国人公认的成语,三国也成了了中国文化里供后人无数次重构解读的最大IP之一,罗贯中功不可没。人民需要英雄,喜欢英雄故事,在那些自己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事迹中找到认同感,或者向英雄学习的勇气和力量。
我接受了这个事实,还是在公瑾谢幕时,引一句罗先生的评诗“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藝奇 周瑜被诸葛亮三气之后,旧伤复发,紧接着又收到诸葛亮的一封信,周瑜看完信后长叹一声,气绝身亡,众人伤心不已。
对战中马超军队锐不可当,曹军大败,曹操夺路而逃……曹操在逃跑中怕被认出身份,先割红袍,后断其髯,甚至还扯旗角包颈而逃,最后幸得曹洪所救…… ![]() 云淡风轻 周瑜英年早逝对于东吴绝对是大的损失,孔明吊孝也是拿捏到位,和刘备的影帝之争又接近一步。有之前的铺平垫稳,估计不去、不哭、不写感情真挚的祭文都不合适,但没人相信是英雄惜英雄,就是做个样子罢了。
周瑜新丧,孙权因其说话不用还有些理由,但说刘备求贤若渴纯属误会感觉还是曹操对人才最重视,庞先生入错门了 编辑:灵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