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监控曝光孩子生命消失的瞬间:带娃外出两大守则,家长必须牢记

 louru2 2019-10-17

截止 2018 年,全世界每年都有 125 万人的生命止步于道路交通伤害,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 3000 多人因此而死亡,而其中,占比最高的就是儿童。

而中国疾控中心数据的显示是:中国每年约有 22000 名儿童因交通事故而死伤。

换一种说法就是,平均每小时有 3 个孩子在交通事故中受伤或死亡。

交通意外伤害,已经成为我国 14 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溺水),这一数据远高于我们熟悉的各种儿童疾病。

有一个已经无法忽略的事实是,孩子们已经生活在汽车激增的环境中:

在 2005 年,平均每 8.5 名 0~14 岁中国儿童对应 1 辆民用车;

而到了 2018 年,平均每 1 名 0~14 岁中国儿童就要对应 1 辆民用车。

伴随着的是,途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区域,59.6% 的机动车有超速现象。

在越来越多的出行中、身处于越来越密集的车流中,最值得警惕的地方在哪里?我们又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孩子呢?

这两个地方事故高发

家长千万要警惕

1. 过马路没有抓紧,孩子突然横冲直闯

最危险的地方,莫过于马路。


就公安部交管局介绍,儿童交通事故呈现的明显特征是,步行时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数的 49.5%,其中 62% 的事故中存在儿童过马路时突然横穿猛跑、忽然加速或中途折返等行为。

处在儿童阶段的认知,会大大影响他们对道路环境危险的预判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还处在一种比较矇昧的自我中心阶段,甚至对周围环境的反馈都处在极低的阶段。

甚至,就身体发育的感知能力而言,孩子还无法及时地把通过视觉、听觉接受到的信息进行理解和处理,更别提作出更快、更安全的反应。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辆车驶来的时候,对于一个儿童来说危险是加倍的

他们甚至会突然冲出去,或者停在马路中央不动,他们还无法明确「车辆正在向我驶来,有可能会撞到我」这一概念。

这样的认知带来的悲剧实在是太多、太多。

  • 2019 年 8 月 25 日,在浙江台州,一名小孩从服务区大楼步行出来,穿越绿化带后径直穿过车道跑向停在发送对面的大巴车,被驶进服务区的白色越野车撞倒,被撞出将近 10 米远。

图片来源:@浙江交警

  • 2019 年 8 月 21 日,重庆璧山一名小朋友突然从人行道冲进车流中,黑色轿车躲避不及,孩子瞬间被撞翻。

图片来源:重庆广电

  • 2019 年 3 月 16 日,浙江武义,王某驾驶电动车原本行驶在右侧车道,在超车后,骑到了对向车道上。

    与此同时,一名孩子突然冲到路上,车和人直接撞了起来,孩子被撞倒地,吴某和电动车一起侧翻摔在地上。

图片来源:网络

  • 2018 年 11月18日,深圳龙华区何某高行驶至人行横道处时,未减速让行,右侧车身与跑步横过人行横道的 1 岁 9 个月的王姓小孩发生碰撞并碾压,造成王某当场死亡。

图片来源:@深圳交警

2. 孩子在家门口玩耍,进入「汽车盲区」

我们一般认为,家是最安全的地方,在小区里遛娃让人安心,但真的是这样吗?

令人心碎的是,儿童交通事故集中发生的第二大区域就是在小区、停车场、路侧停车区域等场所。

这些在「家」附近的场所,发生的事故占到了儿童交通事故总数的 15.9%。

小区门口的入口,以及其他地方的车道入口常常是事故的高发地。幼儿不要在此周围玩耍,成人带孩子路过门口时,要看护好你的孩子。

不要有任何疏忽。 

  • 2019 年 9 月,湖北应城,女子带着2岁女儿在车库拐弯处等老公,一辆越野车驶来将蹲在地上的母女碾压,后又倒车再次碾压,造成小孩不幸身亡,母亲肋骨骨裂。

图片来源:@中国交通频道 · 湖北

  • 2019 年 7 月 16 日,广东惠州,一司机在驾车时,撞到了在门口玩耍的一岁幼童,孩子遭碾压不幸身亡。

  • 2017 年 11 月,安徽亳州,一男童在巷口玩平衡车时,一轿车拐进巷口,因孩子处于司机盲区,轿车右前轮直接将孩子碾轧,事故致男童胸腹部受伤。

图片来源:中央电视台

面对这个激增的、毫不留情的行驶机器,我们只能看着它一次次地吞没、伤害小小的生命吗?

其实,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而一个微小的改变,就可能可以躲开这场灾难。

家长一定要知道:

抓住胳膊、注意盲区

1. 拉孩子的胳膊,而不是小手

儿童的感知能力还未发育充足,到达一个「综合性」环境中,他们没有能力对面前的听觉和视觉信息进行处理,思想会集中或迟滞在自己当前的乐趣中,而忽视了近在咫尺的危险。

大人若是牵着孩子的手过马路,孩子的手小、受力面积也极少,很容易挣脱。一旦孩子挣脱大人跑上车来车往的马路,很容易会发生事故。

图片来源:@中国交通


带孩子出门,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切记看护者和孩子之间保持一臂的安全距离。这样才能保证发生任何意外情况时,家长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拉住孩子。

更重要的是,在过马路的时候,家长要尽可能地要牵住孩子的手腕,这几厘米,可能是真正关乎生命安全的几厘米。

图片来源:@中国交通

相比于牵孩子的手,牵孩子手腕更能让家长牢固地抓住孩子,而不至于「在孩子扭动时、或者因为手出汗滑而松手」,也不会让孩子脱离自己的控制范围,从而引发不可逆转的伤亡事故。

牵手腕更能保证孩子在成人看护者的控制范围内,是一种相对更安全的出行方式。

2. 注意车辆盲区的位置


除了上文所说的,儿童的感知危险、以及对综合性环境的处理能力较弱之外,学龄前儿童的视力能力也在发育过程中

2 岁的幼儿视力大致在 0.4~0.5 之间,到了 3 岁时达到 0.5~0.6,4 岁达到 0.6~0.8,一直到 6 岁才能达到 1.0。

同时,儿童的两眼视角范围也远远小于成人

因此,与成人相比,儿童不能及时观察到从远处向他们驶来的车。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他们也没有能力及时避开向他们驶来的任何车辆。

再加上,孩子的身躯娇小,极大可能被车身遮蔽,而进入司机的盲区。

图片来源:昆明交警

而在小区、停车场、路侧停车区域的玩耍之所以这么危险,其实是从孩子的盲区进入司机的盲区。从一个盲区到另一个盲区,危险加倍。

那么,在类似的情况下,我们尤其要注意哪些地方呢?

(1)车头正前方

车子的正前方对于成年人,或者身高高于 1 米的儿童来说,即使站在车头下方也不存在盲区。

图片来源:@图说交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