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配齐了:中药炮制、煎、服、忌口!(大全集)

 老有所不为 2019-10-17

中国医药学,确是世界医学宝库的一枝独秀奇葩,它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科技的心血结晶。千百年来,我国中医界涌出了象扁鹊、华陀、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博青玉、徐大椿..... ....等等一大批名震中外的伟大医学家,他们堪称一代神医。然而神医们也是非常注重中药的炮制、煎服,忌口诸多具体事宜的。

中国医学界有句名言叫做: 对症下药。即是说,人们患病求医,医师们必先望、诊、听、切,先把患者的病因病症搞准,然后才对症下药,手到病除。同理,病患者拿到中草药,先得弄清楚药的炮制、服法、忌口,这样才能发挥中药的神妙作用,如愿除病。否则,患者不具备这些常识,则往往事倍功半,甚至药未见效,反留下后遗症,这就终身引为憾事了!

我们的祖先,对使用中草药是很有些讲究的,也总结了不少传世明理。 如明代李时珍这位伟大医学家就讲过'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清代医学家徐大椿也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 我国的中草医著《金峨山房药录》也归纳几大要领说:' 按药量水,掌握火候,按方煎用,守时择扰,随需分剂,美食可俦。'

可见,我们对中医学的常识,必须有个基本概要的掌握,以其事半功倍,妙手回春。

那么,我们在使用中草药医治病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中草药的炮制煎服问题

第一个问题: 按药量水

正确使用水,是煎好中药汤剂的一大要害问题。我国古代医学家曾总结用水事宜说过:'煎药误,水不洁,油汤入锅必呕哕,呕哕之时病转增,任是名医审不决。'

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对煎熬中药选用之水,作了40 多种规定选目,其中比较常用的有泉水、井水、河水、雨水、露水、雪水等。其中雨水、露水、雪水可算作天然蒸馏水,而我们大医院里使用的人工蒸馏水,则取之于泉水、井水、河水。天然蒸馏水比之人工蒸馏水,要显得洁净一些,含矿物质少些,是比较理想的煎药之水。但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又不可能随时弄到雨水、雪水,因而多用人工蒸馏水煎中药,在民间中,煎药又不那么讲究,就地取水而用之。 事实上,井水、河水、泉水,都可以取来煎药,关键是水要洁净,无杂质,无色味,尤其不被化学物质污染过。

在煎药之前,一般要先用水浸泡过各味中草药,这是因为我们常用的中草药基本上是干品,都有相当的厚度、体积,如果不预先用水浸泡,会使药材在快火中煎熬时,表面蛋白质被凝固,阻塞药材的通道孔隙,水份难以入药,而药中的有效分子不能向外扩散,从而必然影响到药效的作用。浸泡药材时间的长短,应视实情而定,民间煎药一般是以花、叶、茎为主的药,浸泡半小时至一小时,而以根、茎,种子、果实等为主的药材,则浸泡一小时至两小时。

浸泡之后的药材,应按规定配备好用水。如水多少,中医常以药物的吸水量、煎熬时间、火候及病人所需的药量有关。尽管放水越多,药性浸出的含量也越高,但我们没理由漫天乱放水,水一过多,药物的浓度必然被稀释,不能充分发挥药效,也不利于患者饮用 。我们平时采用的比例是,吸水量小点的药物是平均每克药配加10 毫升水,而吸水量大的则可以增加到一倍的水。此外,一副药往往分两日煎服之,那么,第一日煎药时可用总比例用水量的60-70 %,余下的30~40% 的用水量放到次日煎服时使用。上海药材公司对煎药用水量是作过这样规定的:凡调理、滋补之药,头煎700-900毫升,二煎为400-450 毫升;解表药,头煎为400-600 毫升,二煎为280-300 毫升;一般药,头煎500 -700 毫升,二煎为300-350 毫升。我们民间传统上,是以指为尺度计算用水量的,即将药平摊于锅内,伸食指于药面上,当水放至第二横节处时适度,而对于抗癌药这类剂量较大的,加水量常以水掩没平摊之药物,再加两碗为适度。

第二个问题:掌握火候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中说过:' 若发汗药,必用紧火热服;攻下药亦用紧火煎熟,下硝黄再煎,温脏;补中药,宜慢火温服。”

火是中医界制备汤剂的唯一反应条件。煎药所用的火力,分文火和武大两种类型,李时珍论及的紧火,即武火; 慢火即文火。武火的火要求火力猛,火焰大,温度上升快,水份亦蒸发迅速。文火则是火焰微弱,火力较弱,水份蒸发与温度上升比较缓慢。武火煎药,一般至烧沸后一、二次,即可趁热服用;而文火煎药,烧沸后再煎上一小时左右。

现今不少中医则提倡煎药要文火、武火结合用之 , 即 先用武火烧沸药剂,再用文火慢慢熬之,这样即可防止药液溢出。又可减少水份的蒸发,还可以充分减少挥发成分的损耗和高温引起的有效成份的破坏。笔者认为,种类药物的煎熬应视实情而定,不可统一格式,最后遵医嘱。因为各个中医都有自己的一套医疗技术,以及自己对症所下的药方,即是同治一病,各个中医所采用的药方、份量也未必相同、相似,就是同治一疾病的祖传秘方,也有甲、乙、丙、丁 多种方味,所以,笔者提倡治病煎药遵医嘱,一旦出问题,起码也有人承担责任,及时来取补救措施。

在煎药用火问题上,还要注意一个燃料的问题。 我国民间煎药常喜欢用苘杆作燃料,这是因为苘杆作燃料在烧火时,烟灰少、火力均匀,容易掌握火候,但也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苘杆作燃料的,从而中医们又倡导'宜柴不宜煤'作燃料。事实上,用柴也是烟灰颇多的,倒是我们现代家庭中用的蜂窝煤、煤气等比较适宜煎药,这是因为它们烟灰少散落,火力也比较容易控制。

第三个问题:按方煎用

在一副中药方上,医师们常要注明'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冲兑'、'先煎代水'等字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药种类特别地丰富,它们有着各种不同的性质,有的易溶于水,有的难溶于水,有的加热易挥发,有的久煎易分解破坏,有的则加热易烧糊,烧焦等等,所山要分门别类加以区分对待。

(1) 先煎

先煎就是在同一副药中,必须首先熬的药。 比如介类、矿石类及对胃壁有刺激的药物应先煎,目的是充分煎出有效成份,或减少不良刺激。 同时这类药物质地坚硬,有效成份不易较快地煎出,故需要先煎。对于一些有毒药物,先煎可以达到去毒、解毒作用,或降低药物毒性。先煎之药,一般需煎20 分钟至30 分钟,为了去降毒性之药,则需用半小时至一小时,甚至两小时。

(2) 后下。

有些药物在煎熬时挥发性较大,比如煎至15 分钟,其药性则挥发掉50% 以上,这样容易影响疗效,故后下的目的在于减少挥发性,提高药物的最大功效。

(3) 包煎

包煎就是用沙布把药物包裹起来,再与其它药物同煎。这是因为这类药物多系多毛植物、细种子、丸药、粉末等,带毛植物容易脱毛,又难除掉,服后会刺痒咽喉,引起不适及咳嗽等不良后果,而丸、末、种子等,包煎也可免除煎煮过程中的粘锅糊化、焦化问题。当然,包煎之药,不是包得越紧越好,相反,宜尽量包的宽松,以不泄漏药物为度,这样才能充分将包内之药煎发出药效。

(4) 另煎

另煎就是单独煎煮的意思。这类药物大多是比较贵重精细的药品,如人参、羚羊角等等。它们不但质地坚韧,个中有效成份较难以煎出,而且用量极小,却为价格昂贵之药品。另煎的目的是要保存它们最大的有效成份,避免或减少被同煎之药物吸收。因而对这类药另外煎煮,待服用时再取法与其它药汁混告起来服之。

(5) 冲兑

冲竞就是把比较贵重的商品,或者容易吸收药品,冲入巳煎好的药汁内共同服用。一些中医院为方便病人,常把某些药品煎成糖桨,然后让病人以此糖浆与中药冲兑而同煎之,或者与煎好之中药汁冲兑而服饮。尤其是一些中药的渣滓有一定的毒性,从而必须将药汁过滤,有的药什煎罢,还可以进一步浓缩, 以减少服用量,它们与糖浆之类冲兑,还能矫正香精味,使人的肌体易于接受之。

(6) 先煎代水。

这是因为一些分量轻、体积大的草药,需要先煎后去渣,留下药汁,再将药汁代替水:而与另一些药物煎煮,以充分发挥药效.

(7) 烊代

第四个问题:守时择优

这是服药时间要视病变部位而确定,以期其达到守时择优发挥药效的妙用。比如,病患发生于心肺、头面、乳腺、四肢、血液等部位时,服药时间宜择于饭后一、二小时为佳。而病患发生于肝、肾、胃、肠、盆腔、骨髓等部位时,服药时间宜择于饭前一小时左右为佳。而打虫药、通便药则择时为睡觉前一小时服用为佳,这是比较普遍的规律与常识,但也有特殊病情的特殊处理,如抗癌治瘤的药,由于药力较重,不论病患在哪个部位,总是需要在服药前先吃一点东西的,接着才吃药,这在就可以避免恶心、呕吐等症的发生。

第五个问题:随需分剂

中草药绝大多来自自然界,都有一定的软硬度,且成份也比较复杂,煎煮一次是难以将药物有效成份全部前出来的,因而一般每副药方剂 都要煎两次用。就是如此,药物的有效成份也仅煎熬出70 - 80 %,剩余部分均遗留在药渣中。每剂中药日服两次为常识,均分为上午、下午服用,或者下午及晚上临睡前服用。但我们同时也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而变更,以调整次数。比如滋补之药就可以煎三次,充分利用余剩的药效。对此类药,可马上作口服之用,也可以作为另一帖药的煎药用水。又如伤风感冒之药,如需要发汗,服用两汁之后不见效,则可以加煎一帖,进一步利用原剂药效。 有的病患者对吃中药有困难、有过敏,也可以把一副药煎出的头汁与二汁合并为一汁并浓缩之一次性饮服。

第六个问题:美食可俦

这主要是讲,在服药期间,尤其是服药时的前后,适量辅之食以佳肴、水果、糖果等,以期达到药物充分吸收的妙用,即古人说的'美食压之,保胃运药'是其一理。

二、服用中药的法则

(1)急服

凡有通口直饮重剂治下部之症,宜用急服。有趁热连饮之轻剂、偶剂,发汗亦用急服。

(2) 缓服

有趁热慢慢小饮以活肺病者,宜用缓服。有不用气随津自下而治咽喉病症者,亦宜用缓服法。

(3)冷服

有寒剂冷服治大热之病症者,宜用冷服。有热剂冷服治假热病者,亦用冷服。

(4) 热服

有热剂 热服治大寒病症者,宜用热服。有寒剂热服治假寒病者,亦用热服。

(5)温服

有补药温服补气补血者,宜用温服,有平药温服病不犯大寒热者,亦用温服。

(6) 空心服

有五更空心服病在肾肝,宜取其再睡一番,药入肝肾。有早起空心服,补下治下宜用空心服。 有空心服后即压以食,治肾恐妨心,治命门恐妨肺者,亦空心服。

(7) 食后服

有食后即服,病在胸膈者,宜食后服。有食远方服,病在中脘者,宜用食后服。有病在胸膈用峻下药,恐饮食方在胃口,下早致胸结者亦用食后服。

(8) 卧服

有服后正卧,病在胸膈,素有积者宜临卧服之。有服后左右侧卧,病在左右肋,使药直至病所;有服后去枕卧,病在肺及膈以上者,亦用临卧服。

凡一、二滚沸服,发散,治上病者宜。

凡百十滚沸服,温补,治中脘病者宜。

凡浓煎服,治下部病者宜。

已未午初服,于阴中引提阳气宜,补中益气汤,提疟汤皆是。

三、中草药饮食的忌口问题

中草药饮食的忌口问题,是指患者在服药时,必须禁止吃某些食物,这就是忌口。

中草药之所以能治病,这是由于药物有它的特性,井以其特性去治疗患者出现的偏盛偏衰, 即以药物之特性(或叫偏性〉去纠正人体之偏性,因而饮食物之间也有同样的偏性,各自独特的偏性,从而用药与食物之间就得注意饮食的忌口问题。

一般来讲,患者在服药期间,凡是生冷、粘腻、腥臭之类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予以 避免。同时,那些上火内热者尤其忌吃辛辣上火的食品;痰盛不宜吃肥厚油腻之物品;疮疡及皮肤痒癣则忌吃鱼虾腥味之品;虚寒身体不宜吃寒凉的果品,等等。

具体地讲,我们是常所见的疾病,饮食忌口问题如下:

(1)疟疾

忌食公鸡、鲤鱼、糯米、竹笋及鹅等腥荤食物。

(2)破伤风

宜多吃果汁、饮料,忌吃公鸡、虾、蟹、海鱼等腥荤食物;亦忌吃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如油脂、肥肉、韭菜、葱、蒜、辣椒等。

(3)肺结核

忌食肥甘辛辣刺激性食物,更应该戒绝烟酒。

(4)黄疸

忌食生冷、辛辣、海腥食物,更主要的还是忌绝烟酒。

(5)食道发炎、发癌

此时要忌酒戒烟,忌吃硬固食物和辛辣香燥温热等食物。

(6)便血

忌吃葱、蒜、薤、韭菜及辣椒,煎炒干硬食物禁食。

(7)淋病

患此病者忌吃生姜、大蒜、韭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8)赤白浊

戒烟酒,忌吃葱、蒜、韭菜及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9)麻疹

忌吃脂肪油腻过多及香甘粘滞食物。

总之,要正确地使用中草药,必须事先掌握其秘诀、要领。掌握了事物的规律、特性,就能正确驾御事物,以期达到药到病祛的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