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农科院人才基地发挥作用 创新从江香禾糯“稻+鱼”种养模式

 昵称53066677 2019-10-17

“一亩稻花十里香,一家蒸饭十家香”,伴随秋收喜悦的气息,借助贵州省人才基地项目推进,以香禾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为主要内容,素有“香禾糯之乡”美誉的贵州省从江县“稻+鱼”种养模式效益再创新高。

贵州省第六批人才基地科研骨干人员合影

10月5日,贵州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赵德刚率队,省农科院李超、朱速松和贵州大学吕立堂等省第六批人才基地团队成员前往从江县高增乡,对人才基地项目推进的香禾糯“稻+鱼”种养模式进行实地考察测产验收,核心示范区最高亩产值超过3000元,均值近2700元,较传统香禾糯“稻+鱼”种养模式亩增效益300至600元。

贵州省第六批人才基地负责人、省农科院赵德刚院长与高增乡农民收割香禾糯。

科研工作者田间汇报试验情况

省农科院以特色植物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为主要内容,在省人才办等部门支持下,2018年启动并牵头完成了第六批省级人才基地之一的贵州特色植物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人才基地建设。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具有米质优良、营养丰富、可食性强、口感香柔、食而不腻等地方特色的贵州从江“香禾糯”作为重点,建成了省级人才基地的贵州香禾糯人才培育工作站,对贵州香禾糯这一特色植物种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推动人才培养,促进我省特色水稻产业发展。

为充分提升从江县5万多亩香禾糯水稻的资源价值,2018年以来,省农科院先后派出20位人才基地团队成员前往从江县开展香禾糯资源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选派科技人员到高增乡、加榜乡等地挂职驻点开展技术帮扶,对香禾糯“稻+鱼”种养模式进行提质增效优化研究示范,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科研工作人员田间劳作

“从江县香禾糯单产不高,植株偏高、种植密度低和品种退化是主要因素。要提高种植香禾糯的综合效益,需要引入包括新品种、新方法应用的生态种养模式,不断创新当地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这需要更多本土科技人才在其中发挥作用。”贵州省农科院水稻所所长朱速松研究员说,像从江县农业农村工作局杨利边农艺师等众多本地科技干部,就是香禾糯人才培育工作站为当地香禾糯“稻+鱼”生态种养模式科学发展培养的人才。

与传统模式相比,新型的“稻+鱼”生态种养模式更加强调生态综合效益。注入现代农科理论的配套技术措施,更充分发挥“稻+鱼”综合优势,形成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的共生互利生态系统,达到水稻稳产或一定程度增产,总体经济效益增加的目的。

为改变当地传统的稻+鱼种养模式中老百姓历年收获的香禾糯亩产在300公斤左右的囧状,2019年,省农科院专家们在新型的“稻+鱼”生态种养模式选择了当地优质高产的“苟今告”作为香禾糯栽培品种,以水稻8000株/亩,鱼60—120尾/亩进行种养殖模式优化试验示范。现场测产结果,“苟今告”香禾糯亩产383.05公斤,比当地香禾糯“稻+鱼”传统种养殖模式亩产水稻增产50公斤以上,“测产验收产量比普通种植产量高,因为我们合理加大了香禾糯的种植密度”,选派到从江县加榜乡挂职科技副乡长的贵州省农科院水稻所龙武华博士向记者介绍。

贵州省第六批人才基地骨干成员、省农科院选派到从江县的科技副职龙武华博士与当地农民在田间测产

按当地从江香禾糯稻米价格不低于16元/公斤的市场计算,实施新型的“稻+鱼”生态种养模式,光水稻一项就可以亩增效益800元以上,同时稻田养殖的鱼产量和品质也有提升。

贵州省第六批人才基地科研人员收割香禾糯后田间合影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通讯员 裴晓红 陈筑梅 编辑 刘钰银 编审 周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