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陈鑫医生图书馆 2019-10-17

【原文】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①,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②,身爲振振搖者③,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湯主之。(67)

【词解】

①心下逆满:指胃脘部因气上逆而感觉胀闷不舒。

②动经:伤动经脉。

③振振摇:动摇不定。

【提要】

论述脾虚水停的证治及治疗禁忌。 

【释义】

条文中“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当接在脉沉紧之后,属倒装文法。

太阳伤寒,本当发汗治疗,若误用吐下之法,损伤脾胃,中阳不足,运化无力,水饮内停,逆而上冲,故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阳虚清气不升,水饮反而上蒙,故起则头眩。脉沉主水,脉紧主寒,沉紧之脉为里有水寒之患。病本为中阳不运,水饮内停,故治当温化水饮,健运中焦,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此时若再予发汗,更伤阳气,经脉失却温养,加之寒饮浸渍,必致身体震颤摇动而不能自持。提示本证治疗应禁用汗法。

本汤证与茯苓甘草汤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均为阳虚停水,所用药物除茯苓、桂枝、甘草外仅一味药之别,但病机证候有别。本证为脾阳虚,水停中焦,见心下逆满,起则头眩,故治以白术健脾利水;茯苓甘草汤证为胃阳虚,水停中焦,见不渴而胃中有振水声,故治以生姜温中散饮;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为心阳虚,下焦寒水上冲,见脐下悸动而奔豚欲作,故治以大枣补脾益气,培土制水,并重用苓桂以利水平冲。从病位来看,本证与茯苓甘草汤证位于中焦,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病位在下焦。

【病机】

 脾虚水停,水气冲逆。

【治法】

 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方药】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义】

 方中茯苓健脾养心,淡渗利水;桂枝温阳化水,降逆平冲;白术、甘草补脾益中,培土强源。且茯苓、白术相配,又能增加健脾利水之力,桂枝、甘草相伍,更可发挥温通阳气之功。全方充分体现了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思想。

【病案】

 刘某,女,19岁,1977年10月3日初诊。2个月来耳鸣耳聋,鸣甚则头眩,舌苔白,脉沉细。此属水饮上犯之证,与苓桂术甘汤:桂枝10克,茯苓18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连服八剂,耳聋好转,头已不晕,耳鸣大有好转。原方增桂枝为12克、茯苓为24克,又服六剂痊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