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黑龙江齐齐哈尔某幼儿园举办了一场平衡车比赛。 上台领奖的时候,拿到第一的小朋友却紧紧地抱着奖杯哭了:“这是我的大奖杯,只能是我的!” 原来,这个4岁的小萌娃在小组赛中曾摔倒在地,失去了小组赛第一的名次。 虽然在后来的复活赛和决赛中奋起直追,最后夺取了冠军,但是心有余悸的他,还没从之前输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看到季亚军的两位小朋友也有奖杯,他的内心就一万个不愿意,最终难受地在领奖台上哭了起来。 这个新闻让人看得忍俊不禁,却又感慨万千:怎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输不起? 其实,许多孩子都会这样: 总想拿第一,为了赢比赛不惜撒泼耍赖; 遇难会退缩或者放弃,输了特别容易崩溃; 嫉妒心强,争强好胜导致人缘差…… 面对孩子这样的情况,爸妈或是开口安慰:“没关系,宝宝已经很厉害拉”; 或者大讲道理:“比赛有输有赢很正常,下次努力赢回来就好嘛”; 更或者,有时还会指责孩子:“你这孩子,怎么就这么输不起?” 然而,这些话语都不是很恰当,大多时候也并不能让孩子从“输不起”的挫败中走出来。 02 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输不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2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发展,但是由于对外在事物和自我缺乏客观的认识,孩子常常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在自我评价中往往会夸大自己的能力。 在自我保护意识的作用下,孩子不愿意面对失败是人类本能的反应。 所以,当结果与预想不一致时,孩子们就会出现嫉妒、尴尬、羞耻、骄傲、内疚等各种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往往会以暴怒、攻击、哭闹、拒绝沟通等行为表现出来。 可以说,“输不起”是孩子成长中必有的阶段特点。尤其在孩子2-4岁时,“输不起”“争强好胜”的表现会特别明显。 而之后,随着孩子对自我认知更加准确、随着“去自我中心化”的完成,孩子会逐渐平衡好“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孩子“输不起”的表现就会慢慢淡化甚至消失。 孩子从“输不起”到“放得下”能不能自然过渡,父母的作用很关键。 当孩子出现“输不起”的反应时: 我们说“没关系”,是对孩子正常情绪的否认,孩子接收的,只是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 我们鼓励“下次赢回来”,是对孩子这次失败体验的无意识强化; 而我们的指责,更是让孩子会误以为,因为输,才导致了父母对自己的生气。 孩子是通过父母来感受自己、评价自己的。他们往往会把大人的反馈和行为作为对自我、对世界认识的参照标。 要让孩子有正确的输赢观念,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用健康心态去面对竞争,父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03 在亲子观察类节目《育儿大作战》里,有一个小女孩橙橙,就是一个特别输不起的孩子。 在她的观念里,不管用什么方式,不管过程如何,只要能赢就行,只有赢了她才会开心,只有赢了她才觉得有意思。 通过短片我们发现,橙橙输不起跟她爸爸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橙橙爸爸认为,孩子就应该有输赢观念,这样,需要孩子去赢得竞争的时候,她才会有很强的胜负心去争取胜利。 所以,橙橙爸爸从小就爱与孩子玩比赛游戏,在橙橙家里,比赛可以说是无时无刻地不在进行: 早起刷牙以比赛方式进行; 吃饭要比谁吃得又快又多; 拼图要比谁先完成动物拼图; 玩游戏也要看谁更厉害…… 而在过程中,爸爸还经常放水,故意输给女儿。孩子破坏游戏规则,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结果,导致了橙橙认定了“不能输”,比赛时,经常捣乱破坏,破坏规则;感觉要输就会着急瞪眼发脾气;如果结果输了,那更是嚎啕大哭,甚至会气急败坏地对爸爸会连咬带打,发泄情绪。 英国心理治疗师尼克·卢克斯摩尔说:“无休止地从失败中保护孩子,对他们是有害无益的,当失败再次发生时,屡次受到保护的孩子,就会觉得很羞耻、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 在日常生活中,不刻意迁就,让孩子明白每一个的人生都有输有赢、赢了开心输了沮丧也是人之常情,孩子才会更坦然地面对自己输的事实。 04 想让孩子明白“输赢都是成长”,避免养出“输不起”的娃,我们不妨试试这么做: 一、言传身教“输不可怕” 当父母传达给孩子的是“赢很重要”,孩子就会专注于输赢的结果。 他会认为只有赢才是好的,只有我赢了爸爸妈妈才会更开心。那孩子就会担心,输了,自己在重要他人心中的位置和积极评价就会消失。 所以,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输赢观,并在日常的言行中淡化输赢的结果,去强化比赛过程带来的乐趣,孩子明白努力的价值,孩子才会“输得起”“放得下”。 二、设置开放式结果 比如跑步比赛,我们不是非得比赛谁跑得最快,我们还可以比赛,谁跑得最开心、谁跑得最认真、谁跑得最悠闲等,把比赛结果做成开放的三种或四种评价。 这样每个人就都能找到各自独特和值得肯定的地方。孩子也就不会纠结赢还是输。 三、帮助孩子控制归因 在一些竞争比赛中,孩子难免会出现输的情况。而那个时候,孩子一般都会有比较大的情绪。 此时,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正确接纳和发泄自己的情绪,然后,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归因,鼓励孩子继续尝试并改进,孩子才能学会积极、勇敢地面对失败,成为一个“输得起”的孩子。 人生有输赢,竞争无处不在。 让孩子从小感受竞争,帮助孩子从生活实践中学会正确看待输赢结果,提高适应力和抗挫力,孩子才会在未来勇敢地接受否定和挑战。 改变从不是一蹴而就的。 当孩子“输不起”时,不妨多点包容、多点耐心,多点坚持,多点引导,孩子才能慢慢懂得,过程与快乐比输赢这结果更重要。 撰稿:遇之 |
|
来自: 昵称55807659 > 《孩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