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云雾山中986 2019-10-17

这几天全国普遍降温,下了几场雨,北方正式进入秋裤时节。'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绵',秋天气候变化无常,下雨降温记得多穿衣服哦!

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已经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气候'一词就是从二十四节气而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一年共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在中华大地上的劳动人民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小时候背的节气歌还记得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的产生:

我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我国的中原地区也就黄河流域一带为基准订立的,主要是现在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记为一年,月亮从亏到盈记为一月,为了记录太阳对农业的影响加入了二十四节气,补充历法对农业生产的指导。现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老农民依然按照节气进行农业生产。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我国古代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也属于阳历的一种,二十四节气主要为指导农业生产而订立的补充历法。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小满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汉朝时的二十四节气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平气法'用立杆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15天,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平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从1645年起沿用至今。'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相关的农谚和习俗:

立春: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经开始,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这时候许多地方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等习俗,俗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 前一天叫'迎春'。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雨水:

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雨水过后,开始植树。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 莫让一滴白白流','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雨水无雨天要旱, 清明无雨多吃面'的农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 的农谚。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惊蛰:

惊蛰象征气温上升, 天气变暖, 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 蠕动。 有'雨水早,春分迟 惊蛰育苗正适时', '惊蛰不过不下种' 之农谚。民间 有'雷打惊蛰谷米贱', '惊蛰闻雷米如泥', '过了 惊蛰节,耕地莫停歇','雷打惊蛰前,高岗能种田','雷打惊蛰后,河湾能种豆', '惊蛰打雷, 小满发水', '惊蛰云不动,寒到五月中 ', ' 惊蛰不放蜂, 十笼九笼空 ' 的俗语。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春风:

春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春分时,全球昼夜等长。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春分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

春分一到,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

在春分那一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在中国岭南一带,还有一个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又称之为'春碧蒿'。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清明:

清明,空气清新,草木返青,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有'清明十天种高粱','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 '清明前后, 点瓜种豆', '清明喂个饱( 上肥), 瘦苗能长好' 等农谚。

清明节忌讳天阴、下雨。是日天晴,兆大丰收 有'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 暗谷雨', '清明无雨多吃面' 之说法。俗以为清明不明, 即为荒年之兆。

清明有西北风,主旱,有'清明西北风, 旱了不会轻' 之说, 但也有'清明南风起, 收成好无比' 的俗谚。

清明夜落雨, 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 只怕清明一夜雨。'

现在的人们保留着清明祭祖扫墓的习俗。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谷雨:

谷雨太阳到达黄经30° 时开始。 一般天气变暖, 断霜雪, 雨量也较前增多, 是播种的重要季节, 开始种高粱、 玉米等秋作物,有'谷雨下秧, 立夏栽', '谷雨麦怀胎' 之说。

此外,谷雨无雨, 亦为荒年之兆。 有' 明清明,暗谷雨', '清明要明, 谷雨要雨' 之俗谚, 也有'谷雨到, 布谷叫, 前三天叫受干, 后三天叫受淹' 的说法。

谷雨这几天上雨后开始碾场,(碾场是农作物主要脱粒,清理场所) '三月不碾场, 打麦土里扬'。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立夏:

立夏是为夏季之始, 小麦齐穗, 开始扬花上浆。此时, 各种候鸟相继入境, 并继续播种秋作物。 农谚云:' 立夏茭子小满谷, 芒种玉茭大疙哚。' 立夏日忌无雨、 无风。 俗有'立夏不下, 旱到麦罢', '立夏不下, 高挂犁耙', '立夏刮东风, 药铺把门封' 之说。

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就是立夏这一天,孩子们带着煮好的鸡蛋去比赛,两个鸡蛋尖头碰尖头,圆头碰圆头,哪个鸡蛋先破为输,最后决出蛋大王、蛋二王等。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立夏斗蛋

小满:

小满,农民购置农器家具, 做收麦前的准备工作, 并开始套种晚秋作物。 有'小满不满, 芒种不忙','小满十八天, 不熟也要干( 指小麦)', '小满种谷, 憋满仓屋' 的农谚。

在小满这一天,旧时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因为过去农业灌溉需要用水车,随着时代的发现,这现习俗已经不在进行。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芒种:

芒种一到就进入典型的夏季, 天气变得炎热,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收、 夏种、 夏管统称'三夏'。

在古时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现在看来这样的节日应该保留和发杨,可以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和敬畏,对生态的重视。而且也可以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夏至:

夏至是农事很重要的节气,气温升高, 天气变热,忌连阴雨,有'荒谷烂麦长玉茭' 之说。'春争日 , 夏争时, 中耕锄草不宜迟'。夏至三庚入伏, 伏有三十天或四十天, 分头伏、 中伏和末伏。 每伏十天, 中伏有二十天的。夏至是太阳在天空位置最高的一天,在民间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小暑:

小暑天气逐渐炎热, 汛期到, 作物旺长, 要加强秋作物管理。 可犁地, 农谚有'小暑前后种绿豆'。 小暑忌旱,有'六月 怕干, 九月 怕淹', '六月 旱, 喝稀饭', '六月要雨难得雨, 八月 要晴难得晴', '小暑南风十八天, 坑里泥巴都晒干', '伏里无雨, 谷里无米' 的俗谚。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大暑:

大暑为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 正值伏中。农作物要注意治虫、 防旱、 防涝。 有'冷在三九, 热在三伏', '三伏不热, 五谷不结', '小暑大暑, 热死老鼠 ', ' 小暑不算热,大暑压草肥 ','头伏有雨, 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饱饭', '伏里有雨,多种麦', '大暑到立秋, 割草压肥不能丢', '头伏萝卜 , 二伏菜, 三伏里头种荞麦', '伏天三场雨, 薄地长好麻' 的农谚。 还有' 伏里有九,九里有伏',(就是伏天里也会有数九天,意指伏天里也时常有变天的时候,记得伏天不要着凉。) ' 冬病夏治'的说法。

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清同治年间,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时节为最流行。人们认为这是五位凶神所致,于是在江边建了五圣庙,在大暑节这一天,用特制木船将供品送至椒江口外。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送大暑船

立秋:

立秋,秋季开始,但天气仍然炎热难耐, 有'秋老虎' 之说,这时三伏还没有结束, 有' 三伏不到, 秋来到' 的说法。 农事有'立了秋, 挂锄钩' 之说,意为庄稼不再锄了; 还有'立罢秋, 万事休', '立秋种芝麻, 老死不开花', 意为此时各种作物不能再种了。但此时要播撒葱子,育出小葱苗,待第二年春天移栽。 还时可种菠菜、 青菜、 芫荽。 立秋是农业的大节气, 是庄稼接近成熟的季节。'立秋三天遍地红', 指高粱穗变红成熟。 立秋日忌雷、 雨、 风, 有'雷打秋, 晚禾折半收', '秋前北风, 秋后雨, 秋后北风干到底' 的俗谚。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处暑:

处暑,暑尽天凉, 炎热的天气将于是日结束。农谚有:'处暑不种田,想种等来年','过了处署不种秋,就是种上也不收',但可种荞麦,俗谚云:'处暑荞麦甭等肥'。'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白露:

白露,时值中秋, 天气转凉, 夜间露水发白 ,开始收获高粱和早玉米。农谚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 小麦)','白露没有雨, 犁地要早起', '秋收打谷又犁田, 来年又是大丰年' 。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秋分:

秋分,秋季的一半, 此后, 北半球渐短, 夜渐长。 秋分后, 既要抓紧送粪犁地, 积极备播小麦, 又夹带收秋,是秋季最忙时期。

农谚有'白露早, 寒露迟, 秋风种麦正适时', '秋分分断根', '秋分过五, 小麦入土',' 秋天弯弯腰, 强似春天转一遭儿', ' 初一不下盼十三, 十三不下一冬干', '一年辛勤在于秋, 粮不入屋不算收', '三春不如一秋忙, 收不到屋里不算粮'。

秋分前后, 月亮落地的变化, 将直接预示着来年年景的好坏。 俗谚云:' 七月十五早看天, 强似抽签问神仙;月亮落地接云彩, 年景好的说不得; 月亮落地光塌塌,明年粮食打不发。'

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现代社会的中秋节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化而来。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祭月

寒露:

寒露,进入寒露,气候明显转凉。

农谚有'哪有寒露不割谷', '寒露不刨葱, 等到立了 冬','一早三分忙,一壮三分旺', '割寒露, 打霜降' 之说。

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时节的习俗。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登山

霜降:

霜降,以天冷、露水结成薄霜而命名 。有'霜降无霜,来岁饥荒','霜降有霜,米谷满仓', '十月不下霜, 种地一包糠','犁犁耙耙种下田, 最晚不过立冬前', ' 前耧后耧, 差一穗头'的农谚。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立冬:

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太阳过黄经225° 。古有'冬是终了 '的意思, 也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农谚有'立了冬, 把地耕,能使土里养分增', '冬耕深,出黄金' 之说。

立冬忌无雨, 有'重阳无雨立冬晴, 立冬无雨一冬晴', '男人不忘秋刹地, 女人不忘夜纺花'(这里的杀地指翻地,指立冬前一定要把土地翻一一遍), '地冻牛铃响, 萝卜白菜正在长' 的农谚。

立冬日忌讳吃生冷食物, 如萝卜 、 水果等, 否则会损伤身体。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小雪:

小雪',气温下降, 开始飘雪花。 农民开始进行农田水利修整,整修道路, 开展副业活动等。农谚有'千家万户 ,沫子粪土',' 修渠筑坝, 天旱不怕 ', ' 修好水渠筑好塘,年年丰收有保障', '修好水利, 一本万利','场光地净, 五沟挖通', '薄地想丰收, 冬闲挖深沟'。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一带的传统习俗。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大雪:

大雪,天寒地冻、 大雪纷飞 。'麦盖三床被, 头枕蒸馍睡。'

农民进入农闲期,并开始磨粉, 加工粉条、粉皮等。

大雪忌无雪, 俗谚有'大雪不见雪, 来年不收麦', '今年大雪把门封, 来年一定好收成', '雪水化成河, 麦收不会薄','大雪丰收来, 无雪少吃麦' 之说。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冬至: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天气渐入严寒。

《 冬九九歌》:' 一九二九闭门塞手, 三九四九冻死鸡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农业生产上, 除继续进行防冻、积肥等工作外,农民会为人畜的安全过冬进行准备。

冬至后白天将逐渐变长,'吃了冬至饭(姜饭), 一天长一线' 。 冬至忌无雨, 俗谚云:'立冬无雨看冬至, 冬至无雪一冬晴。'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现在冬至日这一天北方人要吃饺子,南方人要吃汤圆。传说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因为饺子就是张仲景发明的。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小寒:

小寒,进入严寒天气, '小寒大寒, 滴水成团', '小寒冻土, 大寒冻河'。

梅花做为第一花信(二十四番花信风: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 8 个节气里共有 24 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在小寒时节开放,而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大寒:

大寒,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时在农历十二月 ,准备过春节, '小寒、 大寒、 杀猪过年'。

在大寒节气中,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节,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现在的习俗依然是吃'腊八粥',在冬天温暖的火炉边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的香甜美味的'腊八粥'。

中华农业文明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那么准?从源头为你解读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与作用,成为日期上的附注。

但'二十四节气'是值得传承发扬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农业产业还有一定的指导性做用。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你会发现不管每年天气如何变化,总是和二十四节气可以对应起来。

你的家乡有没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习俗或谚语?希望可以交流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