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人来说分别有什么不一样的意义?

 yh18 2018-01-22

2017年2月2日 天气阴雨 丁酉年正月初六

今日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

湘南的春,始于烟雨,终于南风。

二十四节气中,尤爱立春。

于这天总能嗅到春神的气息,领悟到古老的诗意。

感受着花信来时,桃枝无声吐绽一个,又一个花蕾那种万物复苏的生机。

往年的每一个立春,爷爷总会在清晨燃放鞭炮以迎春神。

在早先年少时不觉得这有什么称奇的地方,如今才发现已入耄耋之年的爷爷遗忘了那么多事,记性逐渐变差,却对每年哪天“立春”了若指掌。

俗语云: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又是春之始。

对于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而言,立春当然是最重要的节气,迎祭春神自然包含着盼望一年有个好收成的美好心愿。

楚云卿·于湘南



以上,是我去年立春写的一篇日记。

所以,你问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有什么意义,就像我日记中说的那样,立春到了,春水初融,万物复苏。作为一个农耕民族,这个时候呢,农民就要开始准备播种了。它既包含着对大自然气候变化的适应和敬畏,也有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在这一天“迎春神”,是敬天法地这一思想的体现,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希望。

从传统意义来讲,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套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耕民族,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也要根据太阳进行,所以二十四节气是用来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也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家庭衣食住行,

所以,千万别以为,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闲着没事发明的习俗,它是有科学依据的,在古代人民生活、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今天,仍然有实际意义。

好比“清明节”的由来,就是由二十四节气“清明”演变而来,在清明节,大家都会去祭祖,扫墓,你说有什么意义?




一、立春

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儿开始到水面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鱼负着冰一样。

所以立春的意义,不仅是农业生产上的指导作用。在人们心目中,春是温暖,是桃花烂漫;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立春活动:迎春送春的庆典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苏轼还有诗云:“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从周代起,立春就是先民的一项重要活动,历代君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们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还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施惠兆民。

明清时,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都必须将官服穿戴整齐,去东郊的东直门外五里的“春场”去迎春




二、雨水

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50度。雨水,有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曰:“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意思是,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祭祀般。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被封。再过五天,在淅沥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升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

关于“獭祭鱼”,宋朝的郑起写过一首诗,描绘过相关景象,诗如下:

《繁昌江边风两獭祭鱼人立而拜》

寒食清明在客途,片帆飘泊老无庐。

松楸方念无人扫,忽见江边獭祭鱼。


关于“雨水”,杜甫《春夜喜雨》也有诗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三、惊蛰

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为惊蛰,一般在3月5日或6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有春雷滚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有诗云:“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这个时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黄鹂鸣唱,鹰飞燕来。




四、春分

昼夜平分之始,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春暖花开,莺飞草长,适宜农作,田间管理,或者踏青出游。

春分有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意思是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会打雷并发出闪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席,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说得简单点,就是从“春分”这一天开始,将进入昼长夜短

习俗:

竖蛋、吃春菜、送春牛、粘雀子嘴、春祭、拜神、祭日




五、清明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之日,中国人都会在这一天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传统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清明习俗:

1、踏青:在古代,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踏青打马秋、插柳等一系列风俗。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祖先,生离死别的辛酸苦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只不过在如今,清明主要以祭祀、扫墓为主。




关于其他节气,我就不讲了,因为太长,内容太多。而且各地的习俗其实也不大一样,比如冬至,南方喜欢吃汤圆,北方喜欢吃饺子。

但是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之于中国人,就如同传统节日一样,是中国文化的根,它影响中国人几千年,涉及到精神、文化、习俗、饮食、气候、生活娱乐、劳动生产等方方面面。甚至还可以说,还影响到文学的创作。

也可以说,它比节日对中国人的影响更深,因为中国是农耕民族,只不过现在进入到了工业社会,所以,很多人脱离了农民生活的人,对节气不那么感冒。而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很多人对自然、季节、气候的演变,也不那么敏锐和敏感。

比如你在广东,城市里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春天也不明显,你对立春、雨水、春分的到来完全没什么感觉。同样,“冬至、小雪、小寒、大寒”什么的,感受也不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