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室东迁,秦襄公受封建立秦国,春秋正式开始

 人之意 2019-10-17

自从申后和太子宜白被废,申后之父申侯就憋了满腹怒气决心杀死幽王和褒姒母子,为女儿夺回名分,扶立宜白。但申侯国小兵微,无力进攻周室。为了达到目的,申侯一面努力发展国内的武装力量,一面积极与西夷犬戎发展关系,同时还与一些不附周朝的部落小国加强联络,等待时机攻周。

幽王十一年(前771),数举烽火之后的幽王已经失信于诸侯,国内不满,四方离心,申侯认为时机成熟,联合姒姓缯国和西夷犬戎举兵向镐京攻来。幽王见西夷大兵压境,急命人抵抗,自己带褒姒和伯服逃奔骊山,登烽火台点狼烟征诸侯勤王。一时狼烟四起,却不见诸侯救兵。

不久,犬戎便攻到了骊山。犬戎是个凶猛野蛮的游牧民族,一进镐京繁华之地,便像狼入羊室,顷刻血肉狼藉,不堪入目。他们攻入镐京,大肆烧杀奸淫,抢夺财物,将王宫珍宝美女,抢劫一空,连申侯都心有不忍,但已无力阻拦制止可怜二三百年的西周京都,被犬戎人糟蹋成一片废墟。

犬戎人攻到骊山,杀死幽王和伯服,见褒姒美丽,掳上战马,席卷周室财宝,扬长而去战乱中,稀稀拉拉地来了几位救周的诸侯。申侯与诸侯和残存的周室群臣商议,拥立宜臼即位,是为平王。眼见镐京成为焦土,又邻近犬戎,无从立足,于是君臣决定迁都洛邑。

周室直辖领地本来邦畿千里,有西部以镐京为中心的宗周之地和东部以洛邑王城为中心的成周之地,如今东迁,只得尽弃宗周。

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周天子率群臣东迁,诸侯们率兵护送了一程。护送的诸侯寥寥无几,多是镐京附近畿内的小国君主。其中有位秦襄公,在犬戎之乱中率兵救周,力抗犬戎,作战十分勇敢,平王深受感动。患难中的周平王见多少大国诸侯都没前来救驾,弹丸封地的小小西垂大夫却不辞遥远,率兵前来,而且拼死力战,不怕牺牲,又护驾东迁,忠心耿耿,内心很受感动。他想,看来宗周之地已经难保,不如这时送个人情,封给秦国一些领土,正式拔为诸侯,也不枉其救驾之功和片忠心。

于是宜布封秦襄公为诸侯,正式封赐岐山以西的领土,并且说:“戎人无道,侵夺了王室的岐、丰之地,秦国如能攻逐戎人,即可占有这一带地区。”岐山在宗周偏西,丰水在宗周中部的镐京附近,此言一出,实际上是将宗周大部地区,也就是西周京畿的主要地带封给了秦国。这给秦国向东发展,兼并整个关中地区提供了合法依据。后来秦以关中为基地向关东蚕食领土,灭亡东周吞并天下,是周平王所始料不及的。

当时平王与秦襄公立约盟誓,落笔成文,襄公又送一程,各奔东西。从此秦人正式建国,以诸侯身份与各国通使,礼尚往来,并以崭新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周秦时期的主角。

平王来到洛邑。这里筑有王城原是周朝的东都,以便控制东方诸侯,附近也有号称成周的京畿之地,但成周仅有今河南西北部一隅之地,地面比较狭窄。周初营建东都控制东方,那时宗周、成周连成一片,王畿千里,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在宗周地区,王室有充足力量和崇高威望,刚刚建国的东方诸侯羽毛未满,不敢不尊天子,所以东都确实能够起到控制东方诸侯的作用。

平王东迁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王室宗周之地尽失,成周地面过于狭小,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已经沦为区区小国,根本没有能力控制诸侯,而羽毛丰满的东方诸侯们却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获得了全面的莲勃发展。诸侯之间大欺小,强吞弱,互相展开兼并混战,表面上仍然尊重周天子,动辄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动战争。所谓“尊王”,即指的尊重周天子;所谓“攘夷”,指抵抗驱逐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实际上,没有哪个诸侯真正“尊王”,天子不过徒有虚名罢了。

由于东周时代王室在历史舞台上已经无足轻重,不能代表当时的历史特征,因此史家将东周存在的大体时代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取名于鲁史《春秋》,《春秋》作者孔子逐年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战国时期取名于西汉刘向所作的《战国策》一书,史家通常将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作为战国时期的开始,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作为战国时期的结束。

周初大封建,诸侯数目难以确知,古有八百诸侯之说,未免夸张,不过荀子所谓的七十国则显然是个保守数目。天下诸侯,并非都是王室所封,不少程度不同的氏族部落政权,无论是否取得王室的承认和正式封号,也无论是独立为国还是大国诸侯的附庸,一概都是诸侯。

平王东迁后进入春秋时期,诸侯弱肉强食,形成大国争霸局面,先后灭了许多国家,相继出现齐桓、宋襄、晋文、秦穆楚庄等霸主,号称“春秋五霸”。到战国时期,诸侯主要剩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号称“战国七雄”,最后统一于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