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康之治后,西周本来应该延续强盛,昭王却导致了“王道微缺”

 长史如歌 2019-10-17

在西周第二代和第三代天子周成王和周康王的有效治理下,西周国力鼎盛,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记载史册的治世“成康之治”。按照历史的惯例,如果不逢战乱和大的政治动荡,大治所带来的盛世有其惯性,往往要延续至少两三代才见衰败,而西周至康王之后,第四代昭王时期,西周国运就来了一次V型急转弯迅速下跌,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为:“昭王之时,王道微缺。”

是什么原因让刚刚经历大治之世的西周迅速走向衰弱呢?主要是周昭王在内政上的平庸和对宗族制度的不当处置,以及兵败身亡的后果造成的。

一、周昭王对宗族制度维护不利,对天子权威造成损害

西周的国家制度在根本上是以宗族制度为核心构建的,其中又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衍生出大小宗制度,周天子作为姬姓宗族内的大宗嫡系,对于其他姬姓王族和诸侯国等小宗族裔有着至高无上的领导权,有干涉诸侯国内事务,和处置王族和诸侯国违反宗族制度行为的权力,但周昭王忽视了宗族制度这一王朝重要根基,导致了周天子权威的损害。

昭王十四年秋天,鲁国发生弑君政变,鲁国国君幽公被其弟姬沸杀死,自立为君,称魏公。以国家制度来看,这属于以臣弑君,大逆不道;以宗族制度来看,这属于以弟杀兄,废长立幼。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严重破坏西周国家规则的行为,周天子有责任对这一破坏规则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惩处。

但周昭王对此事竟不置可否,听之任之,以至于姬沸以弑君弑兄上位,而无丝毫惩罚加身,持续当了50年鲁国国君,使得鲁国国君之位传到了姬沸这一脉族裔中。

周昭王对这件事处置不当,带来了严重后果。鲁国作为姬姓王族之国,出了这样一件违反宗族制度的恶性事件,作为一族之长的周天子居然不闻不问,本身也是对宗族制度的二次破坏。助长了其他诸侯国内觊觎国君之位的王族后裔的野心,导致了恃强凌弱事件的不断发生,也打击了周天子的威望。

二、多次对外用兵,师灭身亡

周昭王虽然在政事上平庸,在军事上却多次对外用兵,加强了西周政权对南方地区的控制。

西周时期,所统治范围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周边不服从其统治的政权和部族,均被视作正统之外的蛮夷。而诸多蛮夷之中,又以荆楚一带的楚蛮占地最为广大。昭王之所以征伐楚蛮,除了楚蛮占地广大,不服从周天子统治外,与其境内有大量的铜矿资源也有很大关系,而在当时,铜是极重要的战略资源,西周统治者自然十分想要占有这一资源。

为解除后顾之忧,保证南征的顺利,周昭王先对位于东方的东夷各族进行讨伐,由于周军对于东夷各族来说装备精良,战力强大,难以匹敌,于是纷纷选择了归顺。昭王的东征之战较为顺利,使得西周的势力达到了今天的山东和江淮地区。

东征胜利后,周昭王将兵锋指向了南方的楚蛮,进行了三次征伐。第一次在昭王十六年,他率军深入到了荆楚腹地汉水一带。第二次在昭王十九年,这次出师不利,史书记载是“丧六师于汉”,即在汉水遇到了重大损失,丧失了大部分兵力。第三次即是昭王末年,这次最为严重,以至于不但周军全军覆灭,连周昭王也死在了南方。《史记》记载:“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竹书记年》也记载了:“其王南巡不返”。

周军的覆灭和周昭王的死对西周的打击是巨大的。首先,之前的周军在周天子的率领下,似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这次的败亡则向天下传递出一个信号,即周天子的军队也不是不可战胜的,这就让一些内心本就不是对周天子多么忠诚的诸侯起了异样心思。其次,周军这次全军覆灭,使得周王室的实力大大受损,进一步降低了周天子在诸侯国中的权威性。

由于上述原因,自周昭王起,周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并多次出现过政局动乱,诸侯多次不朝拜周天子。虽然由于共和执政,在周宣王时短暂出现过兴盛,但不过是昙花一现,根本无法挽回周王朝衰败的命运,终于在幽王时期,西周灭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