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季养生四要】 一、秋养“收”秋天是阴...

 深度视讯 2019-10-17
【秋季养生四要】
 
一、秋养“收”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人体经春夏生长之后,将进入收藏之时,阳气收藏好了,体魄才能涵养,才能为人冬后的潜藏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为来年身体健康做好准备。

《黄帝内经》中说,秋季3个月中,秋风劲急,地气清肃。万物色变,人们应早睡早起,以避免肃杀之气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养生者思想意识要清静、安宁,神气渐收,以适应秋季寒凉之气候,不让意志外驰,保持肺气清肃,认为这就是调养秋收之气的规律。如果违反这个规律,就会损伤肺气,到了冬天发生泄泻病,还会使人体适应冬季潜藏之气的能力降低。所以,《黄帝内经》中说“秋气之应,养收之道”,其核心就在一个“收”字。秋养收,包括了收摄阳气,收摄阴精,收摄精神。
 
二、秋防“燥”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雨量也慢慢地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干燥。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软裂等症。因此秋季养生要防“燥”。

所以,此时养阴润燥是关键。提到滋阴润燥,麦冬、百合、梨子是秋季必备的调整阴阳的佳品。《本草纲目》里说,麦冬可以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适用于肺燥干咳、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及肠燥便秘等。百合入肺经,补肺阴,清肺热,润肺燥而止,对“肺脏热,烦闷咳嗽”有效。梨子清热生津,润燥化痰。所以,要防止秋燥,用麦冬、百合、梨子最为适宜。
 
三、秋远“悲”
一般而言,秋季人的情绪不大稳定,易于烦躁或悲愁。尤其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引起悲伤忧愁的心绪,而悲忧最易伤肺。秋季,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这样才会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才能适应秋天,收敛神气,为冬令阳气潜藏做好准备。我国民间有重阳节登高赏景的传统习俗,登高远眺,饱览奇景,令人心旷神怡,可调节秋季不稳定的情绪,使一切忧郁顿然消失,是很好的精神调摄方法。
 
四、秋养“肺”
秋气内应肺,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出现鼻干、咽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梨、芝麻、藕、菠菜、猪肺、豆浆、鸭蛋、蜂蜜、橄榄等。

秋季,肺的功能偏旺,而辛味食品吃得过多,会使肺气更加旺盛,进而还会伤及肝气,所以秋天饮食要少食辛味食物,如韭菜、辣椒、葱、姜、蒜等,在此基础上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如苹果、葡萄、芒果、柚子、柠檬、山楂、荸荠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