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景茂教授治疗小儿哮喘经验

 jiahengqin 2019-10-18

第 1245 期

作者 / 1蒋建英 1章可谓 1葛丹枫 2指导:俞景茂

1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中医院 2浙江省中医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钱秀华

俞景茂教授是儿科分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医四十余年,博古通今,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在小儿哮喘的研究中,俞师指出风邪、痰壅、气阻、体虚、瘀血的相互作用是哮喘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祛风、豁痰、理气、补虚、化瘀的综合作用,可将哮喘根治于小儿阶段。笔者有幸跟师实践,现将俞师治疗哮喘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病”“喘证”等范畴。俞师指出,风邪为哮喘发作的关键病因。“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包括外感风邪和吸入性致病因子 (如花粉、屋尘、螨及各种异味等);饮食过敏,致脾失健运,助湿生痰,壅塞气道,化火动风;情志不悦,肝气郁滞而化火生风。痰为夙根,是哮喘发作的主要病理产物,发作期宣肺豁痰,治有形之痰;缓解期扶脾益肾,培土生金,调理脏腑功能,治无形之痰。小儿肺脾肾不足,凝液为痰,痰伏于肺,痰阻气道,若有外因触动,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使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加剧而发作哮喘。

正如《时方妙用·哮证》云“哮喘之病,寒邪伏于肺腧,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劳役房劳亦发”。痰阻气滞,不能正常推动血液的运行而使肺部瘀血,血行受阻,久必成瘀,痰瘀互结,使喘息痰鸣更甚,亦为哮喘反复发作的病因。如《玉机微义》云“人之血气流行,无一息间断,才有壅滞,津液凝积,郁而成热,痰遂生焉”。虚为哮喘反复发作的根本,主要表现为肺、脾、肾诸脏的虚损。其中肾主水,若肾气亏乏,肺、脾俱失肾阳之温煦,致肺气虚不能布散津液,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从而水液积湿而成痰;同时肾为“水之下源”,阴虚则炼津为痰,阳虚则水泛为痰。肺脾肾诸脏虚损,可产生更多的痰浊之邪,也更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如此周而复始,最终导致人体虚脱,哮喘反复发作。

俞师基于上述认识,指出本病病机为肺脾肾诸脏不足,痰饮留伏,痰瘀交结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如遇外感、饮食不当、劳累等因素则引动伏痰而发,出现肺气上逆为标,痰瘀交结为本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

2.1 急性发作期:

1)热性哮喘。症见气喘息涌,喉中痰鸣如吼,咳嗽,痰黄黏稠,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蜜灸麻黄 4 g,杏仁 6 g,甘草 3 g,生石膏 15 g,蝉蜕 3 g,地龙 10 g,黄芩 6 g,皂荚 6 g,白芥子 6 g,丹参9 g。方中麻黄宣肺定喘,用蜜灸麻黄是取其发散力弱而平喘力强之意,生石膏泄火,清肺热,两药相配,既能宣肺又能泄肺热;杏仁行气平喘、化痰止咳,与麻黄配伍助肺宣发和肃降;黄芩清肺热;蝉蜕补肺固表,消风化痰;地龙清肺热,活血通络,与蝉蜕配伍,加强祛风化瘀之功效,以除哮喘之宿根;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麻黄、地龙等有扩张支气管平滑肌从而改善气道通气之良效,黄芩等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抗感染、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等作用。丹参化瘀祛风,行气解痉,通过益气活血的方法实现补益正气的效果。研究证实,益气补肾活血中药可降低支气管哮喘患儿血ET-1、NO和CEC水平,减轻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减少再次发病的可能。皂荚祛顽痰降肺气,白芥子化饮除痰。名医傅再希言“哮证发作,皆由顽痰闭塞所致,可用麻黄、细辛等升通肺窍,痰涎胶固,不易咳出,可用皂荚、白芥子等服用,若只用一般化痰平喘之药如苏子、紫菀、半夏等犹如隔靴搔痒,无济于事”。

甘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热重者加鱼腥草15 g,一枝黄花10 g疏风清热;喘咳重者加葶苈子8 g,炒莱菔子6 g行气化痰、泻肺平喘;便秘者加枳实6 g,大黄3 g,沉香6 g降逆通腑;痰黄、量多者加全瓜蒌9 g,冬瓜子9 g,金养麦6 g清肺泄热、润燥化痰;痰热伤津者加天花粉6 g,南沙参6 g,北沙参6 g清热生津、祛痰;痰黏稠不易咯出者加黛蛤散10 g,贝母9 g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鼻塞有黄浊涕者加白芷6 g,藿香6 g通窍泄浊。

2)寒性哮喘。症见鼻塞流涕,呼吸急促,咳嗽,喉内痰鸣有声,痰多白沫,形寒,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紧。治以祛风散寒,温肺化饮(痰)。方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 5 g,桂枝 5 g,细辛 3 g,干姜 3 g,白芥子 6 g,炒莱菔子 10 g,炒地龙 6 g,僵蚕 3 g,全蝎 2 g,当归 9 g,甘草3 g。方中桂枝温经通脉,祛风散寒;细辛温化寒痰,宜通肺窍;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炒莱菔子化痰平喘;炒地龙、僵蚕、全蝎祛风化痰、宣肺通络;当归养血活血。

现代药理学证实,小青龙汤具有以下疗效:止咳、抗炎、镇咳祛痰,增加肺部毛细血管血流;解除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气道痉挛。鼻塞流涕明显者加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加强祛风抗敏,祛散壅阻鼻窍之力;胸闷憋气,苔白、厚腻者,加栝蒌实、薤白以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脘痞纳少,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燥湿化痰;气虚明显者加生黄芪、党参益气补虚;喘咳重者加百部、葶苈子降气平喘。3)寒热错杂证。症见喘息,咳嗽无明显规律,咯痰或白或黄,畏寒,发热,口渴引饮,大便干结,头痛心烦,舌红,苔薄白,脉滑数。治宜解表清里,止咳平喘。大青龙汤加减:麻黄5 g,桂枝5 g,甘草3 g,杏仁 9 g,生石膏 15 g,生姜 6 g,地龙 6 g,黄芩9 g,桑白皮 10 g,葶苈子 6 g,射干 3 g,当归 6 g。刘庆芳研究认为,大青龙汤具有解热、抑菌、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临床上治疗哮喘外寒内热证取得较好疗效。痰多者加半夏、陈皮、苏子降气消痰、止咳平喘;痰热者加黛蛤散、竹沥清化痰热。

2.2 缓解期:俞老认为哮喘缓解期发作休止,但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喘息、咳嗽、胸闷等痰候症状,肺脾肾诸脏虚损突出。从病理因素看,寒痰易伤及脾肾之阳,痰热易耗灼肺肾之阴,故终以肾虚为主要证候。从脏腑关系看,由于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五脏之阴阳根于肾,故久病必伤肾。《类证治裁·喘证》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因此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应侧重补肾。俞老自拟防哮汤:黄芪15 g,北沙参5 g,山茱萸 5 g,补骨脂5 g,半夏 5 g,葶苈子 5 g,款冬花 5 g,胆南星 5 g,茯苓9 g,蝉蜕3 g,当归6 g,牡蛎 10 g。偏阴虚者加五味子6 g,麦冬5 g,熟地黄10 g养血滋阴、补精益髓;偏阳虚者加淫羊藿5 g,肉苁蓉5 g,补骨脂5 g补肾阳、益精血;夜尿多者,加益智仁5 g,菟丝子5 g暖肾助阳;食欲不振者加神曲5 g,焦山楂5 g健脾消食、活血散瘀;大便稀薄者加山药15 g,炮姜3 g健脾补肾、温中止泻;易感冒者加防风3 g祛风解表。

同时,依肺脾虚损不同,酌加补肺健脾中药。动物实验表明,补肺健脾方可部分恢复Th1和Th2细胞之间的平衡,并可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的水平,减轻哮喘大鼠的炎性反应。陈斐斐等研究亦证实,补肺健脾方可减轻哮喘缓解期患儿小气道炎症,减少气道重塑,减少哮喘复发,使哮喘患儿症状长期缓解。

3 治疗经验

3.1 活血化瘀法贯彻治疗始终:唐容川 《血证论》云“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朱丹溪《寓意草·论浦君艺哮喘病论治之法》云“若无瘀血,何致气道如此阻塞,以致咳逆倚息不得卧”。俞老认为儿童哮喘反复发作,导致肺气虚弱,而肺与脾肾关系密切,肺虚日久,子盗母气,脾气亦虚,肺脾气虚又可导致肾气虚弱,形成肺、脾、肾诸脏气虚,在哮喘发作期、缓解期不同阶段表现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交结、食积血瘀等各种证候。故活血化瘀法应贯穿于儿童哮喘治疗的各个阶段,使气滞得通,血瘀得化,痰瘀得散,食积得消,则哮喘可愈。常选化瘀同时顾护正气的川芎、当归;对热性者,多选味苦、微寒之丹参、银杏叶,两药既能活血祛瘀,又能凉血清热;对喘息气促者善用地龙、僵蚕等活血化瘀、搜风解痉药。

3.2 祛风化痰,善用虫类药搜风解痉:哮喘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来去迅速,符合中医“风”的特性。病情反复发作,病变从经入络,由气及血。病久致脉络瘀滞,瘀血痰湿凝滞络道。因此,俞老强调哮喘的治疗要重视祛风化痰,常用半夏、天南星、陈皮、葶苈子、全瓜蒌、茯苓、厚朴等祛风解痉、燥湿化痰,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虫类药,以取其走肝经、平肝木、入络行窜搜风,并宣肺祛风解痉的目的。痰多者用地龙、僵蚕,尤擅用僵蚕,因取其祛风开痹,化痰散结之良效。虚寒者用蛤蚧;实热者用蝉蜕。研究证实,蝉蜕在抗惊厥、解热、免疫抑制与抗过敏尤其是止咳化痰平喘、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等方面有较好的药理作用。惊厥抽搐者用全蝎。但俞老强调虫类药不可妄用,不可过用。哮喘缓解后应适当减量。如叶天士云:虽治当于病发,而病去必当养正。常用药物:僵蚕 3~6 g,蝉蜕 3~10 g,全蝎 2~5 g,地龙5~15 g,蛤蚧1~3 g。用时炮制而不宜入煎剂,用量从小剂量开始。

3.3 治中有防,防治结合:俞老临证中常嘱咐患者生活中远离过敏原,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哮喘缓解期依照中医“冬病夏治”“冬病冬防”的“治未病”理论,在三伏时节、三九时节灸贴,通过伏九灸疗法,调整肺、脾、肾诸脏及气血阴阳功能,共同起到防治哮喘的目的。

4 病案举例

患某,男性,7岁,2016年3月24日初诊。患儿5 d前劳累着凉后咳嗽,症见咳呛阵作,胸闷胁胀,痰多,喉中痰鸣,咯痰黄白,黏稠,汗多,胃纳差,喜冷,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查体:咽红,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血常规、生化未见明显异常,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既往“哮喘”病史2年。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诊断:热性哮喘,痰热壅肺证。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蜜灸麻黄 4 g,杏仁 6 g,甘草 3 g,生石膏 15 g,蝉蜕 3 g,地龙 10 g,黄芩 6 g,浙贝母 6 g,葶苈子 6 g,皂荚 6 g,白芥子6 g,丹参9 g。每日1剂,早晚分服。另取猴枣散1.5 g,每日2次,中药冲服。7剂后,患儿咳嗽减轻,喉中痰鸣消减,平卧位胸闷感明显缓解。舌质偏红,苔薄,脉滑。续服7剂后,诸症皆消。三诊患儿偶有咳嗽、咯清痰,无喘息,无胸闷,乏力,烦热,盗汗。舌质偏红,少苔,脉数。去地龙、黄芩、皂荚、猴枣散,加黄芪15 g,山茱萸肉9 g,熟地黄10 g,益智仁6 g,茯苓9 g。2周后患儿无咳嗽、喘息等不适,二便正常。随访至今,哮喘未发。

按:该患儿外感风寒,触发伏痰,痰阻气道,痰热壅肺,则出现胸闷、痰鸣之症。反复发作易留瘀于内,致痰瘀互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皆为痰热壅肺之象。故以麻黄宣肺定喘;生石膏泄火,清肺热;杏仁宣肺止咳、祛痰平喘;蝉蜕清肺利咽,消风化痰;地龙清肺热,活血化瘀、解痉平喘;黄芩清泄肺热;葶苈子、浙贝母清热化痰;丹参化瘀祛风,行气解痉;皂荚祛顽痰降肺气;白芥子化饮除痰;甘草祛痰止咳,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另配猴枣散加强清热化痰作用。三诊患儿肺脾肾皆虚,故扶助正气以提高患儿机体抗病能力。此方切中患者病机,故患儿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受到良效。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急症》2018年第1期第162-164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