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之道与道*星星论道

 健康讲坛 2019-10-18

养生之道和道不是一回事,不可同日而语。道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是万物遵循的最高法则。而养生之道则是个人的行为,是一个人通过外练其身、内修其心的过程。说一个人得道,是说其人通过常年的养生之道的磨炼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既天人合一的境界,顺其自然进而达到驾驭自然的境界。

      终南山,是老子隐遁的地方,历朝历代许多名人都喜欢这里,在这里悟道养生。在药王庙中有一座石碑,刻着药王孙思邈的养生名言:宁食野葛不服五石,这是针对朝野上下迷信盛行、滥服丹药而说的。他认为:大怒损伤肝脏之气;思虑过多容易耗伤人的精神。而身心处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才是人养生的重要条件。如果修身养性并生活在理想的自然之中,平常人亦可达到本来应该享有的天年。

      人生之前是由内气凝而成,人死之后则为气散,回归自然,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自然之道,必须要坦然面对。

      孙思邈隐居终南山,101岁而终。

      老子认为:回归自然,过着朴素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因为懂得养生的人不会追求物欲的享受而付出自我本身的代价。

      老子不问世事,专心于自我的修炼。他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牵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三百余岁,以因修道而养寿也。

      【黄帝内经】就讲:许多人早死就是因为我们有很多损坏生命的行为,违背了生命的自然规律。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胜。说的就是水代表了道,能够顺势而为,柔弱之体反而无坚不摧。

      大凡光明、向阳、动态、刚健都可归于阳。凡是黑暗、背阴、静止、柔顺都可归于阴。古人看山川万物,发现太阳升起的时候,大地一片温暖,此时朝阳的地方更加明亮,因此便形象的创造出【阳】字。而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大地重归寂静,所以便创造出【阴】字。形象的说明了阴阳与日月的关系。而老子将阴阳变成了一种哲学。他首先明确地提出:阴阳属性普遍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他将气的理论和阴阳的哲学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宇宙的大图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黄帝内经】吸收了老子的观点,将天道运用到人事。认为,宇宙是个大天地,人体是个小天地。

      风雨寒暑是天的四种情感,三百六十五天是天的骨节,春夏秋冬是天的四肢,圆形的星空是天的头,方的大地是天的足。要想懂得养生之道,就要先明白阴阳共存、天人合一的道理。

      下面是老子与尹喜的对话

       尹喜问:天与人为何会合一?

       老子答:万物源之于道,生于道,天与人各为万物之一,出于同源,基本相通,怎不会合一呢?

       问:那么天与人如何合一呢?

       答:人要用虚静之心来感悟天地的规律,让自己的生命归复自然的根本。只有致虚极、守静笃才能做到身与心的和谐相通呀。

       所以,养生之道是一定建立在阴阳平衡、道法自然的基础上的。那些执着的求仙者,带着过多的欲望,逆天而行,他们的每一次努力只能让他们离天道越来越远,到最后也只剩下令人扼腕或贻笑大方的故事了。

       人身上的病好治,而心病难医。那些所谓的仙药仙丹治疗的都是我们的心病。千百年来,外在无穷的欲望诱发着人们对生命无限的贪念,却偏执的忽略了一些简单的根本。

      因为老子早就说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才是得道的秘诀。

       据说,老子隐居终南山楼观的时候,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穿的是自己织布做的衣服。活到了一百多岁。所以很多人慕名而来,求问修道养生的方法。

       问:我要怎样才能达到养生的至高境界呢?

       答:养护生命的规则随顺应和,听其自然。我有三宝:

       一曰柔慈,量力而行。

       二曰俭约,去贪去欲。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顺时而动。

       这就是养护生命的方法了。

       对于老子来说,任何欲望都是摧毁人的心智,不利于养生的。更不用说追求成仙的不切实际的妄想了。任何灾祸没有比贪得无厌更过分。知道满足的满足,才会得到真正的满足。

       为谁活着,为什么活着?这是我们一直在时刻的问题。而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则给今天困惑的人们给出了最朴实的答案。过多的美景让人眼花缭乱,过多的音乐让人头晕耳鸣,过多的饮食让人没有胃口。只有节制欲望才可以修养身心,不会背负太多的负累。

       越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面对纷繁杂乱的社会,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诱惑,我们越要守住自己的心灵空间,找到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找到真实的自我。

       名声与身体,哪个更可贵?

       钱财与身体,哪个更可贵?

       获得与失去,哪个更有危害?

       只有知道适可而止,量力而行,人的身心才能长久平安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