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设计

 打虎将 2019-10-18

  博物馆承载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不仅是文物保护的场所,也是城市的文化资源。本次博物馆设计,选址于苏州姑苏区,北邻苏博、拙政园,南接狮子林,平江路。所以在既有城市环境中进行博物馆设计,并将城市文化与肌理融于其中便是本次设计的特色所在。


  基地考察分析结束后,便进入了方案概念阶段,看着周围的同学很快就有了点子,我却不知道从何入手,几乎人人都是坡屋顶,怎么做才能比较特别呢?经过查资料和思考,我决定将传统苏州民居中的空间形式,尤其是庭院空间作为我的体块生成依据,然后用一个跨度极大的坡屋顶将这些空间“合”为一个整体。在这个坡屋顶下,有丰富的空间形式和合理的流线,带给人们舒适有趣的游览体验。另外,考虑到新博物馆北临苏州博物馆,所以在立面设计上,也借鉴了苏博中的一些传统元素,使新建筑更好地融入周边环境。
  最后的成果其实并不是很满意,因为大屋顶的概念碍于层高等因素影响并没有做到极致,效果大打折扣。在图纸方面,我还有诸多不足,通过这次设计作业,我明白了应该“先画对,再画好”,我相信下一次会做的更好。另外还有一点,我真的该好好学渲染了哈哈。
  感谢老师的指导!

—周天祺


  博物馆设计是大三的第一次设计。应该说算是我比较用心的一次设计,但是仍然有许多遗憾。  这次作业我算是深刻体会到了前期调研的重要性,前期调研的不充分,导致我方案细节过少,而且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后期画图时真的是满满的遗憾。设计理念是从前期调研的结论中推导衍生出来的。前期的思考与调研越多,设计的思路就能更清晰更能抓住重点。

  还有一点是后期深化程度不够,感觉方案做得很平稳,没有突破感,可能是因为着急出图没有多想,可能是懒,也有可能是自我满足了。这在我最后画分析图的时候也让我很后悔。方案的推敲肯定很痛苦,但一旦有了突破的确是很快乐的事。

  这次的方案,前期设计时间比较短,因为第一次电脑出图,大多时间放在了规范和画图上。不过在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希望老师以后还能多多鞭策!^ ^

——周舒桐


  这次设计的前期过程走的很艰难, 因为一直无法让自己的想法和周围城市环境产生关系。几经挫折,突然萌生了新的想法,让周围的建筑的势去影响基地的体块的变形,现在细细想来,这种影响带来的改变还是以我自己的主观臆想为主,经不起更深层次的推敲。这个漏洞在后期自我分析设计的时候越来越大。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最初的概念不够清晰,没有足够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方案的深化过程中就会越来越迷茫。最后做立面设计时,玻璃体块和实墙体块之间的关系始终没有推演出一个理性的逻辑。

  算做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吧。我很佛性地不再把精力放在方案深化上,和推敲方案后获得快乐的周大师之间的差距可见一斑了。

  ——小泽


  此次我们做的是博物馆设计,建筑位于苏博的南边,对于这一次的方案,我的初步概念就是一种城市肌理的延续,条形肌理的交汇穿插中形成了院落和整体,与周围环境更加融合。采用弧形的整体立面,使得博物馆并不没于周围的一片苏式传统建筑,而是从中突出出来。
  这次设计总共耗时两个月,在前期过程中,我大致还是能跟着老师的步骤,一步步地对方案进行深化,但是在后期制图方面,真的是状况百出,电脑技术太烂了,渲染出来的图不能很好地表现建筑,好在,陈曦老师推荐《一点儿北京》中的图片效果,让我在最后能够出一张表现图。(《一点儿北京》里面的图真的很好看,推荐给大家,我有百度云。)
这次的图还是太水了,我一定洗心革面,好好学习,好好渲染,好好PS!

——殷晓晓


  这次方案的灵感来自于基地考察中苏州地区江南民居的剖面构造和临水建筑群形成的南方特有的景观。小桥流水,岸边垂柳,人们在被引入博物馆时可以观赏到苏州特有的景象,穿过廊道,临近入口处可通过月洞观看到庭院景象。进入博物馆后,江南民居的剖面构造进行多样的穿插变化形成丰富的空间,人们在参观过程中或仰望或俯视或或互望,获得丰富的空间感受。主要参观流线设置成高低错落,室内室外不断变化的景象,剖面交界处也穿插小庭院和小植物景观,使整个参观流线更加活泼生动。在里面的处理上选用了大面积的玻璃百页窗,室内环境更加通透,室外也可以看到公共区域塑造的互望空间。

  这次设计真的感谢老师很多,对于图纸的配色及风格都给了很多建议。图纸表现真的是设计很重要的一部分,相比于墙壁第一次出图,这次真的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朱静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