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5)

 学中医书馆 2019-10-18
                                         六经传变与阴阳虚实

     阳密乃固说:仲景的六经传变很多人看不透,不知何为三阳,何为三阴,阴阳虚实也看不懂,总是把阴虚与阳虚对立起来,过年了,我今天干脆把二者结合起来讲讲。
     记得倪海厦先生讲到阴虚与阳虚的时候说过,“阴虚和阳虚不过是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已,疾病首先表现为阴虚,阴虚失治就会发展为阳虚,阳虚进一步发展,就到了阴实的阶段,温病派只能看到阴虚的阶段,故用药一味的滋阴滋阴,而伤寒派可以看到阳虚,所以用药一直在扶阳”,当时此言一出,天下哗然,因为之前许多人是把阴虚与阳虚对立起来看,并无层次之分的,遗憾的是倪先生并没有展开细说,其道理就成了悬案,倪先生讲的正是内经的观点。
     我今假设一人患病从感冒直到癌症。一个人无病,我们可以认为他是一种阴平阳秘的状态,那么内经是怎样描述这种状态的呢?内经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二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所以,阴阳最好的状态就是阴气平和,阳气固密的状态,内经称之为“圣度”的状态,也就是圣人应有的生活状态。有一天他偶感风寒,得了太阳症(当然,根据内经的定义,真正的圣度状态是不可能偶感风寒的),这时候人体会激发阳气外出抗邪,于是身体会出汗,会发热,会脉浮,心跳加速对不对?这就是太阳症;再进一步,到了阳明,一派热症,汗出身热脉长洪,不穿衣都不觉得冷;到了少阳症,口苦咽干目眩,为什么口苦?为什么咽干?还是火还是热对不对?我们想一想,这时阴阳处于什么状态?是不是阳强的状态,或者叫阳亢的状态,所以说三阳症都是阳强的状态。
     但是这种阳强的状态是不可能持续很久的,会有两种转归,一种是病愈,将外邪赶走,重新回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另一种是外邪留滞体内,于是“风客淫气,精乃绝”,伏邪留滞体内,身体阳气不自觉的不停的在抗邪,时间一久阴精枯竭,或者如内经所说“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转归为阴虚的状态,因为阳气过于旺盛,一方面会烤干阴液,另一方面阳强于外不停地抗邪,阳气就不会回头,造成阴质不得收敛潜藏,这就是阴虚的形成,中医常说阴虚阳亢,其实都是阳亢在先,阴虚在后,而阴虚又反过来会造成阳气更加亢盛,这样迁延日久,病就上身了,所以从六经辨证来看,三阳阶段就是从阳强渐渐过度到阴虚的过程,阴虚以后疾病怎么发展呢,再看。
     三阴阶段,就是经过三阳阶段阳气不停的抗邪,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外邪并没有被赶走,而阳气由于使用过度却渐渐虚衰,已经无力抗邪了,所以三阴阶段往往表现为阳气不够,不能升发,生气不遂的状态,这就是阳虚的阶段,看看这个过程,是不是如倪海厦先生所言的阴虚与阳虚是疾病发展的两个阶段啊?
     阳虚以后,因为我们身体有形之物要在身体里面流转,这些都是需要阳气的推动力来完成的,当身体推动力不够的时候,阴质之物,也就是我们身体的代谢物或者营养物就会累积下来,于血分就是瘀滞,于气分首先就形成湿阻,因为脾主湿,又主运化,所以当脾阳不足以运化的时候湿就会累积起来,再来就是痰饮,严重的时候,这些物质一旦恶化就可以变成癌瘤,这个过程就是形成阴实的过程。
     所以我们无论从六经辨证看,还是从阴阳虚实看,疾病的发生发展就是从常态到阳强,从阳强到阴虚,再从阴虚转化为阳虚,从阳虚直到阴实的过程,其中阳强和阴虚是三阳症,阳虚到阴实属三阴症,如此而已,当然,上面所描述的是从外感传变到内伤杂病的全过程,而病的传变也有不从外感开始的,例如由于饮食不节,营养过剩,导致阳不化阴,阴质累积,直接变成阴实的,这就是如今癌症肆虐、心脑血管堵塞、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或者由于养生或减肥过度,节食过度,跳过阳强,直接形成阴虚,再从阴虚往下传变的,所以饮食也是大事,过与不及都违常理。
    至于治疗,是不是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应对措施啊,措施对了可以愈病,至少也可以阻止病进对不对?从这个角度再去看疾病是不是有点说破源头万法通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