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阳密乃固

 学中医书馆 2019-10-18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谈谈脏腑的表里关系 

阳密乃固说:中医人都知道,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 

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初学中医一定犯迷糊,心 

与小肠?肺与大肠?风马牛不相及嘛?中医观念下的表里关系究竟是怎 

样来的,了解中医观念下的人体生化途径就一目了然了。 

1.肝与胆相表里。肝脏是解血毒的,凡解毒过滤就一定会有残渣产生, 

这是常识,肝脏解毒后的残渣进入胆囊就成了胆汁,胆汁进入肠胃系统 

除了促进消化外同时也是肝脏清理残渣的通道,西医胡诌什么胆囊分泌 

胆汁,其实胆囊就是一个储藏胆汁的容器而已,肝脏不停地分泌胆汁, 

尤以凌晨1:00--3:00为解毒的高峰期,平时将胆汁储藏在胆囊中,一旦有 

食物入胃的时候就加速往12指肠排以利消化,这个过程是人体自动控制 

的,肝脏解毒的过程就是阳气升发、疏泄的过程,这一段生化过程表示 

为: 

代谢过程是疏泄毒素 途径由肝到胆 方向是由里出表 五行属木 

2.心与小肠相表里。心脏的跳动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热量,所以中医 

称之为“火”,心火要被人体的各个器官利用就要由里出表,先要下行到小 

肠,小肠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这火加热小肠温度和蠕动力量后,再传 

导到其他器官。这一段生化过程就是《内经》所言“心移热于小肠”的过 

程,也是火气的宣通功能,可以表示为: 

传导物质为能量 途径由心脏到小肠 方向是由里出表 五行属火 

3.脾与胃相表里。饮食入胃以后,在肠胃系统变为可以被吸收的营养, 

这是胃家的功能,中医的胃家不单指胃,还包括肠胃系统,但肠胃系统 

中的营养物质要转变为身体的一份子,中间还需要脾脏对五色营养的分 

配与运化,相当于工厂的产品由胃生产出来后,还必须由脾脏这个物流 

系统分配到该去的地方,其中青色营养入肝,红色的入心,黄色的脾脏 

自己留着,白色的入肺,黑色的入肾;不但如此,水液代谢也离不开脾 

胃,是以《内经》有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 

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胃的消化与脾的吸收加在一起就是 

土气的运化功能。这个生化过程可以表示为: 

运化物质为水谷营养 途径是由胃到脾 方向是由表入里 五行属土 

4.肺与大肠相表里。初看比较迷糊,其实只要了解大肠的主要生化功能 

就清楚了,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这水分吸收以后不到别的地方 

去,正是上行进入肺脏,肺脏得到这水以后才能制约心火下行,发挥金 

气收敛肃降的功能,所以《内经》言“肺为水之上源”,它们的关系是密切 

的。这一段生化过程可以表示为: 

传递物质为水气 途径是由大肠到肺 方向是由表入里 五行属金 

5.肾与膀胱相表里。这就比较好理解了,肾脏收集了身体代谢出来的水 

分,但人体不会浪费一滴水,所以这水在进入膀胱以前,还要由肾脏过 

滤一次,好的水重新被利用,只将坏的水渗入膀胱,膀胱再一次过滤后 

排出体外,这一段生化过程就是水气的潜藏功能,可以表示为: 

运化物质为水分 途径由肾到膀胱 方向是由里出表 五行属水 

所以,就算我们不去定义“腑为表,脏为里”这些观念,单看他们的生化过 

程与生化方向,我们也能判断他们的表里关系。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2) 

阳密乃固说:在《黄帝内经》里面,谈到了许多的火的概念,例如君火 

与相火、壮火与少火、虚火与实火,还有命火、心火等,初学中医,一 

定被它们给搞糊涂,所以从今天开始就讲讲中医里面关于火的概念,先 

讲君火与相火。 

什么是君火,什么是相火?《黄帝内经》没有给出解释,但从字面上去 

理解,君嘛,是皇帝,相嘛,是宰相,似乎对,但没有触及文字的本 

义,而且还容易引起误解,以为君火就更重要,相火就居其次,其实不 

然,君,既为君主,当然是为主的,相,既为宰相,也就是辅佐君主 

的,但问题也来了,对一个国家而言,它们有君臣之义,但对人体而 

言,君相二火却没有说哪一个重要,哪一个不重要,所以这里的君相二 

火,,只有主导与辅佐的观念,没有地位的高低之分,这是要分辨清楚 

的。 

在中医的观念里面,说到“火”代表的就是热能或者动能,所以根据上面的 

分析,君火就是在人体的生命过程中,时刻主导人体生命活动的那个能 

量,是生命活动中的能量总来源,而相火却是辅佐它的,一般情况下不 

发生作用,是潜龙勿用的,这就相当于一个精密的仪器设计时考虑到它 

完全不允许断电,所以就设计了两个电源,一个常用,叫主电源,另一 

个只在主电源发生故障的时候才自动启用,叫备用电源,而备用电源的 

电量是仪器制作的时候就决定了的,而且是不能被充电的,所以只能应 

急,用完就没了,这里的主电源就相当于君火,备用电源就相当于相 

火。 

讲了这么多,那君相二火在人体里面对应的究竟是什么,有没有别名? 

其实我的理解,心为君主之官,君火可以大致的对应于心火,当然他们 

有层次上的不同,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卦”,君火是两仪的层次也就是“二”的层次,心火是四象的层次也就 

是“三”的层次,这部分在讲到五行火的时候再细说,心火大家就知道了, 

心火就相当于天地之间的太阳光,心脏不停的搏动就产生热能与动能, 

这根本就是生命活动中能量的总来源,心火旺则生命力旺盛,心火衰则 

生命力衰弱,表现为根本上的阳虚;而相火可以大致的对应于命门真 

火,这里也要注意,命门火与肾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要混淆, 

命门火是先天的层次,而肾阳是后天五行的层次,命门火潜而不用,属 

于先天之本,来自于父精母血或大自然先天的馈赠,它从根本上决定了 

你先天的禀性以及后天在许多突发事件上的应变能力,包括健康状态、 

天寿等,所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君相二火不存在哪一个比哪一个 

重要,不要有君主与宰相的观念。 

理解了上面的,再来看《内经》所言就容易了,经言“君火以明,相火以 

位”,所以内经是难得读懂,就这么一句话,又没有字面上的解释,不知 

难倒了多少人。君火以明,明就是明亮,就是光明,就是热能,君火以 

明就是君火以传递热能为其主要的特征,君火所到之处,就要把热能带 

到,把阳光带到,就会康健,君火一处不到,就会充满黑暗,就会阴云 

密布,就会病,当然热能与动能是可以转换的,而热能是根本,例如太 

阳光照射地球,传达的只是热能,但地球上因此而有了各种各样的能 

量,有一天君火不明了,那只能代表你身体虚衰了,快要得病了;再来 

看“相火以位”,就是说相火要安于本位,大家想一想,在身体里面能够固 

定在一处不动的能量是什么?那只能是来自先天的命门真火,有一天相 

火不能安于本位了,那就很危险,因为真龙欲飞了,生命结束的那天, 

就是阳气飞越的那天,所以《内经》里面提及的养生奥义,就是时刻要 

固密住这份阳气,所谓“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因而和之,是为圣 

度”,这就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真正含义。 

大家知道东方文化是类象的文化,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人体小宇宙,天地大宇宙,如果拿天地来比象人体,那么人之 

君火就相当于天地之中的太阳,太阳光无处不到,将光明普照大地,所 

以是君火以明的,而相火就相当于地球里面的地火,主要是熔岩,也包 

括石油、天然气、煤层等,这些东西本来是潜龙勿用的,好好的在地层 

深处呆着,所以是相火以位的,但如今人类不停地将这些相火挖出来为 

现代工业所用,这无疑将造成地球的虚火上浮,于是气候变了,火山多 

了,地球的寿命一定会变短。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3) 

阳密乃固说:大多数人都认为虚火与实火是一对概念,其实它们的源头 

是不同的。 

虚火与相火有关,是相火不能守住本位,上浮而成的。 

经言“相火以位”,所以常态下相火应该是潜藏于下焦命门,是一种潜龙勿 

用的状态,如果有一天它潜不住了,就浮上来,于是形成了虚火上浮的 

态势,例如我们经常遇到的风火牙痛、咽痛等一般就是这种情况,所以 

这时我们去祛火,你们说有用吗?可能有一时的效果,但一定去不了 

根,正治法应该是引火归元,或导龙入海,或纳气归肾,或引阳入阴, 

同时祛风,因为有风的话,火借风势,火会更大。 

容易虚火上浮的体质其实很不好,你想一不小心就动及相火,那可是你 

的根本啊,尤其许多男人到了中年以后就容易患牙痛,年轻时就没事, 

你以为只是牙齿不行,那就轻看了它,其实这都表明你的相火有龙雷外 

越之势了。 

反过来实火与相火就无关了,实火的形成多数是因为身体里面有阻滞, 

例如我们上中下三焦本来应该是相通的,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气机刹那刹 

那的运行,心肾也才能相交,气机运行无阻就不会产生实火,如果有一 

天中焦阻滞,导致上下不通,这样心火不能移热于小肠,心肾不能相 

通,我们说阳气一处不到就是病,那阳气不到的地方就表现为寒,阳气 

太过的地方就表现为热,热过头了就是火,这就是实火的来源,所以实 

火的处理也不能只顾降火,那是治标的办法,治本之法还是要去掉阻 

滞,恢复阳气刹那刹那的运行,当以“温通”为要。 

所以无论是虚火还是实火,采取降火之法皆不得要领,遗憾的是有多少 

庸医开口闭口阴虚内热,动手即是滋阴降火,害人根本呢?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4) 

阳密乃固说:中医里面还有一对火的概念,壮火与少火,《内经-阴阳应 

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 

气,少火生气”,就这样短短的一段经文,没有壮火与少火的定义。 

壮火与少火究竟指什么?壮火是不是讲强壮的火,少火是不是讲微小的 

火,如果是这样,那壮火应该好于少火才对,初涉中医常常有这样的疑 

问,其实不能这样顾名思义,我们体内火的常态,是阳气(火)刹那刹 

那地运行,只要阳气不停的运行,那我们人体是感觉不到“火”的存在的, 

所以常态下人体是一种温暖和煦的状态,体温恒定,不会感觉冷,也不 

会感觉热,这就是少火的状态,所以少火不是小火,而是火气的通畅无 

阻的状态,就如同汽车的引擎一样,既为生命提供热能和动能,同时又 

不致过冷或过热,但是,一旦人体气机不能畅通了,火就在某个部位积 

聚,因为它通不过了,导致某个局部表现出“上火”的状态,例如小便黄、 

舌苔黄或干燥无苔等,这样的状态就是“壮火”的状态,所以壮火不是火气 

旺了,而是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畅,导致局部的“火气”过了头。 

回过头我们再来理解《内经》的经文就一目了然了,“壮火之气衰,少火 

之气壮”,壮火的状态反而会使气机虚衰,因为它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 

气,而少火由于气机不断的循环运行,所以气机是长盛不衰而强壮 

的;“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壮火由于局部过热, 

往往灼伤气机,也会使气机失掉循环运动的本性,少火由于温暖和煦, 

气机可以从它那里得到能源,也因此而加强了气机的循环力量。这就是 

《内经》的奥义。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5) 

阳密乃固说:《内经》告诉我们,天分六气,地有五行,是为木火土金 

水,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衡,构成一个平衡网状体系。 

自然界中确有这五种物质,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这五种物质无论从它们 

的作用还是物质构成,它们都毫无关系,那古人的五行到底指什么? 

其实,古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人不一样,中国哲学讲究的是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是用一种类象的方式来认识世界的,五行之说也不例外,它 

实际上是对五种自然现象的形象比喻。认识五行,首先要从五行的“行”字 

着手,顾名思义,行有运动、运行、势力的意义,所以,五行实际上是 

指自然界的物质的五种运动势力,火的作用力是宣通、木的作用力是升 

发、土的作用力是运化、金的作用力是肃降、水的作用力是潜藏,五行 

合在一起,相互制衡,相生相克就成就了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当我们 

的祖先发现了这五种运动势力后,就用了最简单最传神的五个文字来表 

达,这就是“木火土金水”,因为看到树木就联想到树木的升发特性,一到 

春天,树木的生长升发特性就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到火就联想到火的澎 

湃向上的宣通特性;看到土就联想到大地可以将土中的养分运化成植物 

的养分,而且是完全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看到水就会联想到只有水 

才有润下的、无孔不入的潜藏功能,所以古人发明的这五个符号最传 

神,最能代表东方文化的内涵和美,可惜许多人自己不懂就妄自菲薄, 

将最美的东西视为糟粕。 

讲远了,回到正题上来,五行不是讲五种物质构成,乃五种运动势力的 

符号,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有这五种势力,包括我们人,所以我们人体内 

就有五行,它们所表述的主体其实是一个东西,就是事物的功能态或者 

说能量态,对人体而言当然就是表述人体的功能态或能量态。清代有一 

个大医学家叫黄元御,他根据《黄帝内经》发现了“一气周流理论”,认为 

人体的生命活力都来自体内这一股子气循环往复的不停的运行,这股气 

运动得很好,人体就健康,相反就是病态,治病就是使这股子气运动复 

园,很简单很实用的理论,如果将这周流的一气再细分,就可以分为五 

行之气,其中木气升、火气浮、金气降、水气沉,而土气居中,能将这 

各据一方的四气调理得很好,使它们混元归一,分不清你我他,这有点 

像太阳光,三棱镜下可以分为赤澄黄绿青蓝紫,但平常看去就是白光, 

所以彭子益发出感慨,“六气还是一气,五行还是一行”,为什么?因为它 

们本来就是在表述同一种东西,那就是人体内运行的那股子阳气。 

好,大家知道了五行即五种运动势力,但是这种运动势力总要有物质来 

承载它吧,所以我们的老祖宗又发现了五脏与五行有着一一对应的关 

系,大家都知道五脏之中“心”是主火的,我们称之为“心火”,为什么其他 

四脏不能称之为火呢?大家想一想,心脏不停的搏动就会产生热量,而 

这热量就是我们体温的源头,由热而比象到火,不但古人这样理解,就 

是现代人也不难理解;其二,心脏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血管里面不停的循 

环,使血液无所不到,这不是“宣通”的势力又是什么呢?所以,古人就将 

心比象为火,其余四脏依此类推,它们分别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 

和肾水,而且中医是重功能甚于重形质的医学,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中医就是这样的一种道医学,所以中医的说法是“言心 

必言心火,言肝必言肝木,言脾比称脾土,言肺必称肺金,言肾必称肾 

水”,旨在重点提示所指乃功能态。 

最后我们来理解“五行之火”,其实五行之火与五行之水等等有区别吗?这 

就相当于物理力学中向量的概念,如同有五个作用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 

体上一样,五行就相当于五个作用力作用在人体上,当它们达成一种平 

衡,人体的五行相抵,力量为零,是为不病,如果某力量太强或太弱, 

平衡就会打破,人体就会远离平衡态,这就是病的来源。所以,五行之 

木火土金水本质并没有区别,都是在讲阳气的势力,唯一的区别就是这 

五个作用力的方向不一样。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6)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6)---搞清楚阴虚与血虚 

阳密乃固说:中医的字眼里面,常常会讲到阴虚、阳虚、气虚、血虚 

等,我看了一些人的解释,有的讲气虚严重一点就成了阳虚,阴虚严重 

一点就是血虚,其实,尽管气虚与阳虚、血虚与阴虚有一些联系,但是 

它们的指征还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就先讲一讲阴虚与血虚的不同。 

血虚很简单,真的就是血不够了,比如你去做一个血常规,发现你的 

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这就是典型的血虚,也就是西医讲的贫血;而 

阴虚不是这样,尽管中医里面也有所谓“气为阳,血为阴”,但那是在气与 

血这一对阴阳的特定的层面上说的,因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 

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是分不同层面的,而我们在人体这个层面上去 

讲阴与阳的时候,所谓的阴,一般是指阴津,所以阴虚其实是指人体的 

津液不够了,阴津除了直接参与人体代谢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就是润滑人体,它还是人体能量传递的载体,为什么讲“阴虚生内热”?你 

想象人体是一部活的机器,这个机器要运转,细胞与细胞之间就会摩擦 

生热,如果作为润滑液的阴津不够了,是不是机器的磨损就加大,摩擦 

所产生的热量就会增加,“阴虚生内热”就是这么来的,就像机器要经常打 

润滑油进行保养一样,人体也要保持津液的一定量,这是常识问题,相 

反,血虚的人不会热,你去问一问贫血的人,一般都是以怕寒为主,这 

也是中医观念下阴虚与血虚重要的不同的指征之一。 

有人会问,血虚可以通过血常规化验检查,阴虚有无检测手段呢?这 

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去化验中医的指征,是真正的中 

医现代化的途径。其实,阴虚在血液里面真的会有所体现,我们知道, 

血液除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外,还有血清等大量的液体,其实 

这个液体用中医的眼光来看就是津液了,前面有讲,血虚的时候是血液 

里面的红细胞低于常态,那么阴虚的时候其实就是血清值低于常态,也 

就是病人自己常说的血液太黏了,都流不动了,可惜的是现代医院基本 

不考虑这个血清够不够标准值的事实,认为血清嘛,无所谓啦,喝一点 

水就可以补回来,其实真的补得回来吗?短暂的缺失例如外伤失血等可 

以补回来,但是当你长期低于正常值并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的时候, 

不想其他办法是补不回来的,而这,正是许多疾病的源头。 

事实上,人体津液的正常是相当重要的,例如有一种糖尿病,就是中 

医消渴症里面称为“上消”的那一种,为什么“渴饮千杯不解渴”?如果你去 

化验他的血清,我几乎可以肯定的说,他血液里面的血清比例一定不 

够,也就是说他体内的津液少了,这种糖尿病是典型的阴虚病患,大家 

只要凭你们聪明的脑瓜子想一想,人体是一部相当精密的自动控制的机 

器,当人体津液不够的时候,人体就会将信息反馈给自己的感官系统, 

我的津液不够了,所以我渴,我要补充津液,所以人体就会不停的去找 

水喝,这就是“消渴”的缘由,可惜的是,一旦消渴症上了身,光喝水是解 

决不了问题的,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津液和水之间还有一系列的生 

化过程。中医对治的方剂2000年以前就有了,就是仲景方里面的白虎加 

人参汤,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这白虎正好主管秋天 

和西方,所以靠白虎汤去掉人体的内热,使人体的内环境由骄阳烈日变 

成秋风萧瑟,津液的消耗自然减少,这样津液就能回头,再靠人参去补 

充津液,这才是真正的即治本又治标的做法,是真正的断其病根。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7)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7)---辨明气虚与阳虚 

阳密乃固说:上文讲到阴虚与血虚的辨别,今天该讲一讲阳虚与气虚 

了。 

阳虚与气虚的联系比较紧密,但并不是所谓的气虚轻微点,阳虚严重 

点那么简单,细究起来,还是有很多的不同。 

如果将人体比作一个煤炉子,烧过那种老式藕煤炉的大概都知道,火 

烧不起来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炉门子没有打开,另外一个是煤的成分 

不好了,表面上看都是火不大,其实原因是两方面的。煤的成分不好了 

就是阳虚;如果煤还有成分,只是炉门没有打开来就是气虚了,所以真 

正的阳虚是本阳虚衰,而气虚只是阳气受到某种制约,使阳气出不来而 

已。 

有悟性的人一下子就会想到,既然阳虚如同煤的成分不好了,用完了 

就是用完了,补怎么补得进去?是的,炉子的煤不好了可以换一块,但 

人体终究不是藕煤炉,站在纯理论的角度上讲,阳是补不进去的,阳只 

能靠“扶”。人的一生,说白了就是阳气生、长、壮、老、已的一个过程, 

阳气要是能够随意补充,那人生百年就太易实现,长生不老就会成为现 

实,人体的本阳有点类似于“先天元气”的概念,也类似于《黄帝内经.上 

古天真论》开篇所说的“天真”的概念,这个东西很重要,“天真”二字在整 

本内经中仅在开篇出现过唯一的一次,而且出现在标题中,为什么《黄 

帝内经》开篇就讲这个东西?因为它是生命的根本,尽管重要,但是人 

类只知道它的存在,要想改变或利用它却无能为力,所以《内经》之于 

它也是存而不论的,遗憾的是有几个真正读懂过“天真”的概念呢,“天 

真”乃受之于先天,练过“先天气功”的大概都知道,在父精母血受精结合 

的一瞬间,会收到一份大自然(道)的馈赠,而这,将决定你一生的生 

老病死以及在人生的一些重点转折上的应变能力,这就是《内经》所言 

的先天真一之炁,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阳气,你想这样的一个东西能随便 

补充吗?所以阳气只能“扶”,目前比较风靡的中医扶阳派这个“扶”字用得 

好,他不叫“补阳派”是有自知之明的,“扶”有辅助、搀扶的意思,也就是 

我们可以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辅助阳气行事,药力的作用顶多就是这 

样。 

不讲远了,回到正题上来。上面是阳虚与气虚的概念,但是有一点要 

说明,阳虚的人一定气虚,但气虚的人却不一定阳虚,就如同火不旺不 

一定煤不好,而煤不好一定火不旺一样的道理,所以不能将阳虚与气虚 

等同,这是其一;其二,用药上也不尽相同,例如气虚时我们常用黄 

芪、人参去补气,但阳虚时,人参反而是补气阴的,所以典型的扶阳我 

们用到四逆汤,而阴阳两虚的时候,我们就用到人参四逆汤或茯苓四逆 

汤,那你说人参即补气又补阴,但不补阳,看起来矛盾,但这就是事 

实,理解了人参怎么用,估计阳虚与气虚的概念也就搞懂了;其三,很 

多药物都可以扶阳,不单是姜桂附,但最常用的还是热药扶阳,因为人 

体内环境一热,气机就自然流转起来了,所以热药扶阳其实只是辅助行 

阳而已,是给阳气一个好的环境,补是补不到阳气的。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8)

阳密乃固说:对于中焦脾胃而言,理中汤与小建中汤是经方里面最有名 

的两个方子了,然而对于二者的区别,我目前看到的都是泛泛而谈,常 

有人讲理中对治病重一点,建中对治病轻一点,其实没有这么简单的。 

顾名思义,理中嘛,调理中焦,而建中,则是建立中气。这可以打个比 

方,《黄帝内经》常常把人体的各个脏器比作一个国家的职能部门,例 

如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等,讲到脾胃的时候,是比作仓廪 

之官的,相当于我们现在主管仓库的部门,现在大家想一想,这个仓廪 

之官要正常运转,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其一,内部要井井有条,货物陈 

列清楚明晰,最主要的是道路要畅通无阻,货物才能进出无碍;其二, 

仓库是接到指令才发货,没有指令,仓库是不会发货的,不发货脾胃就 

会爆棚,自然没有胃口,所以货物分发到什么地方,也就是来自上一级 

的工作指令要传输得进来。有这两条,脾胃这个仓廪之官才当得好。所 

以我认为,理中汤就是调理中焦的,也就是保证第一条脾胃的内部正常 

的,而小建中汤就是建立中气的,也就是保证第二条脾胃的外部信息畅 

通的,具体原因分析方义大家就知道了。 

理中汤四味药,白术、人参、干姜、炙甘草,我们知道脾主湿,寒经常 

紧跟着湿跑,当脾胃里面寒湿太重的时候,就像仓库里面的道路全被寒 

湿给占领了,脾胃就运转不起来,而脾主中州,五脏的运行都要依靠脾 

脏来带动,五脏就像一个车轮子一样,脾就是那根中轴,其余四脏就是 

四维,所谓“运中轴以动四维”,中轴一转,轮子才跟着运转起来,所以脾 

胃运转灵不灵是相当重要的,再看仲景设计的理中汤想干什么,脾胃里 

面寒湿太重,靠干姜去寒,靠白术祛湿,寒湿去掉以后怕脾胃空虚掉, 

中医常常在新陈代谢,所以靠人参将好的津液补充进去,而炙甘草本来 

就是一味色黄味甜,得土气最全的药,炙甘草可以将其他的药引入中土 

脾胃,所以仲景的理中汤就是要将脾胃里面被寒湿给污染了的坏掉的津 

液给替换掉,这样一来,脾胃内部就会井井有条,货物进出无碍。 

再来看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脱胎于桂枝汤,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 

成,所以要从桂枝汤的方义说起,桂枝汤靠桂枝与芍药来调理阴阳,其 

中桂枝为阳,芍药为阴,当桂枝与芍药等量的时候,桂枝汤是治疗太阳 

中风的方剂,也就是它的药效是作用在太阳肌腠之间,对治的是表虚 

症,作用是解肌,有一天有一个病人,他也是虚证但他的肌表不虚,他 

的虚是在比肌表深一层的中焦,这时仲景想到的办法是将桂枝汤中的芍 

药加重,桂枝汤中桂枝主发散,芍药主收敛,芍药一加重,本来药效作 

用在肌表的桂枝汤就变成深入到中焦了,但治虚还是治虚,这个没有 

变,所以小建中汤完全是治疗中焦气虚之症的,所以叫建中,至于加饴 

糖的目的,甜味的入脾,饴糖吃进去马上转化为脾津,是给脾脏增加了 

化源,这个饴糖补充脾津比其他食物来得快,小建中汤喝下去,中焦不 

虚了,化源也有了,就相当于汽车的引擎修好了,油也加满了,脾脏得 

到外围的指令就畅通了,这就相当于把这个仓库与外界联系的电话线和 

网路线给恢复了。 

所以理中与建中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脾主运化,当我们脾胃运化不灵 

的时候,这两个方子就是我们的主力方,一个调理脾胃内部,一个治疗 

脾胃外围,但具体用到哪一个,还是要辨证论治,一看舌苔白腻水滑, 

不渴,喜热饮,就知道寒湿太重,开理中汤,单纯的没有胃口,开小建 

中汤,就这么简单。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9)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9)---谈谈桂枝汤的两条线 

阳密乃固说:大家都知道桂枝汤之于经方是何等重要,凡经方至少60% 

以上是靠桂枝汤来化裁的,但仲景先师在运用桂枝汤的时候到底是怎么 

想的呢? 

桂枝汤的应用有两条线,一条是对身体内与外的调理;一条是对身体上 

与下的调理。 

在对内外进行调理的时候,先看桂枝汤,它是《伤寒论》的第一方,也 

叫群方之祖,用于太阳中风,也就是治疗表虚型感冒,所以它对治的病 

位在肌表,作用是解肌,这种感冒不停的流汗,毛孔松弛,我们叫表虚 

掉了,主症是“汗出恶风”,这时利用桂枝汤去行阳收表,对治的是表虚 

证;现在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虚的地方没有在肌表之间,而是稍稍的 

进去了一些,怎么治?症状是“身疼痛,脉沉迟”,仲师说用桂枝加芍药生 

姜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为什么?你看桂枝汤本来是作用于肌表 

的,加芍药一两后,桂3芍4,芍药比桂枝稍稍重了一些,药物的作用就 

也稍稍深入一些,但新加汤症我们还是要靠肌表来排邪,芍药比桂枝 

多,发汗的力量就不够,所以仲师加入生姜一两来抵消芍药一两的收敛 

力量,这样一来,新加汤的发汗力量不变但是作用点深入到肌表以下 

了,新加汤症的身疼痛其实就是太阳寒水停滞在肌表以下的一层,进不 

去也出不来,停在那里不循环,产生压力就疼痛了,这时靠新加汤推动 

太阳寒水的循环,将新水去取代旧水,自然就好了,你不要小看了药物 

的配伍,按郝万山老师的经验,生姜少加一点这个方子都没有效果,因 

为药效到不了该去的地方;我们进一步思考,如果虚证更进一步,到了 

中焦呢?那就是太阴症了,主症是“腹痛自利吃不下”,仲师出的太阴症的 

第一方就是桂枝加芍药汤,为什么要倍芍药?由于要药物到达中焦,所 

以芍药就不能只加一两了,要翻倍用到六两,治虚还是治虚,这个没有 

变,桂枝加芍药汤下去,就可以将中焦的气血循环流转起来,所以桂枝 

加芍药汤就变成治疗中焦虚证的绝对处方了。从上面可以看出,仲师用 

桂枝汤的时候是治疗虚证的,而且靠变化桂枝与芍药的比例来调节药物 

该去的地方。 

再讲一讲桂枝汤对身体上下的调理。当没有表证且桂枝汤不做改变的时 

候,桂枝汤喝下去调整人体的什么地方?估计知道的人不多,是血液循 

环,血液循环无处不到,桂枝汤也可以看成是无处不到的方子,由于心 

主血液循环,桂枝汤也可以看成是扶心阳的方子,所以桂枝汤可以作为 

日常的调理药,常常吃点桂枝汤对身体很好,《金匮要略》里面对孕妇 

前三个月进行保养的时候,吃的就是桂枝汤,孕妇都可以吃,所以不要 

把桂枝汤仅仅当成汗剂,该发汗的时候,桂枝汤吃进去温服啜粥取汗, 

日常保养时,桂枝汤吃进去血液循环会变得很好,甚至可以替代适当的 

运动,因为它是调理阴阳的祖方;好,如果有病了,我们看仲景是怎么 

化裁桂枝汤的,胸阳不振的时候我们想要桂枝汤往上焦心肺走,仲景开 

桂枝甘草汤,如果还兼有一点津液不足,那就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总之 

胸阳不振的时候,只用桂枝,去掉芍药;中焦不振的时候我们要桂枝汤 

往下走一点点,仲景开桂枝加芍药汤,对治太阴脾脏的虚证,这在前面 

已经讲过了,而脾主少腹,所以少腹疼痛等问题也是加重芍药;再来, 

如果下肢有问题,例如下肢疼痛等,这时仲景就不用桂枝,重用芍药, 

芍药甘草汤就出现了,芍药甘草汤又名去杖汤,顾名思义是专门对治下 

肢的,如果想加大去杖的力量,或者有一点表虚畏寒,那就开芍药甘草 

附子汤。所以以心脏为原点使用桂枝汤,正在心脏或者说全身调理,桂 

枝芍药各半;心脏往上,去芍药;心脏往下,加重芍药;再下,去掉桂 

枝只用芍药,这就是仲师对桂枝芍药的化裁。 

当然桂枝汤的变化比上述几种多多了,但是通过上面这简单的几个方 

子,我们该学会的是仲师运用桂枝汤的思维方式,看了上述桂枝汤的化 

裁,也基本明白桂枝与芍药这两味药的作用了,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 

道”也。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0)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0)---桂枝汤岂止两条线 

阳密乃固说:前文讲到使用桂枝汤的两条线,但这是不全面的,桂枝汤 

之于经方运用,又岂止这两条线呢。 

我们人体为什么会患病?除了环境气候等外因以外,内因常常可以归纳 

为正气不够,也就是免疫力不够,正不能压邪的时候人体就患病了,那 

么在《伤寒论》里面,尽管仲景先师是在太阳中风(感冒的一种)的时 

候抛出的桂枝汤,但是桂枝汤是不是就只能治疗太阳中风呢?如果这样 

理解桂枝汤那就是伯乐不识千里马,只让千里马去犁地拉车了。 

按古人的讲义,桂枝汤调和阴阳,言简意赅,一言以道尽,但是现代人 

连阴阳都不知为何物,如何去理解调和阴阳?所以换成现代人能够理解 

的就是,桂枝汤喝下去,就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打个比方,这桂枝 

主升发,所以桂枝喝下去,就加强了我们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而白芍 

主收敛,所以白芍喝下去,就加强了我们静脉系统的血液循环,这一升 

一敛,一张一驰岂不是文武之道吗?血液循环系统一加强,就会有更多 

的免疫力带到周身各处,所以桂枝汤就是扶正气的方子。 

桂枝汤还有一个名字叫阳旦汤,顾名思义,阳在这里可以看成是正气, 

旦就是早晨地平线上初升的太阳,这太阳尽管微弱,但是可以预见它会 

越来越强,最终会如日中天,所以从名字我们也知道桂枝汤就是要启动 

这点微阳。 

我们都知道适当运动有益健康,有益于疾病的恢复,但病人都卧床不起 

了,怎么去运动?桂枝汤就可以帮这个忙,桂枝汤喝下去,血液循环系 

统一加强,就好比参加了运动一样,所以桂枝汤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前些日子《甄嬛传》热播,不知大家留意没有,小主菀嫔怀了公主 

的时候,温太医开的就是桂枝汤安胎,所以导演还算没有误导观众, 

《金匮要略》就有记载,怀孕的前三月,桂枝汤就是最好的安胎药,连 

孕妇都可以吃,这也反证了桂枝汤的安全性与广谱性。 

再讲讲桂枝汤的化裁,桂枝汤什么都不加的话,那人体的免疫力就是得 

到全面的加强,并不局限于某一部位,但是人体疾病的千变万化的,有 

时并不需要整体的加强,而要桂枝汤专注于某一点,就好比桂枝汤是一 

股子能量,我们要让这股子能量专注于某一点,怎么办?仲景有办法, 

例如病位在上,是头部或背项的问题,仲景说用桂枝加葛根汤,只将一 

味葛根加入桂枝汤,其他都不变,这时这股子能量就在葛根的引导下直 

奔头部或项背了,为什么?因为葛根的药力就是升提津液,入足太阳膀 

胱经与足阳明胃经,至于是奔头部还是奔项背,就看桂枝与葛根的比 

例,桂3葛4就奔项背,如果还要上那就桂3葛6,就直达头面了,仲景用 

药就这么简单,关键是要懂,所以针对头面部的疾病,例如面部中风、 

青春痘、鼻炎等,桂枝加葛根汤都有使用的时机;再举个例子,例如晚 

上盗汗,不好睡,中医说这是阳不入阴,要引阳入阴,怎么引?还是用 

到桂枝汤,晚上盗汗不好睡是人体的能量(阳气)本来要往里走的时候 

它不往里走,这时我们要引导这股子能量往里走,所以就在桂枝汤里面 

加上龙骨牡蛎,变成重镇潜阳的方子,当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所带来的的 

往里的力量占据上风的时候,阳就可以入阴了,盗汗不好睡就好了。 

这就是经方的加减化裁,不过抛砖引玉而已,关键是理解经方的思路。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1)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1)---桂枝汤与小柴胡汤 

阳密乃固说:中医都说桂枝汤调和阴阳,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这两个 

都是经方里面极为重要的方子,又都是一个“和”字,它们究竟有什么区 

别? 

理解这个要先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谈起,《辅行诀》摘录的是 

《汤液经法》里面的东西,相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主要依 

据的就是《汤液经法》里面的内容,所以经方自古就有,而且一脉相承 

到了西汉张仲景手里,而六经辨证的思路是张仲景对经方怎么应用的一 

个总结,之前是没有的,所以《汤液经法》里面当然没有“桂枝汤调和阴 

阳,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的理解,这是其一;其二,仲景在著书的时候, 

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把许多药方的名字也给改了,基本上就以药味来命 

名,这就给我们准确理解方义带来了一些麻烦,因为《汤液经法》已经 

失传,可喜的是敦煌出土的《辅行诀》留下一线传承,将这断层做了补 

充,那么《辅行诀》是怎么命名桂枝汤与小柴胡汤的呢?在《辅行诀》 

里面有二旦、大小六神等方剂,完全是按中国道家的称谓,其称谓也反 

映了方剂的主要作用,其中的阳旦汤就是现在的桂枝汤,而阴旦汤就是 

小柴胡汤了,《伤寒论》里面,仲景改得也藏头露尾,其中也有“证象阳 

旦”的字眼,讲的就是桂枝汤的证,所以《伤寒论》里面也可以证明桂枝 

汤即是阳旦汤。 

搞清楚《辅行诀》里面为什么要称桂枝汤为阳旦汤,小柴胡为阴旦汤, 

这对理解桂枝汤与小柴胡汤的方义大有裨益,而我们要想从字面上去理 

解,先必须准确理解何谓阴阳?古人之意何为阳,何为阴,我的理解阴 

阳最初的本意是上行为阳,下降为阴,其他的理解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引 

申,而“旦”的本意是初升的太阳,下面的一横是地平线,地平线上面有 

一个太阳,代表太阳刚刚升出地平线上谓之“旦”,从发展的眼光看也意味 

着这个初升的太阳逐渐会如日中天,这是对阴阳与旦的理解,这样一 

来,阳旦就是上行的最初的能量,但阴旦怎么理解?所以这里的“旦”是指 

刚刚形成的最初的能量,并没有方向的所指,不要被早上的太阳怎么去 

下行所误解,而要理解为阳旦就是上行的初生之能量,而阴旦是下行的 

初生的能量。 

这是我的理解,与现在许多中医包括许多书上所讲的不太一样,这主要 

集中在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上,因为仲景以降,中医越分越繁,越总结越 

复杂,到了清代又总结了所谓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 

法,而小柴胡汤就被归纳为“和法”里面的主力方,所谓之“和解少阳”即是 

指此,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医生们在运用小柴胡汤时发现,小柴胡喝进 

去,根据病人的情况有时会发汗,有时又会利小便,这种情况不能归到 

汗吐下,只好归纳为“和”法了,果真如此吗?其实千百年来,人们无意中 

犯了一个错误而不自知,那就是对半夏的误解而导致对小柴胡汤的误 

解,半夏是中医里面很重要的一味药,但是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人们 

忌讳半夏有毒之说,先是不自觉的减少半夏的使用剂量,再就是对半夏 

采取多种手段去炼制去毒,变成所谓的法半夏、姜半夏等,反正是仲景 

时代使用的正宗的生半夏几乎再也买不到了,半夏经过这样的阉割,就 

变成了药渣子,药效之差自然不言而喻,好了,我们再来看看小柴胡汤 

的方义,原方组成是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炙甘 

草、生姜各三两、大枣12玫,显然柴胡与半夏的剂量占绝对优势,柴胡 

长得就是一根略带青色的管子,所以是通利三焦的,仲景以小柴胡命名 

并归纳到少阳篇中是绝对正确的,黄芩的颜色是黄中带一点青,所以也 

是入三焦的,其味苦,可以去三焦相火,半夏利水去痰降逆止呕,是典 

型的下行药,其余4味补足津液可上可下,所以小柴胡喝进去,从药味分 

析完全是下行为主,怎么可能发汗?如果有发汗的迹象只有一种理解, 

一是病还在太阳,并没有进入少阳,但在强壮少阳的药物的作用下人体 

出现的一种自我排邪反映,因为病在太阳故从汗法排邪;二是主要的下 

行药半夏的药效大打折扣,这样在人体的自动调节的作用下,才有了发 

汗的可能,因此我认为,小柴胡汤原方的方义是从小便排邪,因为三焦 

者,水道之官,决渎出焉。 

理解了上面的内容,再来看小柴胡汤为阴旦汤就好理解了,桂枝汤与小 

柴胡汤都能启动人体的微阳,就如同给汽车点火一样,后面才会带来澎 

湃动力,只不过方向上桂枝汤上行或外散,而小柴胡汤下行或内敛,故 

能达到三焦,而腠理者,正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故能通天入地,无处 

不到,所以这两个方剂往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广谱的,有点象药 

引子。 

有人又会问,这两个方子一个上行,一个下行,会不会产生冲突或相互 

抵触?不会的,因为人体的气机运动是一个圆,从左边上行,从右边下 

行,这样同时用力,反而促进了气机的运行,所以经方里面又有柴胡桂 

枝汤或柴胡桂枝干姜汤,而近来在中医界风行的“全息汤”也是以柴胡汤与 

桂枝汤为主力方。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柴胡汤与桂枝汤,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2)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2)----谈谈人体里的两大能量仓库 

阳密乃固说:过年了,闲在家里该讲点什么,或者说该思考点什 

么,那就讲讲人体里的两大能量仓库吧。《内经》认为,人体内有两个 

能量仓库,一个是脾胃,所以内经说“夫脾者,仓廪之官”,就是说脾是仓 

库管理员,所有仓库里面的货物都要在脾脏的调度下运输到他们该去的 

地方;另一个是肾脏,因为内经又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 

之,五脏盛乃能泻”所以肾是藏精之所,是人体的第二个能量仓库。 

这里问题来了,既然都是能量仓库,人体有必要搞那么复杂,设计 

两个能量仓库吗?其实尽管脾与肾都是能量仓库,但它们所储存的能量 

物质的层次却不一样,就像这个世界不但有电能,还必须有太阳能,甚 

至原子能一样。这么说吧,脾脏所储存的是能量是气血,内经说“脾脏为 

气血生发之源”,我们饮食入胃,在胃肠的消化吸收以后,直接转化为人 

体可以利用的气血,这气血先是储存在脾脏里面,所以才说脾脏为仓廪 

之官,再通过脾脏这个保管员的工作,分别运化输送到该去的地方,所 

以脾脏所储存的能量就是气血,是人体最基本的能量源头,我们维持日 

常生活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它;而肾脏储存的是精气,五脏本是藏 

精气而不泻,但是当五脏之精有剩余的时候,肾就会受五脏之精而藏 

之,所以说肾脏所储存的能量是精气,这个与气血层次上不一样,“夫精 

者,身之本”,所以说,精气是身体能量的精华部分,它主要维护五脏六 

腑的运行以及骨髓脑海的能量供给,还有传宗后代,道家甚至利用它作 

为修仙的物质基础。 

我们养生或者治病,其实是很有必要区分这些层次的,所以扶阳派 

传人卢崇汉在传道的时候,总是强调一的层次、二的层次、三的层次, 

根据我对内经的理解,所谓三的层次,大约就是气血的层次,而精气就 

到了二的层次,人体内那点先天真一之炁,大约就是一的层次。不过这 

先天真一之炁的名称各派不同,内经讲“天真”,开篇即“上古天真论”,道 

家讲“炁”,气功家讲“体内先天元气”,医家讲得最通俗,就叫“阳气”,说 

开了不过如此,不过医家想通过草木补阳,扶阳可以,补阳的话,于理 

论上不支持。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3)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3)---谈谈人体里面的两大能量通道 

阳密乃固说:上文说了人体里面的两大能量仓库,其中脾脏是气血 

的仓库,而肾脏是精气的仓库。既然有仓库,那一定有出入的通道是不 

是?所以,这里就讲讲人体里面的两大能量通道。 

大家都知道,我们人体里面除了有12条正经以外,还有奇经八脉, 

为什么这样复杂,其实他们就是不同的能量通道。12条正经里面流淌的 

是气,而气是什么?气化论认为,气就是有形物质气化后的产物,物气 

互化,只要条件成熟,物与气是可以相互转变的,是二而一的关系,所 

以,不要把中医对气的概念想得太复杂了,讲白了,气其实主要是水的 

气化状态,也就是汽,一般而言,人体内是不允许液态水的存在形式 

的,一旦有液态水存在,只有两条路,要么气化,要么排泄出去,只是 

水一旦气化,就具备做功的动能,所以气是人体里面的能量表现,就像 

最初的蒸汽机之于火车,我之前也写过一文叫《经络是水的通道》,大 

意就是这样。 

人体除了12条经络,还有奇经八脉,因为它们需要输送不同的能量 

物质,是不同的系统,12条经络流淌着气,而奇经八脉却流淌着精,这 

个《黄帝内经》有表述,但读懂的不多,医家用得多的是12条经络,对 

奇经八脉也用,但用得不多,甚至现在一些文章,干脆说人体有14条经 

络,也就是12条正经加上任脉和督脉,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带脉、冲 

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到哪里去了对不对?这也反映了医家对奇经八 

脉忽视的程度,医家在用的时候,例如用到灵龟八法去调和阴阳,就是 

在奇经上作文章,但一般的内科病或者这痛那痒的,用12条正经就够 

了,为什么?因为用12条正经就可以最直接的调节人体里面的能量,医 

家叫行阳,而奇经八脉是道家的东西,后被医家所借用,道家是干什么 

的?道家以夺天地造化阴阳为己任,干的是得道成仙的事,怎么得道成 

仙?练丹就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所以道家有三截纯功,是谓练精化 

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所以,道家总是在奇经八脉上,也就是在精 

上作文章,当任脉与督脉打通就叫打通小周天,奇经八脉都通了就叫打 

通大周天了,这是其一;其二,再看《黄帝内经》在讲到女子的成长周 

期的时候,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大 

家都知道,这段是讲女孩子到了14岁月经会来,但是月经与任脉通不 

通,太冲脉盛不盛有什么关系?我一解释就明白了,什么是天癸?葵在 

十天干里面属阴水,那天葵是天上来的水?显然不是,天癸是先天就设 

计好了的,到时就会来的,属水的物质,这水从天上,从上面来,所 

以,女子天癸就是女子的精,从什么路径来?后面继续表述,任脉通, 

太冲脉盛,什么是盛,有东西充实了就叫盛,冲的本义是空虚的,道德 

经讲“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对不对?所以太冲脉以前都是空的,女子月经 

一来就盛了,其实任脉之前也是通的,只不过里面没有东西流淌,所以 

不能叫通,当有东西流淌的时候就叫任脉通了,所以,什么叫天癸至, 

就是二七14岁的时间段到了,女子的精气沿着冲脉和任脉从上而下一路 

下行,进入生殖系统,这个过程就叫天癸至,所以,任脉冲脉里面流淌 

的都是精气,既然任脉冲脉如此,同属奇经八脉的其他经当然是一样一 

样的了。 

12条正经与奇经八脉各种医术均有论述,但是从精与气这两个层面 

去分析的,说实在的我孤陋寡闻,未从得见。 

阳密说《阴符经》 

原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 

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 

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 

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 

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 

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阳密乃固说:《阴符经》出自何人之手?有的说是黄帝,黄帝一百多岁被黄龙接走,白日升天,有的说是姜太 

公,太公80多岁而领兵打仗,据说活了139岁,但不管是谁,《阴符经》在东方文化中的地位都举足轻重,这是不容 

置疑的。能读懂的也鲜有其人,我把玩数年,不能说有所得,愿将所想所悟与同仁共商。 

先解题目,传统文化诸如《内经》《道德经》等,都是强调阳主阴从,或者说贵阳贱阴的,为什么本篇却以阴符名 

之,难道是重阴?其实此阴阳非彼阴阳,这里的阴有隐藏之意,符有符号、标记之意,加在一起“阴符'之意就是讲隐 

藏在现象后面的天地之间的普遍规律,此其一也;其二,从修炼上说,道教炼丹有“进阳火,退阴符”之说,阴是指 

向下向内或者退后,符是指火候的把握,所以阴符是指向下向内的火候,这也暗示阴退比阳进更重要,因为人体以降 

为顺,阳气以固密为根;其三,阴可以指光阴,时机,所以阴符是指时机,整个阴符经其实都在讲时机的重要性,道 

教讲“自古传法不传火”,法可以传,但火候非其人勿传,所以火候,时机很重要。)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阳密乃固说:这是阴符经的总纲,其实也是整个东方文化,包括易经、道德经等的总纲。1.以现代之信息论参照, 

万物均有质、能、息,而人亦然,人有精、气、神,亦相当于质、能、息,其中精相当于质,气相当于能,神相当于 

息;2.形源于阴阳,形有精气,人体精为阴,气为阳,神即信息,来自虚空,太极层次,凌驾于阴阳之上,所以精气 

神有层次的不同,故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所以神是太极层次,精气乃阴阳两仪;3."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不过 

是告诉大家天道乃宇宙之间的普遍规律,只要了解天道,把握天道,并按天道为之,则一切事物,一句话就讲完了, 

所以说这是阴符经的总纲。)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阳密乃固说:五贼即五行,为什么?后面有解释。“天有五贼,见之者昌”,这里的“见”,并不是看见的意思,而是 

掌握它并利用它的意思。 即天有五行的运转,如果能够以天之外五行来帮助人体的内五行,使内五行与外五行发生 

感应的话,就可以强化人体内五行,从而使生命昌盛。天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对应于人体的内五行,内五 

行再分别对应于人体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内五行相生即产生人体内部的气机循环,这样,人方能称之为活 

体,称之为生命。什么叫“人”,内经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是天地之气合起来产生的,不单是人,生命都是如 

此。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指五贼本来就按自己的固有规律运行在天地之间的,而人要得到它的助力只能是顺应它,并 

与之发生感应,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不会主动去感应你,帮助你的,但它的运行一直都在,亘古 

不变,这就是“天之无恩而大恩生”。但为什么又说五贼在心呢?天之五行与人体之五行要发生联系必然有一个联系的 

通道或者桥梁,或者能动性,这个通道或者能动性只能从我们人身上找,从文字上说,五脏之中只有心字没有肉月 

旁,肝、脾、肺、肾都有,这表明古人早就知道心不单是五脏之一,更主要的还是沟通人体与天地的桥梁,或者说是 

人体悟道的桥梁,《内经》所谓“心主神明”也是这个意思,所以“五贼在心”是说我们利不利用天之五行盗取天机其实是 

把握在我们自己心中的,我们去顺应天地五行的过程,就是强化自身五行的过程,也就是盗取天机的过程,所以五行 

即五贼,这个认识非常厉害。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是讲只要宇宙的五行被我们所掌握,所运用,真实的把握在我们手中,就可以利用它对 

我们的身体进行千变万化的改造,身体就会起质的变化,可想而知,这种改变当然是多角度的,既有功能的升华,例 

如神通等,也有生命的升华,例如延寿等,这里讲到了“宇宙”,是强调功能的强大,你想连宇宙都把握在我们手中, 

这种做法是多么的强大,身体起一点变化还不容易吗?)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人也”。指天之性由人性所决定。人是万物之灵长,无数的人性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地球上人性的合力,从 

全息论的角度看,天地也是有生命的,而天地的性,其实是由人性的合力所决定的,所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己 

心”,人性淳朴,天地就安宁,人性迷乱,天地就反复; 

“人心,机也”。而机巧就在人心,人心安宁,则天地就安宁,人心思变,则天地就真的会变化,这也是我们要总体提 

高人类道德水平的原因。什么是“机”?机就是事物发生的那个引信,那个触发点,就像手枪的扳机。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进一步而言,确立天道是否安宁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是由人心所决定的,这里把人性的因素提 

得很高。所以圣人首先确立天道,以便于人性有一个标准去遵从它)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这一段就具体讲天地与人性发生改变所对应的变故:天发杀机,连星宿都会转移位置;地发杀机,万物受制,而龙 

蛇先感其威而示警;这些还不是最厉害的,如果人发杀机,天地就会反复无常而生变故,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频, 

原因就如同上一段所言,是天地感应了人性之善恶所造成的。如果天人合发,那么一切就会毁灭,天地重新洗牌,重 

新组建新的秩序纪律,成为新纪元的基础,而留下来的,一定是人性得到升华的新新人类,因为只有这样,天地才不 

再反复。)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先讲天道,再讲人道,这一句是讲人性与天道不同的地方,人性有其主观能动性的一 

面,而修道必须将人性中的主观能动性给藏匿起来,弃其巧,发挥其拙的一面,也就是说要让识神退位,让元神主 

事,因为人一旦发挥其能动性,就将淹没其道性,所以老子讲要大巧若拙,所谓道性,就是不要机巧和思虑,只要顺 

天势而为即可,所以这句话是针对人性而讲的。)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1.何为三要?以现代信息论参照,万物均有质、能、息,而人亦然,人有精、气、神亦相当于质能息,其中精相当 

于质,气相当于能,神相当于息;2.形源于阴阳,形有精气,人体精为阴,气为阳,神即信息,来自虚空,太极层 

次,凌驾于阴阳之上,所以精气神有层次的不同,曰“易有太极,是分两仪”,所以神是太极层次,精气乃阴阳两仪;3. 

人的九个窍位会在生活中耗散人体的精气神这三个要素,正是因为九窍会耗散掉人体三要,所以这里直接称之为九窍 

之邪,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动与静的和谐统一,完美配合来降低九窍对精气神的耗散。什么是九窍?头部有七窍 

加上前后阴,共九窍,所以九窍不能完全关闭,因为它们尽管是耗散精气神的通道,但同时也是排邪的通道,也是沟 

通天地的主要通道,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但如何把握它们,则是我们主观能动所决定 

的。“可以动静”,是讲九窍要做到该开则开,该闭则闭,动静相宜。)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阳密乃固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从养生来说,心火生于肝木,心火过重,代表心神产生的欲望过重,欲望过 

重就像心中有火在炙烧一样,就会过分的消耗肝木,而肝藏魂,肝木受损,魂就会无所依无所据,魂都不归位了,灾 

祸自然来临,所以要抑制我们的欲望,做到无欲无求,平平淡淡才是真。从医学的观点来说,五行以元气的运行为 

法,五行不过是元气运行过程中的五种方式,其中火生于木,就好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木是少阳,是星星之 

火,没有多少能量,但是一旦发展成燎原之火,则能量无穷,火的宣通力量是克制病患的主要力量,只要肝木源源不 

断的去生心火,那么即使身体有祸患来临,也必定能够克制住它。 

“奸生于国,时动必溃”,这就相当于一个国家一样,奸臣当道,但只要国家正气强盛,那么奸臣只要一行动就必定溃 

败。所以,“知之修练,谓之圣人”,只要知道正确的修炼方法,一方面修炼好自己,使心火旺盛,正气强大,另一方 

面修炼好国家,就不怕外界的入侵,能够做到这两点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阳密乃固说:有些版本将这句作为第二篇的起始,我认为从文理上还讲得过去,但也有版本胡诌什么神仙抱一演 

道章等等却是画蛇添足,完全没有读懂才会为之的。这一句与上篇的开篇一样,也是一个总纲,说白了,我们人生一 

世,并不是自己在养护自己,也不是自己走向灭亡,而是上天在养护我们,也是上天在使我们逐步走向灭亡,我们养 

护自己是通过顺应天道实现的,所以叫做天生天杀,这是其一;其二,上篇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篇 

讲“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其实意义上有承上启下的意思,正因为我们是天在生养着我们,最后也是天在毁灭我们, 

所以,我们只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努力去顺应天道就足够了,就可以长久了。)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阳密乃固说:天地是万物的盗取对象,万物是人的盗取对象,而人,也是万物的盗取对象。这个修炼过道家气功 

的就比较好理解,道家气功里面就有采阴补阳、采日精月华、采树木精气等等方式,世间精灵的修炼也与此类似。需 

要引起注意的是,这里用了一个“盗”字,而上篇用了一个“贼”字,盗是动词,贼是名词,所以谁去盗?还是五贼去盗去 

实施,五贼是盗的主体,所以说五贼就是五行,也就是说人之内五行可以从天地万物处盗取我们需要的东西,万物也 

可以从天地和人身上盗取他们需要的东西,但是天地是不需要从人身上或者万物身上去盗取什么东西的,因为天地比 

万物强大太多了,高级太多了,这样盗来盗去,就达成了平衡,大家都适宜了,天地人三才就安定了。 

这里有个疑问,例如我们人,究竟要到天地那里盗取何物?我认为,说白了,其实就是通过顺应天地阴阳(外五 

行),去强化我们自身的阴阳(内五行)。我们盗得天地阴阳为我所用,来强化我们自身的阴阳,这就好比电磁力之 

于电机拖动一样,电磁力是宇宙间四种基本力之一,其中强核力与弱核力属于物质内部的,物质之间的就只有电磁力 

与万有引力了,电机拖动中,我们给电机的定子通上电,产生电磁力,就可以通过电磁感应带动转子运转,而对于天 

地人系统而言,天地之气机运转就好比“电磁力”一直都在,人体运行的好不好就看你身处宇宙大磁场中感应的好不 

好。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自身阳气生长壮老已的一生,比如今年我们自身的阳气通过修炼,与宇宙吻合感应得相当好, 

相比去年不弱反强,那么这一年我们就没有变老,反而变得更年轻,长此以往,从理论上说就可以长生不老,就可以 

续命延年,这就是盗,既是不盗而盗,也是天底下最大的盗,因为你盗取的是天地的造化。武侠小说里面星宿老怪有 

盗取别人功力的吸星大法,作用与此类似,八九十年代气功流行,常有偷气一说,也与此类似,只不过这里是正义 

的,不会伤害别人,反而会通过相互之盗而达成三才的平衡,利于宇宙,而星宿老怪的吸星大法则会害人害己,方式 

方法也不一样。)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阳密乃固说:“故曰:食其时,百骸理”,这里的食字,不应该单纯指吃,而是一个比较形象的描述,或者说叫“食 

气”,讲我们的内五行去盗食天地的外五行,如果时机把握得很恰当,就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百骸得到调理。注意这里讲 

到了一个时机的问题,所以,阴符很重要,阴也可以指光阴,符指的是火候标记,连起来就是什么时间用什么火候, 

五行对应四季,这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了,顺气一日可分为四时,也能耳熟能详,所以,时机很重要。 

“动其机,万化安”,一个时,一个机,加在一起就是时机,当然,这个“机”,应该还包括心机,因为“五贼在心,施行 

于天”,也因为“人心,机也”,其实地球上的人都生活在大气中,都在进行着气的修炼,沟通着不同层次和强度的气物 

质,只不过主动练功与被动练功的区别就在于被动练功没有练功意识,所以效果打折,而主动练功有练功的意识,心 

机就已经启动,潜能得以发挥,所以说,时机一到,心机一动,天人一合,就可以使百骸得到很好的调理,身体的变 

化都是朝好的方向发展。)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阳密乃固说:这是作者的一句感慨,这句话与道德经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意义一样,对于神奇的事物,我 

们知道它很神奇,我们感叹,希望自己也拥有这样的神奇功能,却不知道世间最大的神奇就在最不神奇的地方,就在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天天都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岁月的寒来暑往、太阳的东升西降之中。。。第二种解 

释:人们只知道盗取天机很神妙莫测而以为神奇,却不知道盗取天机就在岁月的寒来暑往、太阳的东升西降之中,并 

不神秘,这才是盗取天机最神奇的地方。)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阳密乃固说:“日月有数,大小有定”。这是接着上面来讲的,是讲我们天地日月的运行,大月小月,常年润年都 

有自己的定数,“圣功生焉,神明出焉”。是告诉大家,我们天地间最伟大的功能,最不可思议的神明,也就是盗机, 

就缘于这有其定数,有其固有规律的日月运行中。所以这一句依然是承接上一句“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也”。当然,这一句也暗示,真正的道家修仙法会更严谨,不是一般养生学所遵从的四季调神就可以为之的,但原理没 

有不同。)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阳密乃固说:我们盗取天地阴阳的时机与方法,天底下的人没有多少能看得见的,没有多少能知道的,君子得到 

这个,就一定会亲身实践,而小人得到这个,反而会轻贱性命。为什么小人得之轻命,是天命不可违吗?是因果使然 

吗?不是,是小人不够重视,反而会觉得修道时日有多,来日方长,以致丢了性命,所以说要急下手,莫延迟。)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阳密乃固说,这是文章的第三篇,从这一篇开始,主要讲了关于修炼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眼睛看不见的 

人就特别善于利用耳朵的听觉,而耳朵听不见的人就特别善于利用眼睛去观察,这就是我们人的天性。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既然我们人有这种天性,所以联系到我们修炼的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外界的干 

扰,只要一心一意地做一件事,就可以达到十倍的效果。而从时间上说,对某种事物反反复复、不分昼夜地用功,去思考、去分析, 

就可以达到平常一万倍的效果,这里的十、三、万,只是泛指而已。所以对于修行这件事,一是心态上要端正,要杜绝一切干扰,一 

是时间上要保证,就这样。)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心生于物,死于物”。我们内心的每一次触动都是缘于对外物的感知,这是心生,我们内心的平静波澜不惊也是缘于对外物的无 

睹,这是心死,所以世间万物都有缘起,而心性缘起于物。 

“机在目”。而心灵平静与否的触发因素都是在于我们的感知。按佛经的说法就是缘于眼耳鼻舌身意,缘于色身香味触法,所以这里的 

目,不单指眼睛所看到的,还包括所有的感知。阴符经讲这个的目的是要我们放空心灵,做到心死神活,而要做到这些的手段在于 

对“机在目”的把握,这就是古人修道为什么要闭关的原因,闭关以后,不与外界接触,心无外物,就可以心死神活。)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这句与道德经所言“大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一样,天地按自己的规律运行,并不会因为你向善还是向恶 

而有不同的恩宠,但是,就在这日月有数,大小有定的运行中,最大的恩德也就在其中了,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这天地的运行规律去盗 

取我们所需,去强化我们的阴阳气机,这不是大恩又是什么? 

“迅雷烈风,莫不蠢然”。例如地发迅雷,天发烈风,这莫不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但是,君子就可以利用它去修炼,因此说天之无恩而 

大恩生。)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生活中或者修炼中,我们快乐到极致,则我们的心性就会强大到有余,什么叫心性强大到有余?就是说心性的能动效应会随心所 

欲,想什么是什么,当然这里的乐应该是平常心加欢喜心,是从善如流的心境中体现出来的乐,是善中乐,而不是乐极生悲的那种忘 

乎所以的乐;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清静到极致,则我们的心性就可以得到清廉,所以乐和静就是我们修行的形式,通过这样的形式实 

际上修炼的是我们的心性,所以是性功的修炼,通过了性最终得以了命。另一种解释,极致的快乐产生于心性的知足常乐,极致的清 

静产生于心性的无私廉洁。)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天地是极其自私的,他亿万年来一直只按其固有规律运行,哪怕地球上某一刻自然灾害频频,他也不会 

有所改变,所以老子说“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效仿天地,所以“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和圣人都是极其自私的,但是我们一旦 

对其利用起来,又是极其公正的,因为他的运行一直就在那里,不会因为你的善恶或者他的怜悯而改变。 

“禽之制在气”。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利用它或者说得到他的帮助呢?擒制他的关键就在于大气。禽通擒,是动词,气是指天地之 

大气,大气细化就是阴阳,阴阳细化就是五行,五行运用起来就是五贼,具体而言,这个“禽之制在气”是否可以解释宝瓶气修练原理 

呢,人体与天地有很多的交流通道,但是最直接的通道莫过于一呼一吸,而不同的节气呼吸的气是不一样的,比如春天呼吸的是木 

气,夏天呼吸的是火气,依此类推,而强化这种气机的交换也是盗取天机的过程。)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阳密乃固说,这句话出现在阴符经里面,是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无非是一个个的循环而已,西方文明的数字百千万亿,一直是累加 

的,东方文化很重视循环的观念,于是制定十天干,十二地支,两而两之是六十甲子,完了又从头再来,年月日时都是这样,这就是 

东方文化的观念,万物都不离这个循环,既然这样,那生死也就不离这个循环,所以说,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这是从天地普遍 

规律来证实生死循环的存在,承认天地间循环往复的大规律就必然要承认生死循环。)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理解这句话,我们先来举个例子,例如夏天来了,天气酷热,有人给你装个空调,这是对你有恩是不 

是,但是同时也害了你,因为从此你就不能“顺四时而适寒暑”了,同理,天地到了夏天,天气酷热,人畜难耐,但“天地以万物为刍 

狗”,天地是不会顾及你的感受的对不对?看起来是对万物有害,但是大恩也就在其中,因为只有四季分明才更能利于修炼,对万物 

的生命也更好,所以说恩与害都是相对的,这就是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的道理。)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这个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愚蠢的人以懂得天地之准则为智慧,我却一遵循时令、洞悉外物为智慧。其实天文地理也很重要,《内 

经》说“故治不晓天之纪,不晓地之理,则灾害至矣”,这里的意思是说光知道天地文理还不行,必须要根据天地文理,再按时机、外 

物的变化去开启盗机,去有所行动才行。)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有的人以指出圣人的愚蠢来显示自己的高明,我从来不这样;有的人期待圣人的出现来解决问题,我也从来不这样,凡事要靠自 

己。所以说,愚圣或者期圣都好比将自己沉入水中,扑入火堆一样,是自取灭亡。)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阳密乃固说:这个静字,不是安静的意思,而是永恒不坏,始终如一是意思,所以这里的解释是大自然的天道循环永恒不坏,长 

久运行而亘古不变,所以天地万物就可以在这天道之中生生不息。)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阳密乃固说:这个浸字用得好,这里的浸,是指浸润,就像水浸润到物体内部,从而对它产生影响一样,天地大道的阴阳循环也 

会浸润到人类和万物的内部而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道德经》才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不是说说而已,而是 

实实在在的感应;这里的胜,是胜出,是主宰的意思,所以连起来就是天地之间的大道运行不止,周流不息,并且对周边的事物润物 

无声,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因为天地之道就是最大的阴阳,所以阴阳就是一切事物的主宰,高一级的阴阳对低一级的事物产生着作 

用,这样一层一层的阴阳感化,推磨振荡,于是世间变化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所以说圣人知道天地之间的大道自然而然,永恒存在,不可违背,因而根据这个道理,制定出永恒不变的方法来指导人们的实 

践,这个方法就可以弥补律历也不能长期吻合的问题。那这套方法是什么?其实就是阴阳八卦,易经那一套东西,这就是老祖宗留下 

来的至静之道。)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这一段就是对易经的赞美了。天地之间,万千景象,都是从大道处很神奇地派生出来的,八卦甲子,隐藏了世间所有变化的神 

机,它就是世间变化的一个符号。所以说阴阳相磨,八卦相胜的这一套方法,天理昭昭,明明白白地显示出了它的神奇。) 

三阴三阳及开合枢义 

导读一,三阴三阳是中医里面的一个特殊概念,但其来源依然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以后派生出三阴三阳,所以,从理上讲两阴两阳这四象的观念、位置 

等均不应改变对不对?所以第一步先确定四象,东南西北各据一方,如图; 

导读二,阳明与厥阴怎么加进去?根据内经义“两阳合明,谓之阳明”,阳明在少阳太阳 

之后可知,“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厥阴在太阴少阴之后亦可知,所以第二步画入阳明 

与厥阴位置,如图,这样一来,三阴三阳与仲景六经次序竟然一致,这是巧合吗?呵 

呵。 

导读三,根据阴阳分割,画上太极两仪,呵呵,原来阳明与厥阴位置正好在阴阳鱼的交 

接处,这也是巧合吗? 

导读四,理解开合枢义,开合好理解,问题在枢。有人认为枢嘛,就是门轴,其实从字 

面上理解,枢讲的是枢纽,中枢,汽车到了这个交通枢纽一般就改变了方向,中枢发出 

指令部队就有所行动,所以枢纽是一种改变,方向或者行动的改变,回到阴阳图上面 

来,阴阳上面的枢纽起什么作用呢?无非是阴阳转换,看图,少阳就是一阳初生,是为 

阳枢,少阴是阴极转阳,是为阴枢,少阴推一把阳气就枢以外出了,少阳拉一把阳气就 

蒸蒸日上了,所以这个枢机很重要,它一用力就改变了阳气流转的趋势,有点四两拨千 

斤的味道,而天地之道,无非是顺势而为,大家看是不是这个道理?这是从图示中分析 

得来,但是竟然又与临床一致,谁都知道,临床上要重视两本三枢,难道又是巧合?呵 

呵。 

导读五,这里有个问题,有人会问,这个厥阴夹在这两个枢机之间,有点不伦不类,其 

实看看厥阴的位置,如果厥阴是枢机,那就无所谓阴枢与阳枢对不对,因为它正好打在 

阴阳交接的点上,其次,这个厥阴有点怪,尽管厥阴病是三阴病症,但是我们知道厥阴 

病多数是寒热夹杂的,原因就是它正好在阴阳交接处,两阴都交尽了,其实已经是无所 

谓阴阳了。 

导读六,这里还会有疑问,有人会问,既然厥阴这个位置是由阴转阳,那么阳明这个位置是由阳转 

阴,也是阴阳转化啊,那是不是也应该有枢机呢?其实这两个位置的阴阳状态 

完全不一样,厥阴这边是两阴交尽,阳气已然很弱很弱了,常常需要枢机用力才能枢以外 

出,而阳明这边是两阳合明,阳气非常非常的盛大,按都按不住,还要什么枢机用力 

呢,赶紧凉降吧。 

其实关于三阴三阳以及开合枢义,真的是众说纷纭,各种奇葩理论都有,又没有统一的 

标准答案,又能如何呢?我这个完全是根据经典的文字推演出来的,能够解释六经源头、六经次 

序,以及枢机的重要性等,也就够了对不对,所以也奇葩一下吧。 

好了,就写这么多。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5) 

六经传变与阴阳虚实 

阳密乃固说:仲景的六经传变很多人看不透,不知何为三阳,何为三阴,阴阳虚实也看不懂,总是把阴虚与阳虚对 

立起来,过年了,我今天干脆把二者结合起来讲讲。 

记得倪海厦先生讲到阴虚与阳虚的时候说过,“阴虚和阳虚不过是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已,疾病首先表现为阴 

虚,阴虚失治就会发展为阳虚,阳虚进一步发展,就到了阴实的阶段,温病派只能看到阴虚的阶段,故用药一味的滋 

阴滋阴,而伤寒派可以看到阳虚,所以用药一直在扶阳”,当时此言一出,天下哗然,因为之前许多人是把阴虚与阳虚 

对立起来看,并无层次之分的,遗憾的是倪先生并没有展开细说,其道理就成了悬案,倪先生讲的正是内经的观点。 

我今假设一人患病从感冒直到癌症。一个人无病,我们可以认为他是一种阴平阳秘的状态,那么内经是怎样描述这 

种状态的呢?内经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二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所以,阴阳 

最好的状态就是阴气平和,阳气固密的状态,内经称之为“圣度”的状态,也就是圣人应有的生活状态。有一天他偶感 

风寒,得了太阳症(当然,根据内经的定义,真正的圣度状态是不可能偶感风寒的),这时候人体会激发阳气外出抗 

邪,于是身体会出汗,会发热,会脉浮,心跳加速对不对?这就是太阳症;再进一步,到了阳明,一派热症,汗出身 

热脉长洪,不穿衣都不觉得冷;到了少阳症,口苦咽干目眩,为什么口苦?为什么咽干?还是火还是热对不对?我们 

想一想,这时阴阳处于什么状态?是不是阳强的状态,或者叫阳亢的状态,所以说三阳症都是阳强的状态。 

但是这种阳强的状态是不可能持续很久的,会有两种转归,一种是病愈,将外邪赶走,重新回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另一种是外邪留滞体内,于是“风客淫气,精乃绝”,伏邪留滞体内,身体阳气不自觉的不停的在抗邪,时间一久阴精 

枯竭,或者如内经所说“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转归为阴虚的状态,因为阳气过于旺盛,一方面会烤干阴液,另一 

方面阳强于外不停地抗邪,阳气就不会回头,造成阴质不得收敛潜藏,这就是阴虚的形成,中医常说阴虚阳亢,其实 

都是阳亢在先,阴虚在后,而阴虚又反过来会造成阳气更加亢盛,这样迁延日久,病就上身了,所以从六经辨证来 

看,三阳阶段就是从阳强渐渐过度到阴虚的过程,阴虚以后疾病怎么发展呢,再看。 

三阴阶段,就是经过三阳阶段阳气不停的抗邪,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外邪并没有被赶走,而阳气由于使用过度却 

渐渐虚衰,已经无力抗邪了,所以三阴阶段往往表现为阳气不够,不能升发,生气不遂的状态,这就是阳虚的阶段, 

看看这个过程,是不是如倪海厦先生所言的阴虚与阳虚是疾病发展的两个阶段啊? 

阳虚以后,因为我们身体有形之物要在身体里面流转,这些都是需要阳气的推动力来完成的,当身体推动力不够的 

时候,阴质之物,也就是我们身体的代谢物或者营养物就会累积下来,于血分就是瘀滞,于气分首先就形成湿阻,因 

为脾主湿,又主运化,所以当脾阳不足以运化的时候湿就会累积起来,再来就是痰饮,严重的时候,这些物质一旦恶 

化就可以变成癌瘤,这个过程就是形成阴实的过程。 

所以我们无论从六经辨证看,还是从阴阳虚实看,疾病的发生发展就是从常态到阳强,从阳强到阴虚,再从阴虚转 

化为阳虚,从阳虚直到阴实的过程,其中阳强和阴虚是三阳症,阳虚到阴实属三阴症,如此而已,当然,上面所描述 

的是从外感传变到内伤杂病的全过程,而病的传变也有不从外感开始的,例如由于饮食不节,营养过剩,导致阳不化 

阴,阴质累积,直接变成阴实的,这就是如今癌症肆虐、心脑血管堵塞、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或者由于养生或减 

肥过度,节食过度,跳过阳强,直接形成阴虚,再从阴虚往下传变的,所以饮食也是大事,过与不及都违常理。 

至于治疗,是不是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应对措施啊,措施对了可以愈病,至少也可以阻止病进对不对?从这个 

角度再去看疾病是不是有点说破源头万法通的感觉。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7)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7)----辨证论治与辨证知机 

阳密乃固说:中医里面有一个误区,就是常听人说,中医的生命力在于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似乎无比高大 

上,其实辨证论治不是中医的最高境界,比之更厉害的是辨证知机。 

二者的区别是什么?简单说,辨证论治是通过现象治病,疾病上身会在身体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一系列症状的组 

合就构成了一个特定的证,例如太阳证就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三大症的组合,伤寒论有多少证呢?应该说有多 

少方就有多少证,而且证与证之间有时仅有细微的差别,所以说辨证论治很繁琐,一都不好学,辨证知机就不一样 

了,它是通过现象看到病机在哪里,也就是搞清楚病的来龙去脉,了解本质后再去治病,大家想想,哪个才是真正的 

乾坤手段呢? 

那为什么仲景的伤寒论通篇都在讲辨证论治呢?这个我不得而知,也许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本来是有辨证知机这一章 

的,但是是被后世的传承者私藏了,不是孙思邈有说“江南医家秘仲景之要而不传”吗?还有可能是仲景根本就没有写 

病机,认为作为一个医工,能够做到辨证论治就可以了,所以其序言才写到了学懂伤寒论则“思过半矣”,不过这些都 

是猜测而已,并无实据,但是,正是由于伤寒论没有辨证知机的文字,通篇都在讲症,什么病症对应什么药方,这就 

造成了学习伤寒论带来很大的麻烦,一是难学,记不住,很多的方证区别不大,一是难通,因为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 

然。 

不过还好,仲景之后一千多年,直到清朝的黄元御,写了本《四圣心源》才真正将辨证知机给写明白,所以有人赞 

其是仲景之后唯一的传承者,当我们看四圣心源的时候,才会感觉中医是如此的简单,黄元御是打开天窗说亮话,没 

有藏私,所以黄元御的功劳怎么讲都不为过。 

但是,黄元御的《四圣心源》真正将病机给讲透彻了吗?或者说百分百讲对了吗?有没有理解上的错误?大家通过 

学习可以自己去评价,我的感觉是应该结合内经来看,并且唯《内经》是从,因为内经中藏了真正的病机,内经才是 

中医万世不变的旨归,仲景也是看懂了内经才写出伤寒论的。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8)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8)----祛邪途径与处方思路 

阳密乃固说:中医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其实也简单,中医治病无非 

是扶正与祛邪而已,就看你怎么去扶正,怎么去祛邪,这就代表一个医 

家的临床能力。 

什么是邪?邪有几种?概括起来,应该有五种,风寒、瘀滞、痰阻、 

湿滞、水饮,至于到了积聚,无非是这五种邪,以之化之变也。五种邪 

之中,瘀滞属于血分,痰湿水饮属于气分。 

那么,祛邪有几条途径呢?中医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 

补这么八个治病的法则,其中前三法汗、吐、下,就是我们的祛邪法, 

当然,这里的下法应该包括两种,一是便,一是尿,而吐法用得不算太 

多,特殊时候才用,所以,排邪法其实基本上就可以简化为发汗、利尿 

和通便了。这个其实很好理解,邪就是本来不属于我们身体的物质现在 

寄居于我们身体里面了,年深日久它们就会为非作歹,排邪就是将这些 

物质给排出体外,既然要排出体外,就要给邪以出路,门都不打开,邪 

怎么出得去?那最常见的人体与外界的通道就这么三条,一是从汗里面 

排,一是从胃肠道里排,还有就是从小便排,所以排邪的第一步就是先 

将门打开。 

我们来看看经方的用药规律,例如从汗排,常见的麻黄汤、葛根汤, 

就是麻黄+桂枝的组合,再看从尿排,典型的如五苓散,猪苓汤就是茯苓 

+桂枝的组合,噢,猪苓汤中没有桂枝,不过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面,用 

到猪苓汤的时候也是主张加入桂枝的,再例如从肠道排,那就用硝黄对 

不对?这里为什么不加桂枝?因为大黄是川军,力量很大,足够排邪 

了,当然,按照黄元御的理论,加入桂枝也是可以的,桂枝起什么作用 

呢?好比排邪是打仗,将犯境之敌赶走,那么在打仗之前,是不是要给 

士兵吃得饱饱的才有力气啊?桂枝就干这个活,加强生气,补充能量 

的,所以使用的范围很广。 

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时候从什么途径排邪才合理呢?邪在哪间房间就 

要开哪张门对不对?你不能邪在东宫,却把西厢的门打开啊,因为处方 

用药,病在就病受之,无病就身体受之,所以,排邪开错了门也是会伤 

人的,汗法伤阳,下法伤阴的告诫不是没听过吧?相对而言,清利小便 

可能是伤人最轻的,所以也用得最多,四圣心源的方子多数都是桂枝+茯 

苓的组合。风寒在表所以从汗排,这个没有问题;痰湿水饮这三种,属 

于水液代谢的滞留物,所以最好从尿排,水液代谢所涉及的脏腑包括肺 

脾肾,其中肺为水之上源,上中下三焦各占其一,血瘀属于血分滞留 

物,主要涉及肝脏与心脏还有脾脏,也是上中下三焦各占其一,因为肝 

藏血,心主血,脾统血,其中脾主中州,所以既与水液代谢有关,也与 

血液代谢有关,很重要,所以血瘀可以从尿排,例如桂枝茯苓丸,也可 

以从便排,例如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还有的时候尿与便一起排,例 

如大黄茯苓丸,具体怎么用,就看医生的临床水平了。 

写了这么多,其实都不是文章的重点,重点是如果你处一个方子,而 

思路上没有出现这三种处方组合之一,就等于没有给邪以出路,邪被燥 

动又出去不了,难受死你对不对?那你处的方子就有点扯。当然,单纯 

扶正的方子也是有的,例如人之将死,就开四逆汤回阳救逆对不对?不 

过一般情况下,处方用药都是扶正祛邪并用的,所以黄元御的方子桂枝 

+茯苓组合是最常见的,有时也加泽泻、猪苓,当然桂枝+麻黄的组合, 

你不用麻黄,用生姜、苏叶、藿香,当然也是可以的,我强调的是必须 

要有这种思路。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9)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9)----附子使用禁忌 

阳密乃固说:尤其是前几年,扶阳一脉在中医界是搅动一池春水,使好多中医学子深陷其中,以为所有病症一把姜 

桂附下去,就可以覆杯而愈了,后来成了不少笑话。 

要说明的是,我这里并不是要说扶阳派的不是,扶阳一脉自钦安以来一百多年传承不绝,能够开山立派,自有其独 

到之处,而且当代卢氏用药也的确治愈了不少病人,也没有听说把谁给治坏,至于坊间有些医生用姜桂附造成了一些 

副作用,应该是学医不精所造成的,这与卢氏对姜桂附使用上的宣扬有一定关系,例如卢氏演讲有统计一年处方,使 

用姜桂附的频率都在97、8%以上,给人的错觉是即使每次全上姜桂附,犯错的概率也不大,这就给了初学者冒险的 

心理,卢氏对扶阳一脉的宣扬不少,但对医理医法的传授有点藏头露尾,所以有必要说一说附子的使用禁忌。 

附子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的,这在卢氏的《扶阳讲记》中有所体现,例如书中有一个对双下肢红肿热痛六年 

的医案讨论,卢氏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说这例病人必须先将中焦的寒湿去除以后才能使用附子,前面的治疗有使用 

附子而没有坚持的原因,可能就是这个中焦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所以,卢氏使用附子是有禁忌的,总而言之,只要中 

焦有阻隔,就要先去除中焦阻隔,这样再去使用附子才能纳下,这是一个总原则,但是问题来了,现在的病人,有几 

个中焦没有寒湿?所以附子的使用就应该慎重,这也是卢氏用桂枝法开头,用四逆法收功的原因之一吧。 

具体而言,第一点就是奔豚不能用附子。奔豚是什么?难经说“奔豚者,肾之积”,《四圣心源》也说到“若病重年 

深,奔豚凝结,少腹气块,坚硬澌寒,此阴邪已盛,缓用附子”,这时候肾水都结成冰了,再一团烈火下去,大家想想 

是什么后果,所以这种情况下,仲景是加大桂枝的使用,与桂枝加桂汤,首先在肝木上面用力,通过强化生气,再慢 

慢地消磨肾水的寒冰,这样才是冬天到春天的正常转变,可以想象到残雪消融,绿叶萌生所带来的病复。 

第二点,就是下焦有热的时候,不能用附子。因为附子的作用是直接纳下,温暖海底,再让下焦的温气升达各处, 

达到温暖周身的目的,但是下焦有热的时候,附子就会助其热,使得热邪这个标症加重,这例双下肢红肿热痛的医 

案,是不是可以看成是下焦有热?我认为可以,所以卢氏开的第一方没有用到附子,一般而言,凡病上热下寒的多, 

那为什么会有下热上寒出现,因为中焦群阴阻隔,肝阳升发之力不足,自然肝脾郁陷不升,郁而成热。 

第三点,上焦有热的时候,必须和去除中焦寒湿的药一起用,或者先去除中焦寒湿,第二步再用附子。这个也好理 

解,上焦为什么会有热?无非是中焦阻隔,于是肺胃不降,使气机不能回头,积于上焦,郁而成热,这时候直接用附 

子,则附子之热亦不能纳下,反而会助长上焦之热,所以,卢氏总的观念,就是大凡中焦阻滞,就必以治中为先,这 

与黄元御重视中土祛湿是不谋而合的,中医有许多的门派,每个门派的立法思路不完全相同,但我坚信,各门派各有 

所长,为学者应该于各门派中抽取共同点加以利用,抽取不同点加以甄别,方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屋建瓴,所以不 

要一出现不同的声音就一棍子打死,不要一出现问题就归结为理论的错误,有时候不是理论的问题,是医者不得其 

治。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20)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20)----六经辨证与五脏辨证 

阳密乃固说:常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文章,分析六经辨证好还是五脏辨证好,其中不乏有中医大家者,甚至有比喻 

说中医辩证犹如邮递员送信,五脏辨证只可以送到某某街道,而六经辨证可以送到某个门牌号,言下之意是六经辨证 

才能辨证精准,说实在的也许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限,看了有点啼笑皆非。 

其实五脏辨证也好,六经辨证也好,它们是没有好歹之分的,完全看用到什么地方。证据在哪里?比如仲景的伤寒 

杂病论,大家都知道,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六经辨证的先河,但是,如果我们把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则 

六经辨证主要适用于伤寒论,辨证外感病,金匮要略所述之杂病使用什么辨证方法?仲景没有明示,但是在开篇第一 

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有这样一段话:"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 

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这不是典型的五脏辨证思路又是什么?不仅讲到了五脏辨 

证,还将五脏病症的治则完全依据五行生克关系来实施,大家知道,这金匮要略第一章主要就是讲一些原则性的东 

西,具体的病症并没有涉及到,所以,仲景在针对杂病的时候,用的也是五脏辨证,只有针对外感病的传变的时候才 

用六经辨证,为什么这样?完全是病机病理的需要,仲景发明了六经辨证体系,但是不排斥五脏辨证。 

无独有偶,现在有一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书,据说是梁朝陶弘景根据《汤液经法》发挥而成,里面的方子 

完全来自汤液经法,尽管该书晚于伤寒杂病论几百年,但是它依据的《汤液经法》却是《伤寒论》的祖宗,可惜汤液 

经法已经失传,汤液经法据说来自于商朝宰相尹伊,那才是中医正宗的祖师爷,尹伊还是厨师的祖师爷,所以中医其 

实完全是药食同源的,我们炖甲鱼,为什么要放那么多的生姜和胡椒,就是为了平衡甲鱼的寒性,这样配合着吃完才 

舒服。扯远了,《辅行诀》一书尽管比较短浅,但其内容也可大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脏腑用药,就如同书名所示 

一样,有五脏的大小补泻各汤,很明显用药是遵循五脏辨证的法则。但是还有一部分是讲外感天行病的,主要方剂就 

包括二旦,大小六神诸方,这就与五脏辨证完全扯不上关系了,为什么我们老祖宗不用五脏辨证体系?因为用不上, 

不适用,二旦是讲阳旦汤与阴旦汤,阳旦者升阳之方,阴旦者扶阴之方,大小六神完全来之道家的名讳,分为大小青 

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这尽管没有六经辨证的言辞,但是可以明确,阴旦阳旦,大小六神等,就是一个天地气机 

的升降运动,既有升降,也分东西南北,并且明言汉朝张仲景就是依据这些个方剂写成《伤寒论》的。 

为什么这样?因为五脏辨证就适用于杂病,而六经辨证才适用于外感天行,这是由不同的病理病机以及疾病的进程 

所决定的。例如六经辨证,三阳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请问这时候的疾病传变到了五脏吗?没有,太阳病 

还在表,顶多到了膀胱腑,阳明病还在肠胃,也没有到脏吧,少阳病在三焦淋巴系统,水道系统,也没有到脏,都没 

有到脏,那怎么去套用五脏辨证体系?所以,如果外感病一定要套用五脏辨证体系,只有等病到了三阴才套得上,如 

果病到了五脏,的确五脏辨证与六经辨证就都可以适用了,所以说,六经辨证还是全面些,它的辨证包括了疾病发生 

发展的全过程,这是张仲景对全人类的最大的贡献,而五脏辨证却来得简单直观,是病情入脏以后适用体系,所以是 

各有所长,没有优劣之分的,如同南拳和北腿,少林和武当,适用的才是最好的。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21)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21)----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图谋 

阳密乃固说:问大家一个问题,仲景写伤寒论已经写了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为什么还要再花大力气写 

金匮要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各有什么样的图谋?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疾病的传变规律,中医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万病不离伤寒六经”,它有两层意思, 

一是不管什么病,不管怎么去辨,都在六经里面,都是六经病的一种;第二层意思是不管什么病,辨到最后,都有外 

感的病机在。所以,疾病的传变规律就是先有外感,外感失治以后伏邪于身体里面,年深日久,逐渐传变,一有机会 

就危害身体,变成各种各样的杂病。 

最先的病机都是外感,为什么到后来会千变万化?这个在《医宗金鉴》里面有解释,所谓“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 

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原来,外感病到了不同的人身体里面以后,因为个人的形器不一 

样,先天禀赋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病弱倾向,所以导致最终得到的杂病各不相同,这个就如同流水一样,不 

是说水往低处流吗?身体里面的病邪也是一样的,一定往身体的薄弱环节传变,各人的薄弱环节不同,造成疾病千奇 

百态。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从标本来看,谁是病标,谁是病本?很显然,杂病是标,外感是本。 

现在大家想想,当初仲景想要写一本全面反映疾病传变以及治疗原则的医书的时候,他应该从何处动笔?才能既将 

问题讲明白,又最能节省笔墨?显然,只有将病本与病标分开来写才行,因为病本是一样的,写起来重复,总不能每 

遇到一种病,不但要写其标症的治法,还要写其本症怎么治,这样的行文不晓得要长多少对不对?所以,仲景就将病 

之本写成了《伤寒论》,通用于一切疾病,而将病之标分门别类写成了《金匮要略》,各有各的适用症。 

这本来是仲景行文的一种方式,但是后世的医家不懂,硬要将伤寒杂病论分开来看待,有说伤寒论专论足三阳与足 

三阴,而金匮专论手三阳与手三阴的,也有说伤寒论是纵向一条线,而金匮是横向一条线的;有只研究伤寒论,单从 

伤寒论找处方治病的,造成治病迁延日久;有的但从金匮去找治疗处方,造成治病总也断不了根,要不停的服药维 

持,其实,最佳的治疗手段就是要结合伤寒与金匮的处方,不但要治其标,更要拔其本,来个标本皆治。 

不过,伤寒杂病论的处方太过强大,伤寒论就好比屠龙刀,金匮要略就好比倚天剑,任何医生哪怕只掌握一种,亦 

能成为大医,如果二种都掌握了,那就能得到武穆遗书了,呵呵。例如以当代而言,倪海厦先生,就是很会从金匮找 

方子的大医,而现在还在为中医砥节砺行,为民间中医正名呐喊的蔡长福先生,就能将伤寒论用得出神入化。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22)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22)----中医里面最重要的两个模型 

阳密乃固说:想把中医学好,其实也不难,把握好两个模型就可以 

了。 

一个是讲天地气机的,叫做五运六气模型,简单点说,就是表述天地 

的气机是怎么变化的,其实我们真正用到的部分还只有六气,也就是厥 

阴风木、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和太阳寒水,也就 

是风火暑燥湿寒,我们不是常说身体犯病,只有外感六邪,内伤七情两 

途吗,这个就是身体易感的六邪了,所以很重要。 

天之六气是怎么循环运转的?我们想想就知道了,例如每一天都有白 

天黑夜,我们知道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而每一年都有春夏秋冬 

四季的变化,我们也知道,那是由于地球带着月亮绕着太阳转,一年转 

一周造成的,但是,太阳带着地球,会不会绕着银河系转啊?银河系带 

着太阳系,会不会绕着更大的星系转啊?想想就知道,这是肯定的,只 

不过周期太长太久,在我们有限的生命时间段里面感受不到变化而忽视 

了,我们忽视了不代表不存在,我们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做了详 

细的描述,我们的祖先们根据古代的天文学知识得出结论,粗略地看, 

在年循环以上,天地有以60年为一个周期的循环,于是我们的祖先脑洞 

大开,创造性的设计了10天干和12地支,两而两之就是60年一个甲子, 

60年后从头循环,在甲子循环以上,还有以360年为一个周期的大循环, 

其中每60年(甲子)会由六气中一个气为主,一个气为辅,来确定这60 

年的大气的偏向,这60年大气是偏风重,还是偏寒,偏湿,偏燥,偏火 

等等,都是由这个大司天所决定,而这种大的天气偏向就会直接影响到 

人类,造成人类有一个统一的患病规律,例如1924---1984这个甲子中, 

就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也就是前30年寒气较重,后30年湿 

气较重,而寒气还在,那这个阶段中医处方就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并 

把它作为疾病的主要的外部因素。而1984年---2044年就到了厥阴风木司 

天,少阳相火在泉了,也就是1984---2014年风气比较重,容易肝风内 

动,而2014年以后风气还在,相火又重了,不但肝风特别容易内动上 

浮,而且相火还容易不降,那这个阶段中医处方,也要充分考虑这个因 

素,也要把它当成是疾病的主要外在原因,所以说,这个五运六气的模 

型还是很重要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模型是针对我们人体内部的,那就是身体内部的 

气血运行模型,关于这个模型,不少医家都有表述,我认为黄元御的四 

圣心源最清楚明了,基本就是肝脾左升,肺胃右降,而土居中焦,对左 

右都起作用,具体的就不讲了,不过有一点要说明,黄氏的四圣心源从 

头到尾,只字没提五运六气,所以,他的理论是没有用到运气学的知识 

来支撑的,他不用,不代表五运六气就不存在,他力主祛湿的原因是他 

认为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是以随着人的衰老,湿会越来越盛,因此 

力主祛湿,湿去则气机健运,肝血能左升,肺气能右降,其实,如果按 

运气学去解释,在当时的环境下,正值寒湿当值,所以他的处方用药力 

主祛湿是对的,治疗效果也必定好,也因此成为一代大医,但是他对医 

理的解释却不完全对,而且,他的理论,放在不同的甲子年里面,有必 

要对其进行一些修正。 

还是拿目前的运气来说明,前面说了,目前是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 

火在泉的时代,代表这个时代的人特别容易肝风内动,相火不藏,所以 

容易虚火上亢而肺胃不降,这是这个时代的总体外在病机,那大家会 

问,黄元御所说的寒湿会不会有?我们想想,在1984年以前,也就是目 

前这个甲子年的前面一个甲子,正好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的 

年代,而到了1984年,这个大的运气改变了,也就是天地的寒湿渐渐去 

掉了,没有了,这就好比突然天地给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开了一副去除寒 

湿的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过了1984年,这个寒湿的病机会少很 

多,但是还是会有,为什么?因为大气的影响只是犯病的原因之一,或 

者说是主要原因,但是不代表没有次要原因,如果一个人出生长大都在 

北方,而工作时到了南方,因为南方的湿气重于北方,那就好比天地给 

他开了一副增湿的药对不对?或者一个人纵欲太过,伤了肾气,水病则 

寒对不对?这些都是可以造成疾病的原因,所以还是有特例。 

至于黄元御的理论为什么要进行一些修正,我个人认为,其一,他的 

理论,只在人体的内环境里面做文章,没有考虑到天地气机对人体的影 

响,须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他的理论讲了升降, 

但是忽略了出入,须知中医的两大模型中,五运六气模型就是讲出入对 

人体的影响,而气血运行模型就是讲升降对人体的影响;其二,究竟是 

天地的力量大还是人体的力量大,可以从道德经得到结论,道德经说“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阴符经也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尽矣”,“天生天杀,道之理也”,所以,是天地在不停地影响着我们,人 

的生杀大权都在由天地掌握,天地的力量似乎大于人体的力量;其三, 

我们常说,六气皆可为病,而黄氏一味的重视祛湿健脾,似乎有点一偏 

概全之嫌,难道风火暑燥就不能为病了? 

由此,两大模型的结合与统一,才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