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活动 大会议程 10月18日 上午 09:00-10:00 开幕仪式 地点:中国文字博物馆一层中庭 09:00-09:05 开场辞介绍来宾 09:05-09:10 致开幕词 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 09:10-09:35 嘉宾致辞 09:10-09:15 靳 磊(安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09:15-09:20 卜宪群(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 09:20-09:25 王 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会长) 09:25-09:30 高体健(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教授) 09:30-09:35 高 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09:35-09:40 主持人宣读各界贺信 09:40-09:50 与会专家及领导参加启动仪式 09:50-10:00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发布仪式 09:50-09:55 嘉宾致辞:黑建敏(安阳师范学院校长) 09:55-10:00 发布仪式 10:00-10:20 嘉宾合影留念 地点:中国文字博物馆南广场 10:20-11:30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展 地点:中国文字博物馆三层7号展厅 11:00-12:00 嘉宾考察:传承基因·书写文明——120名书法家现场书写甲骨文特色活动 地点:中国文字博物馆南广场 下午 14:00-15:30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旨发言 主持人:朱凤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地点:安阳迎宾馆三层多功能厅 14:00-14:15 曹定云:论历组卜辞时代争论与“两系说”前途 14:15-14:30 谢明文:试论“扬”的一种异体 ——兼说“圭”字 14:30-14:45 李宗焜:拓片缀合的机会与风险——以河南博物馆旧藏甲骨为中心的检视 14:45-15:00 蔡哲茂:加拿大维多利亚博物馆藏甲骨旧释补正 15:00-15:15 陈光宇:甲骨刻辞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 15:15-15:30 张 展:计算机拼接甲骨图像技术综述 15:30-15:50 茶歇 地点:三层多功能厅序厅 15:50-17:30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分组讨论(具体论文内容详见议程表下的“论文分组名单表”) 第一组 甲骨文字考释 地点:安阳迎宾馆二层第五会议室 组 长:喻遂生 副组长:黄天树 记录员:周忠兵 第二组 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 地点:安阳迎宾馆二层第三会议室 组 长:朱凤瀚 副组长:刘 桓 记录员:齐航福 第三组 甲骨学研究 地点:安阳迎宾馆二层第二会议室 组 长:刘一曼 副组长:蒋玉斌 记录员:郅晓娜 第四组 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建设 地点:安阳迎宾馆二层第一会议室 组 长:莫伯峰 记录员:刘新民 晚上 19:30-21:30 “活化·传播·创新”甲骨文文化传播与发展 主题论坛 主持人:李晓阳(安阳市文物局局长) 地点:安阳迎宾馆三层多功能厅 19:30-19:35 主持人开场致辞及介绍嘉宾 19:35-19:55 主题发言:甲骨文的活化传播与创新设计 发言嘉宾:陈 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19:55-20:15 主题发言:“形”走千年,“意”会古今 ——汉字体验的创新性实践 发言嘉宾:桂 帆(北京国际汉语学院常务副院长、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华汉字文化体验园”项目负责人) 20:15-20:35 主题发言:溯源汉字,讲述中国文字故事 发言嘉宾:汉字叔叔斯睿德(汉字字源网站创办者) 20:35-20:55 主题发言:甲骨文大数据与文化传播 发言嘉宾:刘永革(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55-21:30 学术对话:甲骨文与国民文化、创意产业 学术主持人: 陈 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对话嘉宾: 李晓阳(安阳市文物局局长) 斯睿德(汉字字源网站创办者) 齐 欣(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界遗产”周刊主编、高级编辑) 石高超(中华字课研究院副秘书长) 刘良鹏(小象汉字创始人) 10月19日 上午 8:30-10:00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分组讨论(具体论文内容详见议程表下的“论文分组名单表”) 第一组 甲骨文字考释 地点:安阳迎宾馆二层第五会议室 组 长:黄锡全 副组长:张玉金 记录员:陈英杰 第二组 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 地点:安阳迎宾馆二层第三会议室 组 长:杜 勇 副组长:郑杰祥 记录员:刘义峰 第三组 甲骨学研究 地点:安阳迎宾馆二层第二会议室 组 长:王 素 副组长:林宏明 记录员:刘 影 10:00-10:20 茶歇 地点:安阳迎宾馆二层会议室序厅 10:20-12:00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分组讨论 地点:安阳迎宾馆二层第二、三、五会议室 下午 ![]() 14:00-15:40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大会发言 主持人:宫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地点:安阳迎宾馆三层多功能厅 15:40-16:00 茶歇 地点:安阳迎宾馆三层多功能厅序厅 16:00-17:30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专家总结发言、闭幕式 地点:安阳迎宾馆三层多功能厅 16:00-16:40 分组记录员:小组汇报(四组) 16:40-17:30 专家总结: 黄德宽(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教授) 闭幕致辞: 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 李长治(安阳市政府副市长) ![]() 10月20日 09:00-10:00 考察安阳博物馆并参观商代文字展 地点:安阳博物馆 10:30-11:30 考察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地点: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11:30-12:00 1200名学生现场书写甲骨文展演活动 地点:殷墟商魂广场 13:30 嘉宾离会 ![]()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分组名单表 第一组 甲骨文字考释 1方稚松:甲骨文“ 2李 发:谈谈卜辞中有关酒祭的几个字 3沈宝春:由甲骨文“ 4周忠兵:释花东卜辞中的“卫” 5季旭昇:从甲骨文谈“亡”字的词义演变——兼谈诗经《葛生》的“予美亡此” 6林松峻:汉字发音索源在甲骨文破译和释读中的意义 7高嶋谦一:问鼎/贞——从词义演变考察晚商至东汉占卜观念的变化 8张玉金:殷墟甲骨文“步”字意义新探 9张宇卫:甲骨卜辞“ 10张惟捷:从鸟形来源与《耆夜》“秉爵”看宽柄形酒器“爵”的两个问题 11郭静云:殷商祊祭法,兼论甲骨文“ 12陈英杰:从形声字发生学的角度看唐兰先生的“声化象意字” 13陈逸文:《天理大学附属参考馆藏甲骨文字》补释 14喻遂生:甲金文的“皮”“革”和东巴文的“皮” 15焦智勤:商代陶文五例 16黄天树:读《甲骨文合集》札记两则 17黄锡全:甲骨文“吉”字新探 18游顺钊:我国古文字的一个滋生机制——偏旁增置 19欧里安:卜辞“焚”字异体所呈现甲骨文用字表词的特点 20蔡哲茂:加拿大维多利亚博物馆藏甲骨旧释补正 21蔡运章:二里头陶尊“奇异符号”解诂——兼谈“臣”字起源、形体和含义的演变脉络 22谢明文:试论“扬”的一种异体——兼说“圭”字 23韩江苏:甲骨文“吹”、“喷” “吐”考释 ![]() 第二组 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 1王晓鹏:释甲骨文“生月” “生某月” 2古育安:在甲骨文中寻找楚人的踪迹 3史亚当(A.C. SCHWARTZ):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侃”的占卜用途及其所表达的主观感受 4朱凤瀚:《村中南》319片龟腹甲刻辞读后记 5江伊莉(Ph.D. Elizabeth Childs Johnson):“异鼎”的意义 6江俊伟:殷商王室“妇某”角色析论 7杜 勇:周原庙祭甲骨属性问题再探讨 8宋镇豪:殷商的乐器与音乐歌舞 9林小安:用甲骨文考古稿 10韦心滢:卜辞所见青铜礼器器用研究 11张秀霞:殷卜辞中所见先公昭明新考 12陈 絜:谈谈与晚商井方或有关联的几则材料 13麦里筱:中国境内古今文字里“虹”字的构形及其所反映的民间信仰 14黄锦前:殷墟甲骨文中的“宴”与商代的奄国及奄侯 15赵容俊:先秦巫者的生育活动考察 16齐航福:“子何”“兄戊何”“父何”为同一人说 17刘 桓:说夏商分界——关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绝对年代与史事解读 18刘义峰:说卜辞中的“雉众” 19郑杰祥:殷墟卜辞所记“示”即“鲧示”新探 20卢金峰:殷商论剑——兼论青铜剑与匕首的异同 ![]() 第三组 甲骨学研究 1王建军:宾组卜辞的“分级划类”研究 2王 素: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的理论与实践 3冉 苒:历组卜辞时代问题补议——基于宾组、出组和历组卜辞共见事项的讨论 4朱歧祥:甲骨文字组类研究的重新评估——读崎川隆《宾组甲骨文分类研究》为例 5刘一曼:关于武丁以前甲骨文的探索 6汤 铭:甲骨文摹写中分析字体、笔划的方法与实例分析 7李宗焜:拓片缀合的机会与风险——以河南博物馆旧藏甲骨为中心的检视 8李爱辉:《合集》甲骨校订四例 9张军涛:何组甲骨新缀八则 10张 夏:天津博物馆藏涂朱甲骨初探 11林宏明:《丙编》二四七加缀及相关问题 12郅晓娜:剑桥大学图书馆藏《方法敛致金璋书信集》的整理及其研究价值 13周鸿翔、刘玉双:甲骨辨伪旧题新谈 14赵爱学:抗战期间北平图书馆组编《国立北平图书馆考古学丛刊》考略 15胡云凤:殷墟卜辞兆序校读七则 16胡辉平:关于国图藏甲骨中涂朱现象的初步考察 17曹定云:论历组卜辞时代争论与“两系说”前途 18赵立伟:试论清人的三体石经研究 19蒋玉斌:内藤湖南旧藏甲骨整理札记五种 20刘 影:形态学理论指导下的甲骨新缀 ![]() 第四组 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建设 1沈建华:记香港中大甲骨文电子数据库的创建与智慧 2陈光宇:甲骨刻辞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 3莫伯峰: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判别甲骨文字体的初步测试——以字形为依据 4刘新民:甲骨文类专利技术整理与浅析(1985—2019) ——兼论甲骨文的现代价值 5张 展:计算器拼接甲骨图像技术综述 ![]() 微刊小编:酒红卡布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