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教杂说”之十七:《等他们老了我也把他们送敬老院》

 花样年华malan 2019-10-18

   1994年春天,我刚从韩国回来。一进家门,看到家里来了客人。这是一对经营房地产的夫妇,由于工作繁忙,无法顾及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我夫人是我们大学附小的老师,那女孩正好在她教算术的那个班。那对夫妇又得知我是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老师,就想把孩子寄托在我们家。

我的一双儿女都已经参加工作,结婚后也都有自己的房子,家里就剩我夫妇两口人,我家是典型的“空巢家庭”。可我是大学教师,不坐班,每天都在家读书、写作,给研究生上课也是在我家。我们夫妇过惯了清静的生活,夫人身体又不太好。我极力推辞,一再说使不得,使不得。可那对夫妇是铁了心,死磨硬泡,一副不达目的不摆休的架势,弄得我们实在没办法了,只好答应试一试。没想到,这一试就是五年。

女孩的到来,给我们这个“空巢家庭”增添了难得的生活乐趣。刚来时,她还不会梳小辫,我便笨手笨脚地帮她梳理;我一个五十多的人,给她把持着车满操场奔跑,教她学会骑自行车。我带她去展览馆剧场看芭蕾舞,到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到游泳馆去学游泳,到东郊工人体育场看足球比赛,每天还骑自行车接送上下学……

那孩子在我家寄宿的几年间,基本上没有影响我的工作,也没有给夫人增添多少负担和麻烦。我们这个临时组织起来的老少三口之家,生活得十分愉快,孩子的父母也非常高兴、放心,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

日子过得真快,一晃到了小学五年级。有一天放学后,那女孩正在自己的房间做作业。突然,我听到她的哭泣声,还哭得很伤心。我感到莫明其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赶紧到她住的房间,急切地问:

“姑娘哭什么?怎么啦?身体不舒服?”

我用手抚摸她的头,没有异常,她摇摇头表示没生病。我又关切地问:

“是谁欺负你了?告诉我,有人欺负你,我去找你们的老师,找你们的校长。你们校长还是我的学生呢!看他们谁敢欺负你?”

我边哄边追问,她还是一个劲儿地摇头。究竟是怎么啦?我很着急。经再三追问,女孩终于开口了。没想到,她竟然哭泣着,说出了这样一番让我大为震惊的话: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指她的爸爸妈妈)说忙,不能管我,就把我送到幼儿园全托,一个星期接我一次;现在,我上小学了,他们还说忙,又把我送了到你们家,还是一个星期接我一次。他们成天就是忙、忙、忙,根本就不管我!”

那女孩子觉得委屈得不得了,一个劲地抽泣。稍稍停顿了一下,突然间狠狠地说:

“他们这样对待我,等他们老了,我把他们送到敬老院,也一个星期接他们一次!”

这最后的话,是大声喊出来的!足见她这番话,是在心里憋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了,那天不知什么原因而突然发泄了出来!

也真是太麻痹大意了,怎么就没有觉察到呢!我深深地自责。

我立刻拿起电话,拨通了她的妈妈打电话,急切地告诉她赶快把孩子接走。我郑重警告他说:“你们赶紧把孩子接走吧!一天也不要再拖了。要不然,你们老了可就要遭罪了!”她妈妈一听,当天晚上就赶紧把孩子接了回去。真没想到,会是这种结局。

她的父母把孩子放在我的家里,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稳定的家庭生活环境,保证她能顺利地上学读书;我们把孩子接受了下来,同样也是为了孩子。万万没有想到,她的父母和我们夫妇,都是怀着一颗“好心”,却好心好意地办了一件“错事”。

现在,有些年轻夫妇为了经商、求学,或是到外地,或是出国,也有的就是图轻闲、为享受,把孩子寄托自己父母家,或是寄托在可信的别人家。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孩子有了稳定的生活条件,受不了什么委屈;那些做父母的也放心,没有了后顾之忧。

可他们没有想到,不管帮代管孩子的人怎么爱孩子,也代替不了父母之爱。父母之爱是天然的爱,由血缘关系滋生的一种爱。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说过:“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是说任何人与人之间的爱,都不能超越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之爱对孩子来说,须臾不可或缺,是金钱买不来的,是任何别人不能替代的。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一大批孤儿生活在收容所,虽然物质条件要比社会上一般家庭好得多,但孩子生长发育的状况远比不了社会上的孩子。原因就是缺少父母之爱。

有的从孩子小时候就放在祖父母或别人家里,时间久了,就不认父母了。有的交给保姆照料,孩子给保姆叫“妈妈”,而给妈妈叫“阿姨”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把亲生母亲看成是“狼外婆”,见了面不仅不亲,反而唯恐避之不及。

孩子小时候,对父母的依赖性尤为强烈。因为觉得父母是最可信、最可靠。在父母身边,最放心,最安心,最顺心,最舒心,最具有安全感。心情舒畅、轻松,无忧无虑,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而一旦长时间离开父母,就感到很失落,觉得被父母“抛弃”了。就连生身父母都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哪能相信人间真情?长大后,他们对别人也就会冷漠、无情,甚至防范、敌视、报复。

有的父母说:“我们离开孩子,不论去读书还是经商,还不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我相信这是心里话。但孩子并不认同,孩子想不了那么长远;就是想到了,遥遥无期的“将来”,对小孩子来说也是可望不可即的。他们最需要的是现实的、当下的父母之爱。

年轻父母要深造,要金钱,要实现“个人价值”,但不能以牺牲对孩子的爱为代价。为人父母之后,当然不可能再像没有孩子时那样轻松潇洒、“无孩一身轻”了,该忙点儿,该累点儿,该苦点儿,必须要付出。付出了,就会有回报。没付出,也会有报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