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解读(三十九)

 竹曳悠然 2019-10-18

藏象学说11

(十八)四海功能及所主腧穴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 下在风府。《灵枢·海论》

【讲解】本文论述四海的功能,及其所主的主要腧穴。

(1)“海”,有会聚之意。水谷入口,汇聚于胃,胃是受纳腐熟水谷之处,五脏六膀皆禀受精微之气于胃,故称为“水谷之海”。正如《灵枢·五味》所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也。”

“输”,通腧,指腧穴。气街、三里二穴是足阳明胃经经气出入,气血输运的枢纽,所以是治疗本经有关疾病的主要腧穴。

(2)“巨虚之上下廉”,即上下巨虚穴。上巨虚穴,在足三里穴下三寸;下巨虚穴,在足三里穴下六寸。冲脉与任、督二脉同起于胞中,在前与任脉并行于胸中,后又与督脉相通;且与阳明经“合于宗筋”,“会于气街”,又“注足少阴之大络”。所以冲脉既与总任一身阴经之气的任脉、总督一身阳经之气的督脉相通;又与后天足阳明胃经、先天足少阴肾经相连,能调节十二经的气血,故称为十二经之海。大杼、上、下巨虚三穴是冲脉气血输经的主要穴位,也是治疗本经有关疾病的主要腧穴。

(3)“膻中”,指胸中部位而言,与它处指心包络有别。“柱骨”,即颈椎。柱骨上,指哑门穴;柱骨下,指大椎穴。膻中指胸中部位,为肺之所居,肺主一身之气,行呼吸,吸入大气,与水谷精气合为宗气,以充养全身。所以膻中为宗气生成和汇聚之处,称为气之海。哑门、大椎、人迎三穴是膻中气海气血输注的主要穴位,也是治疗本经有关疾病的主要腧穴。

 (4)“盖”,指头顶正中之百会穴。髓为精化,藏于骨腔者为骨髓,其中藏于脑者最多,所以脑为髓汇聚之处,称为脑海。张景岳说:“凡骨之有髓,惟脑为最巨,故诸髓皆属于脑,而脑为髓之海。”百会、风府两穴是髓海气血输注出入的重要穴位,也是治疗本经有关疾病的主要腧穴。

【临证意义】胃为水谷之海、是受纳腐熟水谷的脏器,与脾相表里,所以水谷之海的病证,就是脾胃的疾患。水谷之海有余的证候,如食滞胃脘,可见脘腹胀痛拒按、吞酸嗳腐、呕吐、不思饮食、大便不通或滞下不爽等症,治宜消食导滞;其不足的证候,有如脾胃气虚,症见纳减,饥不欲食,食后作胀等,治疗又当补益中气,用补中益气汤之类。如《灵枢·海论》后文所说:“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为气血的要冲,又称血海。冲脉起于胞中,随腹直上,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空虚,血海不足,会使经量减少,但阴血化生于脾,而藏于肝,所以血海不足,都责之于肝脾,临床常从健牌监气,养肝补血入手治疗。如是寒邪等外邪侵入冲脉,经脉不通,经气因之攻冲上逆,则可见腹痛、疡处筑动应手等症。治疗又当以祛寒降逆为法。脑为精髓汇集之处,与肢体的动作、七窍的功能,保持头部清醒有关。髓海有余,精髓充沛,则肢体活动有力、耳目聪明、头脑清醒。髓海不足,精髓空虚,就会出现自觉头脑旋转耳鸣、小腿酸软无力、眩晕、站立不稳、目视昏花、精神萎靡等症。如同篇下文所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为髓海,髓又为肾精所化,所以脑髓不足,责之肾精命火亏损,临床常用补肾的方法治疗。膻中为宗气生成和汇聚之处,其有余不足,常是肺脏病变的延续。气海有余,有如外邪束肺,肺气失宣之证,可见胸中气满、烦闷喘息等症,治疗应当以祛邪宣肺为主。气海不足,有如肺气不足之证,可见精神倦怠、短气懒言、语言低微等症,治疗又当以补益肺气为主。综上所述,四海的病证,大多由肺、脾,肝、肾等脏腑的病变导致,所以,对其病机的认识不能脱离脏腑,治疗也大多以调治脏腑入手。

(十九)五脏与七窍的正常生理关系

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灵枢·脉度》

【讲解】本文论述五脏和七窍在生理上的密切联系。

(1)“阅”,通也。马莳注:“此言五脏上通于七窍。”“七窍”,指两耳、双目、口、鼻。五脏的精气,通过经脉等途径,由内而外达七窍,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在病理情况下,七窍又可反映五脏的病变。

(2)“和”,和调,即正常之意,下同。鼻是肺脏进行呼吸的通道,鼻要维持正常的呼吸和嗅觉,必须依赖肺脏功能的正常。所以肺气和调,则鼻能辨别香臭,如果肺气为风寒或痰热所阻,常可引起嗅觉障碍,甚则气喘鼻煽。

(3)手少阴心经之脉上系于舌本,所以心气通于舌。心功能正常,则舌能辨别五味。反之,心有病变,往往可以从舌的变化中反映出来。如心血虚,则舌质淡;心热则舌尖红,甚则舌体糜烂。

( 4)足厥阴肝经之脉上连目系,故肝气通于目。肝功能正常,则目能辨别五色,这说明视力的强弱,多与肝有直接关系。如肝血不足,多见双目干涩,视力减退或夜盲,所以临床上治疗眼部疾患,多从治肝入手。

(5)“合”,和谐,也有正常之意。足太阴脾经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脾气通于口。脾的功能正常,则口能辨别谷食的滋昧。反之,脾有病常可影响味觉,如脾虚多见饮食乏昧;脾有湿热,常感觉口有甜味。

(6)“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音,亦名五声。脑为精明之府,与耳的听觉功能有关,肾藏精,生髓益脑,故肾的精气上通耳窍,肾功能正常,则耳能辨别五音。反之,肾精虚则两耳失聪,或觉耳若蝉鸣。

(7 )“痈”,指红肿热痛较甚,周围界限清楚,疮面浅而大的疮疡。五脏有病,可以导致七窍不通,有关感觉发生障碍。六腑有病,会使营卫气血运行阻滞,气血稽留与局部邪气相搏,形成痈肿。

【临证意义】七窍的功能,渊源于五脏。必须五脏功能正常,精气才能营养七窃,七窃功能才能正常。因此七窍功能失常,常责之五脏,从五脏入手进行调治。如肺开窍于鼻,肺气失宣,常见鼻塞流涕、嗅觉失灵、可用辛散宣肺的方法治疗。肺热壅盛,常见鼻腔干燥,甚则鼻翼煽动,多用清泻肺热的方法治疗。“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是强调心与舌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如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可见舌质紫暗;心火上炎,可见舌赤生疮、溃烂疼痛;痰迷心窍或热陷心包,可引起舌强语蹇。都是心的病变在舌体上的反映,治疗都要从心入手。肝开窍于目,临床不少眼病,与肝有关,如肝火上炎引起目赤肿痛;肝血不足可见眼目干涩,视物模糊;肝风内动出现目睛上吊、目斜等,中医治疗目疾,往往从肝着手。脾开窍于口,饮食、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所以根据口味的变化,推断脾脏的病变,在临床上有一定的诊断意义。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表示脾气健旺;脾经有热,则口有甜味;脾有湿邪,则口中粘腻不清;脾虚不能健运, 则口淡无味。肾的精气上通耳窃,耳的听觉与肾脏的精气盛衰密切相关。如肾气充沛,则听觉灵敏,肾的精气不足,可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症,临床治疗当用补益肾气的方法治疗。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每一个体表器官与脏腑的联系也是非常复杂的。五脏开窍理论,只说明某一脏器与某一体表器官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是唯一的联系。如耳不但开窍于肾,与其他脏腑也有一定的联系,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通过脏腑辨证,选择适当的治法。《临床指南医案》说:“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胆络脉附于耳。体虚失聪,治在心肾;邪干窍闭,治在胆经。盖耳为清空之窍,清阳交会流行之所,一受风热火郁之邪,与水衰火实,肾虚气厥者,皆能失聪。”又如鼻与胆、脑也有联系,临床鼻渊之证的病机,大多属于胆热上移所致。《临床指南医案》说:“经云: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又云:胆移热于脑,令人辛频鼻渊。传为衄蔑瞑目......内热宜清凉者,如脑热鼻渊。用羚羊、山栀、石膏、滑石、夏枯草、青菊叶,苦丁茶等类。”

浙江省东方中医信息化技术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