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公生明,偏生暗。端慤(作德)生通,作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译文】 荀子说:“公正就会带来明察,偏心就会蒙昧不明。遵循道德做事就会四面逢源,虚伪为人就会处处受阻。诚信就能如得神助,夸夸其谈就会产生迷惑。” 《书》云:“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其小人之为也。” 【译文】 《尚书》上说:“傲慢凌人,自以为贤明却悖反道德,这是小人的作为。” 太公曰:“斜耕败于良田,谗言败于善人。” 【译文】 姜太公说:“斜乱耕耘在良田上行不通,谗言乱语在好人这里行不通。” 《汉书》云:“曲突徙薪无恩泽(曲突徙薪:比喻防患于未然。),焦头烂额为上客。” 【译文】 《汉书》上说:“提议防患于未然的人没有恩泽,境遇艰难恶劣时相助的人成了上等客人。” 康节邵先生曰:“仁者难逢思有常,平生慎勿恃无伤。闲居慎勿说无妨,才说无妨便有妨。爽口物多终作病,快心事过必为殃。争先径路机关恶,近后语言滋味长。与其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译文】 邵康节先生说:“仁爱之人难遇,要想到人生有限,平生要谨慎,不要自恃无伤害。闲居之时要警惕不要说没有妨碍,刚刚说了无妨便有了妨碍。爽口食物吃多了终会酿成病,快意事情做过头了必会成为灾殃。事事争先前途机关险恶,接近后头的话语意味深长。与其在病后能服药来治,不如病前自己能预防。” 康节邵先生曰:“有人来问卜,如何是祸福。我亏人是祸,人亏我是福。” 【译文】 邵康节先生说:“有人来询问卜筮之事,怎样才叫祸福。我亏欠人家就是祸,人家亏欠我就是福。” 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知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译文】 君子有三种考虑,是不能不了解的。年轻时不学习,长大后就没有才能。年老了却不去教育后代,到死了就没法去考虑了。富有时不去布施,穷困时就没法给予了。因此君子年少时顾虑长大后的情况就会致力于学习,年老时考虑到死后的事就会致力于教育,富有时考虑到贫困时就会致力于布施。 轻诺者信必寡,面誉者背必非。 【译文】 轻易许诺的人守信的必少,当面赞誉的人背后必定非议。 子曰:“知而弗为,不如勿知。亲而弗信,莫如勿亲。乐而方至,乐而勿骄。患之所至,思而勿忧。” 【译文】 孔子说:“知道却不去做,还不如不知道。亲近却不信任,还不如不去亲近。快乐刚刚到来,快乐而不要骄傲。灾患到来了,认真考虑这件事情却不要忧心忡忡。” 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译文】 怜悯别人的凶事,为别人的好事而感到高兴,在别人急需帮助时济助他,在别人危难时拯救他。 苏东坡云:“无故而得千金,不有大福,必有大祸。” 【译文】 苏东坡说:“无缘无故地得到一大笔钱,不是会有大福,就一定会有大祸。” 《景行录》云:“大筵宴不可屡集,金石文字不可轻为,皆祸之端。” 【译文】 《景行录》上说:“盛大的宴席不可屡屡聚会,勒石铸铜刻字不可轻易去做,这些都是灾祸的开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