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韩信要受胯下之辱?

 花开无田 2019-10-18

韩信的大名,自然不需要过多赘述。而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太史公司马迁更是将他的一生刻画成了“成语的集锦”,从战无不胜、国士无双、多多益善、置之死地而后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无不烘托着兵仙神帅的勋冠三杰,而最后却也只能落得一个成也萧何败萧何的结局。

在陈胜、吴广起义后,他投奔了项梁,继而归属项羽,但是他却不受重用,而后与萧何结识,转而投靠刘邦,却也不被重用,于是再次选择逃走,也便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而最后楚汉战争中,平魏国、击败代、赵,十面埋伏围歼楚军,立下不世功勋,但是最后却被吕雉与萧何设计,斩于钟室,夷其三族。于是“出名”的韩信的前尘往事也便被翻来。而这其中胯下之辱也便耳熟能详,那么韩信为何要受胯下之辱呢?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很多人第一个肯定会说韩信是选择隐忍,一种睿智的表现,毕竟这也符合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若是我们普通人肯定会选择“拔剑而起”或者溜之大吉,而像韩信这样的大丈夫自然是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有所不同的,毕竟韩信作为一个兵家,熟读兵法韬略,自然懂的取舍利弊,于是韩信选择了危害最小的胯下之辱。而这种“大器量”与“能忍”,也成为韩信的优良素质,能够佐助韩信成就不世之功。传说中更是说韩信功成名就 之后,还 重赏屠夫,用之为护军卫。而一个有血有肉的韩信也便描绘出来。后世也更是以此来激励后来者,养成这种“豁达”与“格局”。

但是事实上果真如此吗?我们并不否认韩信有豁达、韬略,但是这也只是后来的历史运行时所展现的外延,而在胯下之辱的当时韩信,作为一个家贫少年、腰别宝剑的“长大”之子,其实在当时,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表现。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的是韩信家贫。韩信的出身,太史公并没有过多的讲述。只是记载了他伊始为贫民之时,贫困而无行,因此也不能 被推选为吏,更是连基本上谋生、行商也不能,因此便只能靠着寄人篱下蹭饭 过活,而这种情况之下的结局便是人多厌之。即便是后来 南昌亭长能够让他蹭饭数月,也最终被其妻子羞辱,最终韩信“怒,竟绝去”。而去之后的韩信,便以垂钓为业。自然也是无法裹腹,幸亏漂妇拿出吃的给韩信,韩信才解决了吃饭问题。

由此,我们可见韩信在“闻达”之见,也不过是一位游手好闲、为人所恶的形象。

其次,便是韩信的佩剑。在秦朝事实上对于铁质工具,是有着严格的管制的。对于韩信这样一个游手好闲、深为人恶的贫苦农民,还佩戴一把宝剑,显然是有悖于法度的。

那么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便可以为韩信胯下之辱找一个很切实的原因。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里面可能有韩信的忍、抱负,但更多的应该是韩信的贫贱社会地位之下映射出的社会现状。而这种现状便是先谋生、后谋业。穷人的尊严,在生存面前其实并不值钱,一个人只有你本身有价值了,你的尊严才会有价值。而当时的韩信大抵想的便是先活着。

参考资料: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